【2018名师导航】物理中考一轮总复习学案 第一章 机械运动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名师导航】物理中考一轮总复习学案 第一章 机械运动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51.0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6-08 12:48:48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机械运动》达标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70分)
1. (2017?漳州模拟)小蒋同学参加立定跳远测试成绩合格,其立定跳远的距离最接近(  )
A.2cm B.2dm C.2m D.2km
2. (2017?邵阳)2017?年?4?月?27?日,我国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首次完成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实现了空间推进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跨越.如图是它们成功对接时的情形,此时若认为天宫二号是静止的,则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太阳 B.月亮 C.地球 D.天舟一号
3. (2017秋?黔南州模拟)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以下哪个是产生误差的原因(  )
A.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
B.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
C.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
D.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课本
4. (2017秋?库伦旗模拟)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
5. (2017秋?上杭县期中)下列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汽车的行驶 B.地球的公转 C.一杯水变凉 D.马在跑
6. (2017秋?西城区模拟)小强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皮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强是运动的
B.岸边的树木是运动的
C.皮筏中小强的同伴是运动的
D.两岸的青山是静止的
7. (2017秋?鞍山模拟)关于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时间的物理量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大
8. (2017?青岛)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9. (2017秋?黔南州模拟)甲、乙两辆汽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从图象可知(  )
A.乙车速度是20km/s
B.4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是60m
C.甲车速度是72km/h
D.5s内乙车通过的路程足60km
10. (2017秋?商水县期中)用高速摄影机拍摄于子弹穿过柿子的照片,子弹穿过柿子的时间是100μs,请估测出子弹穿过柿子的距离,进而估算出子弹的速度约为(  )
A.90m/s B.180m/s C.900m/s D.1800m/s
11. (2017秋?上杭县模拟)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所用时间之比是2: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A.l:2 B.2:1 C.2:9 D.9:2
12. (2017?广州模拟)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象为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s甲、乙的距离大于2m,则(  )
A.甲的s-t图象一定为图线a
B.甲的s-t图象一定为图线b
C.乙的s-t图象一定为图线c
D.乙的s-t图象一定为图线a
13. (2017?镇江)如图所示,电视节目中“闯关游戏”的笔直通道上每隔8 m设有一个关卡,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放行和关闭时间分别为5 s和2 s. 当小强正通过关卡1左侧9 m远的A处时,关卡刚好放行,若他全程以2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最先挡住他前进的关卡是(?? )

A. 关卡4 B. 关卡3 C. 关卡2 D. 关卡1
14. (2017?金牛区校级一模)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A.运动员、汽车、羚羊 B.汽车、羚羊、运动员
C.羚羊、汽车、运动员 D.运动员、羚羊、汽车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5. (2017?哈尔滨)使用刻度尺之前,要观察 、分度值及零刻度线在哪里.如图,被测木块的长度为 cm.
16.(2017?贵港)如图1所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如图2所示,停表显示的时间是________s.
17. (2017?吉林)如图是小明某次步行后手机“微信运动”功能记录的数据.如果小明此次步行时间是3000s,步长是0.5m,那么他步行的速度是_______m/s;若以手机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
18. (2017?岳阳)蒙内(蒙巴萨--内罗毕)铁路是我国用中国技术,按中国标准帮肯尼亚修建的标轨铁路,今年5月31日正式通车运行.列车从蒙巴萨出发,以120km/h的速度运行4h后到达内罗毕,铁路全程约_______km,行驶的过程中,以列车为参照物,路旁的建筑物是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19. (2017?贺州)小明50m跑测试的成绩是8s,他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他在跑的过程中相对跑道是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10分) 20. (2017?海港区二模)请你利用一把mm刻度尺,再添加一种器材,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1)需添加的器材是: ; (2)测量方法(也可以画图说明):


(3)计算铜丝直径的方法: ; (4)实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 .
