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滋生微生物的条件[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食物滋生微生物的条件[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12-21 22: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找精品资料 到课件中心
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知道温度、水分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理解食物变质是微生物造成的。
过程和方法:通过对比实验的设置,利用控制变量法,学会设置对比实验探究温度、水分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养成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对比实验的设置
教学难点:变量的控制
教学用具:培养皿5副、放大镜、50毫升三角烧瓶2只、滴管、温度计、脱脂棉花、蒸馏水、新鲜面包片、100毫升猪肉汁(新鲜猪肉和水,加热煮沸一段时间,取汁)
教学过程:
引入:在讲新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请大家看大屏幕,在夏季,一艘运输硝酸铵的船舶在海洋上航行不幸触礁,即将沉没。在救援无望的情况下,船员们携带了一些新鲜的鱼、肉、粮食制品、硝酸铵和生活必须品,乘坐救生艇来到一个无人的荒岛,岛上找不到任何食品,为了保证在等待救援的日子里有食品供应,必须延迟鱼、肉和其他食品腐败变质。
如果你是船中的一名船员,你会采用那些方法来延迟鱼、肉和其他食品腐败变质呢?要想让食品不腐败变质,必须要知道食品腐败变质是由什么引起的。今天我们就要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食品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写标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见一些食品腐败:比如长时间放在外面的面包会发霉、久了的橘子会长霉、凋谢的花朵也会发霉、久置的苹果会腐烂(屏幕上展示图片)。苹果是不明不白的腐烂了,他可能优点稀里糊涂,但是我们可本能含糊,不能让他们蒙受不白之冤呀,到底是什么使得这些食品腐烂的呢?
学生答:细菌,就是由细菌引起的吗?发霉不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是由霉菌引起的,像细菌、霉菌之类的生物我们把它们称之为微生物,进而我们可以说食物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了使食物的保存时间更久一点,我们是如何做的?密封储藏:如罐头食品、植物油等,高温杀毒保存比如开水。真空保存法:很多熟食都是放在真空保存袋里,冷藏法、加热法:控制温度(非适宜温度),腌制法、干藏法:控制水分。
根据日常生活中对食物的保存方法,我们知道微生物生长可能与温度、水分、空气有关。
接下来我们要逐一探究微生物生长与温度、水分、空气之间的关系,在探究之前我们不妨来回忆一下在前面我们是如何来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第一步提出问题: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第二步建立假设:可能是花的颜色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可能是花的形状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可能是花的香味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可能是花的着生的位置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
第三步: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以颜色为例)
结论:是/不是花的颜色吸引了蝴蝶
第四步:收集事实证据,检验假设 ……
在收集事实证据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实验,实验中有很多实验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下面的实验是采用了什么科学方法:
例:某同学为了探究昆虫的触角功能,设计并记录了如下实验:捉几只蝗虫罩在纱罩下,纱罩下面分别放一堆糖和一堆木屑,蝗虫会不时地用触角去碰碰糖,又碰碰木屑,最后它会爬过去吃糖,而不吃木屑。
问:该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对比的方法
现在我们回头来探究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
首先提出问题: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食物滋生微生物的条件?
接着要建立假设:可能是与温度、水分、空气.........有关。
这里有多个变量:温度、水分、空气,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控制住变量,一般是先设置其他变量相同,调节一变量变化,看它对结果有什么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对照实验和控制变量。
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设计对照实验,控制变量。
得出结论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微生物生长和温度有什么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下如何来设置这个对照实验,在设置过程中,温度能不能相同,水分和空气应该怎样设置?
现在大家依据老师给你们的实验仪器:实验器材:两只烧瓶、猪肉汁、棉花。
自己写一个实验方案:
如下供你参考:微生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1)将等量的猪肉汁加入分别标以A、B的两只烧瓶内。
(2)将两只烧瓶静置一小时,然后用棉花塞住瓶口。
(3)把A烧瓶放入电冰箱的冷藏室内,冷藏室的温度是_____.
(4)把B烧瓶放在实验室的桌上,此时室温是______.
