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最苦与最乐课件(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最苦与最乐课件(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03 23:00:00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 第四单元
15 最苦与最乐
第一课时 记得小时侯,常听爷爷说他们小时候,一年要是能吃上一餐肉,那算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而如今,很多人却为减肥而发愁。
那么,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感到最苦和最乐的事吗?导入新课 交流:把你生活中认为最苦的事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担;把你生活中最乐的事讲出来,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好吗?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译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饮冰室指梁启超故居书斋。书斋“饮冰室”为浅灰色两层洋楼,建于1924年。首层为其书房,二楼做卧室和会客室。梁启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饮冰室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悲天悯人卸却监督凡属纵然揽整体感知hu#sh#q#l2nm@nxi- d$z7ng f1n注音解释词语达观:契约:死而后已:任重而道远:仁人志士: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性命的人。现代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小组讨论,填写空格。
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而不能___ 。理清文章结构合作探究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苦痛是什么?最大的苦痛是应尽的责任未尽。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老、病、死进行对比,说明这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责任未了。?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显而易见,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责任未尽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如此。接下去,作者用了两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苦痛,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苦痛,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方为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1.积累重点词语和充满哲理的优美句子。
2.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文段并背诵。布置作业谢谢课件33张PPT。 第四单元
15 最苦与最乐
第二课时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恩惠( )  缠着( )   契约( )   循环( )
招l2n ( ) xi- ( )却 监d$ ( ) 死而后y@ ( )
hu# ch1n q# x%n 揽 卸 督 已 复习导入2.下面加线成语使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完成了手里的重要工作,我如释重负地长舒了一口气。
B.你整天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叫人怎么能和你亲近?
C.推行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实有赖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面的合作。
D.这是我应得的报酬,我自觉拿得问心无愧,心安理得。B 3.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 )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
(3)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 )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设问引用反问对比讨论第1、2自然段,回答问题。精段阅读1.作者通过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的吗?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正)凡人在世间的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讨论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精段阅读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兑现、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的责任。2.找出“不尽责任最苦” 的原因。这一自然段与前面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前面提出观点,这一自然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讨论第4自然段,回答问题。精段阅读1.什么事最快乐呢?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有关句子有:
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讨论第5、6自然段,回答问题。精段阅读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名言: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 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
因为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苦痛。中心论点: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拓展延伸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虽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第二步:找找本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由哪些帮助?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的流畅气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与“苦、乐 ”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第三步:积累。小组讨论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的字面意义,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举例: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字义: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曾子:任重而道远 举例: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字义:我每天用下面的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呢?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举例:
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得快乐。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举例:
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名人名言苏格拉底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梁启超说:“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漫谈人生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1.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专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2.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
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3.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
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是啊,常常听到孩子抱怨父母,常常听到有人埋怨社会,但他们可曾想过自己对长辈、对集体、对社会尽了多少责任呢? 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今天,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想大家都应该好好想一想,何谓人生苦,何谓人生乐。总结 就下面几个问题情境,体验“最苦”与“最乐”的感受,写一篇小作文。
1.完成某一学科的学习任务。
2.完成长辈托付的某项任务。
3.完成班集体或学校布置的某项工作。布置作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