21. (2016?莆田)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 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 vAC(填“>”、“<”或“=”)
第一章 《机械运动》达标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70分)
1. (2017?漳州模拟)小蒋同学参加立定跳远测试成绩合格,其立定跳远的距离最接近(  )
A.2cm B.2dm C.2m D.2km
【答案】C 【解析】中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一般在2m=20dm=200cm=0.002km左右.故选C.
2. (2017?邵阳)2017?年?4?月?27?日,我国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首次完成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实现了空间推进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跨越.如图是它们成功对接时的情形,此时若认为天宫二号是静止的,则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太阳 B.月亮 C.地球 D.天舟一号
【答案】D 【解析】天宫二号相对于地球、月球、太阳,均有位置的变化,故以它们为参照物,天宫二号是运动的,故ABC错误;“天舟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实现成功对接后,保持相对静止,以对方为参照物,两者都是静止的,所以选择“天舟一号”为参照物,“天宫二号”是静止的,故D正确.故选D. 3. (2017秋?黔南州模拟)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以下哪个是产生误差的原因(  )
A.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
B.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
C.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
D.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课本
【解析】A、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读数时会产生错误,而不是误差,故A错误;B、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这属于产生的误差,故B正确;C、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会产生测量结果的错误,故C错误;D、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课本,会产生测量结果的错误,故D错误.故选B.
4. (2017秋?库伦旗模拟)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
【答案】A 【解析】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题目中测量了物体的长度三次,计算出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物体的长度为.故选A.
5. (2017秋?上杭县期中)下列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汽车的行驶 B.地球的公转 C.一杯水变凉 D.马在跑
【答案】C 【解析】A、汽车行驶时相对于其它物体位置发生了改变,汽车的运动是机械运动;B、地球公转时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发生变化,地球的公转是机械运动;C、一杯水变凉时,水的位置相对于其它物体的位置保持不变,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它发生了热传递;D、马在跑时,马的位置相对于其它物体位置发生变化,马在跑是机械运动;故选C.
6. (2017秋?西城区模拟)小强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皮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强是运动的
B.岸边的树木是运动的
C.皮筏中小强的同伴是运动的
D.两岸的青山是静止的
【解析】A、小强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皮筏,小强与皮筏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故A错误;B、小强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皮筏,岸边的树木与皮筏之间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B正确;C、小强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皮筏,皮筏中小强的同伴与皮筏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故C错误;D、小强坐在顺水漂流的皮筏中,相对于皮筏,两岸的青山与皮筏之间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D错误.故选B.
7. (2017秋?鞍山模拟)关于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时间的物理量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大
【答案】C
【解析】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小,物体运动越慢;速度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与物体的路程、与物体的运动时间无关,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8. (2017?青岛)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s-t的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但不成正比例,也就是物体做加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s-t图象是变化的曲线,并且随时间增加路程在变小,也就是物体做减速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C、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符合题意;D、该图表示物体的速度均匀增大,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 (2017秋?黔南州模拟)甲、乙两辆汽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从图象可知(  )
A.乙车速度是20km/s
B.4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是60m
C.甲车速度是72km/h
D.5s内乙车通过的路程足60km
【答案】C 【解析】AC、由图可以看出,甲乙同时运动了60m的路程,甲历时3s,而乙历时5s,,故C正确;,故A错误.B、由图可以看出,甲车3s内通过的路程是60m,4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60m,故B错误;D、由图可以看出,乙车5s内通过的路程是60m,不是60km,故D错误.故选C.
10. (2017秋?商水县期中)用高速摄影机拍摄于子弹穿过柿子的照片,子弹穿过柿子的时间是100μs,请估测出子弹穿过柿子的距离,进而估算出子弹的速度约为(  )
A.90m/s B.180m/s C.900m/s D.1800m/s
【答案】C 【解析】柿子的直径约为9cm=0.09m,子弹穿过柿子的时间是100μs=100×10-6s=1×10-4s,则子弹的速度:,故选C. 11. (2017秋?上杭县模拟)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所用时间之比是2: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A.l:2 B.2:1 C.2:9 D.9:2
【答案】D 【解析】已知甲乙通过的路程比和时间比,根据公式,可得甲乙的速度比:.故选:D.
