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 第五单元
17 《孟子》两章
第一课时 人们常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来比喻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否则做失去民心 的事情,是注定要失败的。那么,关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你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句话出处的文章。《孟子》两章PPT模板下载:www.1ppt.com/moban/ 行业PPT模板:www.1ppt.com/hangye/
节日PPT模板:www.1ppt.com/jieri/ PPT素材下载:www.1ppt.com/sucai/
PPT背景图片:www.1ppt.com/beijing/ PPT图表下载:www.1ppt.com/tubiao/
优秀PPT下载:www.1ppt.com/xiazai/ PPT教程: www.1ppt.com/powerpoint/
Word教程: www.1ppt.com/word/ Excel教程:www.1ppt.com/excel/
资料下载:www.1ppt.com/ziliao/ PPT课件下载:www.1ppt.com/kejian/
范文下载:www.1ppt.com/fanwen/ 试卷下载:www.1ppt.com/shiti/
教案下载:www.1ppt.com/jiaoan/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 (现存七篇)一书传世,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走近作者: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大声朗读课文,初步领会课文的意思。
1.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
2.指名代表进行翻译,其他同学和教师一起补充更正。
★串讲课文,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天气地理形式有利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 仁政少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
也。
内城外城
围语气词
甲衣,兵器,武器装备米,谷,泛指粮食放弃离开护城河这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
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
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限制巩固征服通叛,背叛到归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齐读课文,划分层次。分析课文★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二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三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 (归纳:以上内容,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四层? 第四层的作用是在前三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四层绝非多余的闲笔。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总结:★思考下列词语在文章的作用。故曰
君子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层,“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即文章中所说的“得道者”。★这篇短文论证方法上的特色是什么?
?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四层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应该怎样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张??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看法?
拓展延伸畅所欲言 发表观点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出,无论什么时候,“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尤其“人和”,这是我们当今社会合作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2. 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谢谢课件21张PPT。 第五单元
17《孟子》两章
第二课时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令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险境。然后又把同一制青蛙防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至意识到危险来临时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映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映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如此,有一句名言就很好的概括了这种情形,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激趣导入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创作背景整体理解文章★教师放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划分句子节奏。
★根据划分的节奏进行朗读。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注意动词的意义。一、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或释义。畎( )亩 : 傅说( )
曾( )益: 胶鬲( )
拂( )士: 拂乱( ?)
qu2nyu-田间水沟z8ng增加g9b#辅佐f%二、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 ? ?
衡:
拂:
?、通“增”,增加????? 通“横”,梗塞,不顺
?? 通“弼”,辅佐,辅弼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 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任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用,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分析课文★指名读第一段。1. 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六个事例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呢?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从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依据。这属于举例论证。2.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总结:文章从外在表现和内心反应两个方面来阐明犯了错误后的态度。人是这样,国家更是这样。于是在文章的末尾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齐读第二段。 总结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展开论证。一方面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客观)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逆境出英才。七嘴八舌正方:只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反方:顺境也能成就人才 (引导: 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在于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
程度,环境只是起辅助作用。)拓展延伸反复诵读课文,看谁先会背诵。课堂总结: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未雨绸缪”,而不是“临渴掘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