(5)过一个星期后,用放大镜对两只烧瓶进行观察,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内。
烧 瓶 观察结果
A
B
这个实验结果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实是相符,比如说我们放在冰箱里的食物不容易腐败。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微生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
接下来我们再来探究一下,微生物生长与水分的关系。
同样也先来看一下如何设置这个实验:
大家根据屏幕上懂得实验器材,同样也设置一个实验:两只培养皿、新鲜面包片、蒸馏水
实验方案:
如下供你参考:微生物生长与水分的关系
(1)、将三只培养皿分别标以A、B、C
(2)、把两片等大的面包片分别放在A、B培养皿内
(3)、在B培养皿内的面包上滴几滴蒸馏水,培养皿 C中只加入蒸馏水
(4)、在盖上盖子前,静置20分钟
(5)、一星期后用放大镜观察,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内
培养皿 观察结果
A
B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晒干的食品不容易变质,而潮湿的食物比较容易腐败。
从这个实验中,同样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实验结论:
微生物的生长与水分的关系: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水分。
最后,我们来探究一下微生物生长与空气的关系,我们也先来看看这个实验的设置:
大家可以根据老师上面给的两种实验方案,自己来写第三个实验方案,小组讨论一下:
如下供你参考:微生物生长与空气的关系
(1)将等量的猪肉汁加入分别标以A、B的两只烧瓶内。
(2)将两只烧瓶静置一小时,一只用棉花塞住瓶口,另一只用盖子盖上。
(3)把两只烧瓶放在实验室的桌上.
(4)过一个星期后,用放大镜对两只烧瓶进行观察,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内。
培养皿 观察结果
A
B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真空保存法来防止食物腐败变质,可见微生物生长需要空气
微生物的生长与空气的关系:微生物生长需要空气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实验在设置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保持一个或多个量不变,调整另一个变量
附:没有有微生物食物会不会腐败变质
夏天,肉会臭,饭会馊,这是什么原因呢?
普沙认为:即使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肉、饭也会自然而然发臭、变馊,也就是说,微生物可以“自然产生”。
法国微生物家巴斯德用显微镜仔细观察,发现那是因为空气中飘荡着许多微生物,一旦落在肉、饭上,就会安营扎寨,大量繁殖起来
巴斯德和普沙就有了一场激烈论战。
巴斯德决定用实验来驳斥普沙的论点:在一大批玻璃瓶中都放入微生物生长需要的营养液,经过严格的杀菌处理后密封起来。然后登上了阿尔卑斯山,每到一定高度,打开20个瓶子。为了避免他自己呼出的空气进入瓶子中,所以他把瓶子举得高高的。
结果怎么样呢?在山脚打开的20个瓶子中,有8瓶出现了微生物;在山腰打开的20个瓶子中,有5瓶出现微生物;在山顶打开的20个瓶子中,只有一瓶出现微生物。
在山下,空气中飘荡的微生物多,而山顶空气洁净,所以微生物很少。巴斯德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微生物也像植物一样,没有“种子”是不会自然产生的。
1. 下列哪种情况下,食物最容易腐败( )
A.低温干燥 B.高温干燥
C.通风加防腐剂 D.不通风潮湿
2. 如图所示:若将下列4支试管放置在37摄氏度的恒温箱里,一周后,其内生长微生物最多的试管是( )
A,牛肉汁和盐水 B,牛肉汁和醋
C,煮过的牛肉汁 D,未煮过的牛肉汁
板书设计:
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
微生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
微生物的生长与水分的关系: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水分。
微生物的生长与空气的关系:微生物的生长需要空气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设置了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蝗虫对比实验作为铺垫,降低此节课的的教学难度,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接受,效果还不错,设置了多个表格,比较有对比性,比较直观,易于分散教学难点,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以后可以朝这个方向做一些改进。这节课还特意做了个故事引入,让学生引起注意,再以故事结尾设问的形式收尾,课后再来个遥相呼应,对教材的处理还比较得当,总体情况还不错,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说也不错,但是此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让学生讨论思考的时候,给地时间太少,学生谈论得不够充分,不够深入,学生不易形成自己的观点。过渡语言地使用还是有些欠缺,说话比较随便,口误比较多,以后要慢慢斟酌,多在这几个方面下工夫,争取各个方面都有所突破。多位同组的老师对我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受益匪浅,在此表示感谢!
真空保存法
冷藏法
干藏法
加热法
温度
水分
空气
能够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实验一:微生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实验设置
空 气
注:相同打 不相同打
水 分
温 度
实验一:微生物生长与水分的关系实验设置
空 气
注:相同打 不相同打
水 分
温 度
实验一:微生物生长与空气的关系实验设置
空 气
注:相同打 不相同打
水 分
温 度
实验一:微生物生长与空气的关系实验设置
空 气
注:相同打 不相同打
水 分
温 度
控制变量法
作业本:
1.作业本B P15
2.复习练习本(1-4)节
D
D
课件中心精品资料 www. 版权所有@课件中心 第 1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