12. (2017?广州模拟)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象为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s甲、乙的距离大于2m,则(  )
A.甲的s-t图象一定为图线a
B.甲的s-t图象一定为图线b
C.乙的s-t图象一定为图线c
D.乙的s-t图象一定为图线a
【答案】A 【解析】由图象可知,经过5s后a的路程为sa=5m,b的路程为sb=2.5m,c的路程为sc=1m,由此可知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大于c的速度,由题意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甲可能是a、b,乙可能是b、c;------①,由题意知,运动5秒后,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米,而a和b的距离大于2m,a和c的距离大于2m,可见甲只能是a,乙可能是b、c------②,综合①②可知,甲一定为图线a,故选A.
13. (2017?镇江)如图所示,电视节目中“闯关游戏”的笔直通道上每隔8 m设有一个关卡,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放行和关闭时间分别为5 s和2 s. 当小强正通过关卡1左侧9 m远的A处时,关卡刚好放行,若他全程以2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最先挡住他前进的关卡是(?? )

A. 关卡4 B. 关卡3 C. 关卡2 D. 关卡1
【解析】 由题知,关卡放行和关闭时间分别为5 s和2 s,小强正通过A处时,关卡刚好放行,由可得,小强到达关卡1时所用的时间:,所以关卡1不会挡住他;每两个关卡间距离8 m,所以小强通过相邻两关卡所用的时间,小强到达关卡2的时间:t2=t1+t=4.5s+4s=8.5s,5s+2s<t2<5s+2s+5s,所以关卡2不会挡住他;小强到达关卡3的时间:t3=t2+t=8.5s+4s=12.5s,5s+2s+5s<t3<5s+2s+5s+2s,所以关卡3会最先挡住他.故选B. 14. (2017?金牛区校级一模)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A.运动员、汽车、羚羊 B.汽车、羚羊、运动员
C.羚羊、汽车、运动员 D.运动员、羚羊、汽车
【答案】A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5. (2017?哈尔滨)使用刻度尺之前,要观察 、分度值及零刻度线在哪里.如图,被测木块的长度为 cm.
【答案】量程;1.70. 【解析】(1)使用刻度尺之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是否磨损;还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量程;(2)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木块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1.70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1.70cm.故答案为:量程;1.70. 16.(2017?贵港)如图1所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如图2所示,停表显示的时间是________s.
【答案】2.50;50 【解析】(1)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 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 cm;物体左侧与0.00 cm对齐,右侧与2.50 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2.50 cm;(2)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 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 min,指针在“0”和“1”之间,偏向“1”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0 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 s,指针在50 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50 s,即秒表的读数为50 s.故答案为:2.50;50.
17. (2017?吉林)如图是小明某次步行后手机“微信运动”功能记录的数据.如果小明此次步行时间是3000s,步长是0.5m,那么他步行的速度是_______m/s;若以手机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
【答案】1;静止. 【解析】由题意和图示可得,小明行走的路程s=6000×0.5m=3000m,他步行的速度;若以手机为参照物,小明相对于手机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说小明是静止的.故答案为:1;静止.
18. (2017?岳阳)蒙内(蒙巴萨--内罗毕)铁路是我国用中国技术,按中国标准帮肯尼亚修建的标轨铁路,今年5月31日正式通车运行.列车从蒙巴萨出发,以120km/h的速度运行4h后到达内罗毕,铁路全程约_______km,行驶的过程中,以列车为参照物,路旁的建筑物是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答案】480;运动. 【解析】(1)蒙内铁路的全程:s=vt=120km/h×4h=480km;(2)行驶的过程中,以列车为参照物,路旁的建筑物相对于列车来说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则路旁的建筑物是运动的.故答案为:480;运动.
