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
第一课时齐襄公荒淫无道,他的两个弟弟逃到国外避难,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公子纠逃到鲁国。鲁庄公八年和九年,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这时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莒国也派兵护送公子小白赶回齐国。结果是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春秋时有名的五霸之长)。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夺君位的公子纠。但齐桓公还不甘心,第二年,即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鲁军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击败强大的齐军,将其赶出了鲁国的国境。 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背 景《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对照课文注释自读理解课文,复述课文大意。重点字词解释1.又何间焉?
间:参与。“徧”通“遍”,遍及,普遍。 ◆研读课文。实词:通假字:
小惠未徧。福:赐福,保佑。 信:信用。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3.小大之狱狱:案件。虽:即使。 可以:可以凭借。 古今异义词:1.肉食者鄙。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牺牲:指猪、牛、羊等。4.可以一战信:实情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问题二:鲁庄公认为战前需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明白取信于民才是最重要的条件。这一部分主要写了曹刿请见的原因,战前的政治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宽广胸怀。◆课堂总结。 背诵课文第一段。◆布置作业。谢谢课件13张PPT。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大声读课文第二、三段,理解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大声读课文两遍,解决下列几个问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1)找出文章描写战争过程的句子。(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在“彼竭我盈”之时。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 ,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对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3) 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示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4)最后一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小组讨论: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又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本文通过写齐鲁长勺之战,论述了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恰当的战略时机才能够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课堂小结 背诵课文,理解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布置作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