19. (2017?贺州)小明50m跑测试的成绩是8s,他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他在跑的过程中相对跑道是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答案】:6.25;运动. 【解析】由题可知,s=50m,t=8s;他的平均速度:.他在跑的过程中,他相对于跑道的位置不断变化,以跑道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故答案为:6.25;运动..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10分) 20. (2017?海港区二模)请你利用一把mm刻度尺,再添加一种器材,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1)需添加的器材是: ; (2)测量方法(也可以画图说明):


(3)计算铜丝直径的方法: ; (4)实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 .
【答案】(1)铅笔;(2)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数出缠绕的圈数,用刻度尺量出线圈的宽度,用线圈宽度除以圈数,就是铜丝的直径;(3);(4)如果缠绕不紧密,会导致线圈宽度测量结果偏大,所以最终结果偏大.
【解析】(1)需添加的器材是:铅笔;(2)测量方法: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数出缠绕的圈数,用刻度尺量出线圈的宽度,用线圈宽度除以圈数,就是铜丝的直径,如图所示;
(3)线圈的圈数n、线圈的宽度d;计算铜丝的直径;(4)如果缠绕不紧密,会导致线圈宽度测量结果偏大,所以最终结果偏大.故答案为:(1)铅笔;(2)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数出缠绕的圈数,用刻度尺量出线圈的宽度,用线圈宽度除以圈数,就是铜丝的直径;(3);(4)如果缠绕不紧密,会导致线圈宽度测量结果偏大,所以最终结果偏大.
21. (2016?莆田)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AB= 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 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 vAC(填“>”、“<”或“=”)
【答案】(1)40.0;25.0;(2)小;(3)同一位置;(4)>. 【解析】实验中,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物体由静止释放运动到C点用时较长,方便测量时间.(1)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t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知,平均速度会偏小;(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4)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故在BC段的速度大于AC段的速度,即vBC>vAC.故答案为:(1)40.0;25.0;(2)小;(3)同一位置;(4)>.
第一章 机械运动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考点内容
命题趋势
1.长度的测量
★★★★
1.了解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估测及单位换算.
2. 了解测量有误差,明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掌握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3.了解参照物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4.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区别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 了解速度的概念、单位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6. 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长度和时间的估测、运动的相对性、速度公式的运用是历年中考的必考内容,在中考中一般为2-3道题,分值为2-6分,多以选择、计算、实验形式出现,长度和时间的估测、速度计算是历年中考的热点
2.时间的测量
★★★
3. 运动的描述
★★★★
4. 运动的快慢
★★★★★

知识点一:长度的测量
1.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m. 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的换算关系:1 km= 1 000 m,1 m= 10 dm= 100 cm= 1 000 mm= 106μm= 109nm.
2. 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3.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步骤:
(1)认: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 误差:误差是真实值和测量值的差别,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指由于实验方法不正确或实验时违反操作造成的.
知识点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2.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 s ,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3. 停表的使用方法:
(1)认识秒表:
一般的秒表(停表)有两根针,长针是秒针,每转一圈是30S;短针是分针,每转一圈是15 min。使用之前要上好发条,它上端的按钮用来开启和止动秒表。第一次按压,秒表开始记时;第二次按压,指针停止走动,指示出两次按压之间的时间;第三次按压两指针均返回零刻度处。
(2)明确量程和分度值:
停表要上有两个表盘,一个大表盘一个小表盘。那么就需要分别明确两个表盘的量程和分度值。如图,小表盘的量程是15分,分度值是30秒。前半格(白色部分)表示0-30秒,后半格(红色部分)表示31-60秒。大表盘是对小表盘所述30秒的细化。所以量程是30秒,分度值是0.1秒。
(3)读数:先读小表盘。如图所示,指针指到15-1之间,那么可以读数0分。指针处于前半量(白色分)度部分,所以大表盘的读数范围在0-30秒。再读大表盘,小表盘已经确定是0-30秒,观察到指针处于2-4区间,读出2.6秒。大小表盘综合读数:0分+2.6秒=2.6秒。
知识点三: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一般指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微观物体的运动不叫机械运动(如分子的运动).
2. 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也不一样。
知识点四:运动的快慢
1.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定义公式:v=,变形式:s=vt;。
2. 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单位决定的,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是米(m),时间单位是秒(s),速度单位是m/s(米/秒),常用单位是km/h,二者的换算关系是1m/s=3.6km/h。
3. 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断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是指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的运动.
知识点五:测量平均速度
1. 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原理:.
(2)测量器材: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3)装置设置: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则v2>v>v1
2. 两种描述直线运动规律的图象:
(1) 路程—时间图象,简称路程图象(图a).
(2) 速度—时间图象,简称速度图象(图b).
注意:①横坐标、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②如何从图象中,读出速度和路程有多大.

易错点1 求测量的平均值
典例1:(2016秋?沙坪坝区校级期中)通过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录为:12.38cm,12.36cm,12.38cm,12.54cm;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是(  )
A.12.39cm B.12.373cm C.12.37cm D.12.42cm
【错解】选D,理由:.
【析错】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有偏差较大的数据(准确值与其他数据不一样的)是错误的,要去掉,然后取平均值并保留到与原测量数据相同位数,这就是测量的结果.
【正解】选C,理由:由题可知,12.54 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2.24 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则书的宽度为.故选C.
易错点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典例2:(2017?扬州)如图所示,菲菲和翔翔坐在车厢内,观察判断火车的运动情况.菲菲:以窗外的动车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变化了,因此火车是运动的.翔翔: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火车是静止的.以上判断(  )
A.菲菲正确 B.翔翔正确
C.两人都正确 D.两人都不正确
【错解】选B,理由:窗外的站台是静止的,翔翔是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火车是静止的.
【析错】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正解】选C,理由: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得方法: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所以以窗外的动车为参照物,如果火车的位置变化了,则火车是运动的,故菲菲的判断正确;如果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火车是静止的,故翔翔的判断正确.故选C.
易错点3 速度的单位换算
典例3:(2017秋?磴口县校级期中)火车的速度为72km/h,汽车的速度为21m/s,则(  )
A.火车的速度大 B.汽车的速度大
C.两者的速度一样大 D.无法确定
【错解】选A,理由:km/h、1m/s两个单位中,km/h大。
【析错】要判断速度的大小,首先要单位统一,然后进行比较,否则无法比较。
【正解】选B,理由:火车的速度为:;汽车的速度为21m/s,比较得汽车的速度大.
易错点4 路程的确定
典例4:(2016秋?乐昌市期中)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图所示,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 (1)本实验的原理是: ;(写公式便可) (2)在此过程中,滑块运动的路程为: cm;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cm/s;滑块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
【错解】滑块的平均速度是8cm/s,理由: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s,行驶的路程是s=40cm=0.4m,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
【析错】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题目中路程应为45 cm,不是40 cm.
【正解】(1);(2)45;9;快.理由:(1)该实验需借助速度定义式计算平均速度,故原理为:;据图可知,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s,行驶的路程是s=40cm+5cm=45cm,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滑块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故答案为:(1);(2)45;9;快.
易错点5 求平均速度
典例5: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则它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
A.4米/秒 B.5米/秒 C.4.2米/秒 D.4.5米/秒
【错解】选A,理由: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两个速度的平均值。
【析错】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与所取的时间段和路段有关,不能取两个速度的平均值。
【正解】选C,物体前2秒内的路程s1=v1t1=3m/s×2s=6m,物体后3秒内的路程s2=v2t2=5m/s×3s=15m,5秒内的总路程s=s1+s2=6m+15m=21m,物体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
易错点6 机械运动的图象的区分
典例6:(2016?惠安县模拟)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错解】选B,理由:由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图看出,甲通过的路程小,由B图像看出甲通过的路程小.
【析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A和B都是错误的;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和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乙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C和D的图象中,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甲和乙的正确图象.
【正解】选D,理由:由题干中的图象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A、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甲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甲运动快,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D、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乙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知识点一:长度的测量
典例1:(2017?株洲)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木条的长度为 cm.
【考查方向】长度的测量
【名师点睛】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典例2:(2017?东城区一模)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
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考查方向】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名师点睛】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的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
知识点二:时间的测量
典例3:(2017?瑶海区二模)为迎接中考体育技能测试,体育老师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如图,停表显示的是一位同学跑完400m所用的时间,则该同学跑完400m所用的时间为 s.
【考查方向】时间的测量
【名师点睛】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典例4:(2017?柳州)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为(  )
A.158毫米 B.158厘米 C.158米 D.158千米
【考查方向】长度的估测.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知识点三:运动的描述
典例5:(2017?菏泽)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内,放在小桌上的茶杯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
A.这列火车的车厢 B.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C.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D.关着的车门
【考查方向】参照物及其选择.
【名师点睛】在研究任何物体的运动时都要先选定一个参照物,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于参照物的,参照物不同则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知识点四:运动的快慢
典例6:(2017?济宁)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B.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内静止
C.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相等
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
【考查方向】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名师点睛】(1)根据图象可知6s时物体运动的路程,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2)在2~4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3)根据图象可知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运动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比较其大小.
知识点五:测量平均速度
典例8(2017?日照)王红阳同学到实验室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请你从“长木板、小车、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温度计、薄木块、金属片、秒表、细线”中选出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测量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要求: (1)写出所选实验器材. (2)画出实验装置图,并简要说明测量方法.
【考查方向】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名师点睛】(1)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2)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测量小车在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上半路程s2所用时间t2,根据及测量数据,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将有关数据填入表中.
典例9:(2017?濮阳模拟)如图是一个水滴下落过程的示意图,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均为0.1s.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是 cm,则这个过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 m/s.
第一章 机械运动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考点内容
命题趋势
1.长度的测量
★★★★
1.了解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估测及单位换算.
2. 了解测量有误差,明确误差和错误的区别,掌握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3.了解参照物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4.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区别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5. 了解速度的概念、单位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6. 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长度和时间的估测、运动的相对性、速度公式的运用是历年中考的必考内容,在中考中一般为2-3道题,分值为2-6分,多以选择、计算、实验形式出现,长度和时间的估测、速度计算是历年中考的热点
2.时间的测量
★★★
3. 运动的描述
★★★★
4. 运动的快慢
★★★★★

知识点一:长度的测量
1.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m. 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的换算关系:1 km= 1 000 m,1 m= 10 dm= 100 cm= 1 000 mm= 106μm= 109nm.
2. 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3.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步骤:
(1)认: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 误差:误差是真实值和测量值的差别,只能减小,不能避免. 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指由于实验方法不正确或实验时违反操作造成的.
知识点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2.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 s ,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3. 停表的使用方法:
(1)认识秒表:
一般的秒表(停表)有两根针,长针是秒针,每转一圈是30S;短针是分针,每转一圈是15 min。使用之前要上好发条,它上端的按钮用来开启和止动秒表。第一次按压,秒表开始记时;第二次按压,指针停止走动,指示出两次按压之间的时间;第三次按压两指针均返回零刻度处。
(2)明确量程和分度值:
停表要上有两个表盘,一个大表盘一个小表盘。那么就需要分别明确两个表盘的量程和分度值。如图,小表盘的量程是15分,分度值是30秒。前半格(白色部分)表示0-30秒,后半格(红色部分)表示31-60秒。大表盘是对小表盘所述30秒的细化。所以量程是30秒,分度值是0.1秒。
(3)读数:先读小表盘。如图所示,指针指到15-1之间,那么可以读数0分。指针处于前半量(白色分)度部分,所以大表盘的读数范围在0-30秒。再读大表盘,小表盘已经确定是0-30秒,观察到指针处于2-4区间,读出2.6秒。大小表盘综合读数:0分+2.6秒=2.6秒。
知识点三: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一般指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微观物体的运动不叫机械运动(如分子的运动).
2. 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也不一样。
知识点四:运动的快慢
1.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定义公式:v=,变形式:s=vt;。
2. 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单位决定的,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是米(m),时间单位是秒(s),速度单位是m/s(米/秒),常用单位是km/h,二者的换算关系是1m/s=3.6km/h。
3. 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断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是指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的运动.
知识点五:测量平均速度
1. 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原理:.
(2)测量器材: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3)装置设置: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则v2>v>v1
2. 两种描述直线运动规律的图象:
(1) 路程—时间图象,简称路程图象(图a).
(2) 速度—时间图象,简称速度图象(图b).
注意:①横坐标、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②如何从图象中,读出速度和路程有多大.

易错点1 求测量的平均值
典例1:(2016秋?沙坪坝区校级期中)通过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录为:12.38cm,12.36cm,12.38cm,12.54cm;则这本书宽度平均值是(  )
A.12.39cm B.12.373cm C.12.37cm D.12.42cm
【错解】选D,理由:.
【析错】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有偏差较大的数据(准确值与其他数据不一样的)是错误的,要去掉,然后取平均值并保留到与原测量数据相同位数,这就是测量的结果.
【正解】选C,理由:由题可知,12.54 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2.24 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则书的宽度为.故
易错点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典例2:(2017?扬州)如图所示,菲菲和翔翔坐在车厢内,观察判断火车的运动情况.菲菲:以窗外的动车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变化了,因此火车是运动的.翔翔: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火车是静止的.以上判断(  )
A.菲菲正确 B.翔翔正确
C.两人都正确 D.两人都不正确
【错解】选B,理由:窗外的站台是静止的,翔翔是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火车是静止的.
【析错】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正解】选C,理由: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得方法: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所以以窗外的动车为参照物,如果火车的位置变化了,则火车是运动的,故菲菲的判断正确;如果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火车是静止的,故翔翔的判断正确.故选C.
易错点3 速度的单位换算
典例3:(2017秋?磴口县校级期中)火车的速度为72km/h,汽车的速度为21m/s,则(  )
A.火车的速度大 B.汽车的速度大
C.两者的速度一样大 D.无法确定
【错解】选A,理由:km/h、1m/s两个单位中,km/h大。
【析错】要判断速度的大小,首先要单位统一,然后进行比较,否则无法比较。
【正解】选B,理由:火车的速度为:;汽车的速度为21m/s,比较得汽车的速度大.
易错点4 路程的确定
典例4:(2016秋?乐昌市期中)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图所示,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 (1)本实验的原理是: ;(写公式便可) (2)在此过程中,滑块运动的路程为: cm;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cm/s;滑块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
【错解】滑块的平均速度是8cm/s,理由: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s,行驶的路程是s=40cm=0.4m,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
【析错】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题目中路程应为45 cm,不是40 cm.
【正解】(1);(2)45;9;快.理由:(1)该实验需借助速度定义式计算平均速度,故原理为:;据图可知,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s,行驶的路程是s=40cm+5cm=45cm,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滑块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故答案为:(1);(2)45;9;快.
易错点5 求平均速度
典例5: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则它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
A.4米/秒 B.5米/秒 C.4.2米/秒 D.4.5米/秒
【错解】选A,理由: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两个速度的平均值。
【析错】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与所取的时间段和路段有关,不能取两个速度的平均值。
【正解】选C,物体前2秒内的路程s1=v1t1=3m/s×2s=6m,物体后3秒内的路程s2=v2t2=5m/s×3s=15m,5秒内的总路程s=s1+s2=6m+15m=21m,物体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
易错点6 机械运动的图象的区分
典例6:(2016?惠安县模拟)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错解】选B,理由:由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图看出,甲通过的路程小,由B图像看出甲通过的路程小.
【析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A和B都是错误的;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和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乙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C和D的图象中,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甲和乙的正确图象.
【正解】选D,理由:由题干中的图象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A、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甲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甲运动快,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D、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乙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知识点一:长度的测量
典例1:(2017?株洲)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木条的长度为 cm.
【考查方向】长度的测量
【名师点睛】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析】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木条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4.13cm对齐,所以木条的长度为L=4.13cm. 故答案为:1;4.13.
典例2:(2017?东城区一模)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
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考查方向】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名师点睛】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的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
【答案】D
【解析】A、误差是在正确测量的前提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而错误是不按操作要求测量时产生的,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故A错误;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B错误;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C错误;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故D正确.故选D.
知识点二:时间的测量
典例3:(2017?瑶海区二模)为迎接中考体育技能测试,体育老师对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如图,停表显示的是一位同学跑完400m所用的时间,则该同学跑完400m所用的时间为 s.
【考查方向】时间的测量
【名师点睛】停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停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答案】99.8.
【解析】由图知: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1”和“2”之间,偏向“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min;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9.8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9.8s,即停表的读数为1min39.8s=99.8s. 故答案为:99.8. 典例4:(2017?柳州)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为(  )
A.158毫米 B.158厘米 C.158米 D.158千米
【考查方向】长度的估测.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答案】B
【解析】?成年人的身高在165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58cm=1580mm=1.58m=0.00158km左右.故选B.
知识点三:运动的描述
典例5:(2017?菏泽)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内,放在小桌上的茶杯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
A.这列火车的车厢 B.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C.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D.关着的车门
【考查方向】参照物及其选择.
【名师点睛】在研究任何物体的运动时都要先选定一个参照物,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于参照物的,参照物不同则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答案】C
【解析】车厢小桌上的茶杯与火车的车厢、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关着的车门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以火车的车厢、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关着的车门为参照物,它是静止的;以从桌旁走过的列车员为参照物时,茶杯与列车员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茶杯相对于列车员是运动的,故C正确.故选C.
知识点四:运动的快慢
典例6:(2017?济宁)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B.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内静止
C.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相等
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
【考查方向】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名师点睛】(1)根据图象可知6s时物体运动的路程,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2)在2~4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3)根据图象可知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运动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比较其大小.
【解析】A、由s-t图象可知,当t=6s时,路程s=15m,即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故A正确;B、由s-t图象可知,在2~4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则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内静止,故B正确;C、物体在前2s内运动的路程为5m,后2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5m=10m,即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不相等,根据可知,则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不相等,故C不正确;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故选:C.
知识点五:测量平均速度
典例8(2017?日照)王红阳同学到实验室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请你从“长木板、小车、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温度计、薄木块、金属片、秒表、细线”中选出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测量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要求: (1)写出所选实验器材. (2)画出实验装置图,并简要说明测量方法.
【考查方向】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名师点睛】(1)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2)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测量小车在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上半路程s2所用时间t2,根据及测量数据,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将有关数据填入表中.
【答案】见解析
【解析】(1)实验器材:长木板、小车、薄木块、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2)测量方法: ①将长木板的一端用木块垫起.形成一个坡度较小的斜面,如图所示; ②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固定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1,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机金属片的时间t1,并将s1,t1记录在表格中. ③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固定,再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上半路程s2所用时间t2,并将s2,t2记录在表格中. ④根据公式及测量数据,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中;
路程名称
通过的距离/m
所用时间/s
平均速度(m/s)
全程
上半段
典例9:(2017?濮阳模拟)如图是一个水滴下落过程的示意图,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均为0.1s.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是 cm,则这个过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 m/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