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第二单元5.词两首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4.解词语
咽:声音受阻而低沉。
漫道:莫道。
折腰:崇敬,倾倒。
妖娆:娇艳多姿。
文采:指文学才华。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词中借指文学才华。
须晴日:等到晴天。须,等到。
略输:稍微差。输,差。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下。莽莽:词中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指黄河水结冰了。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大辞典》。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忆秦娥·娄山关》通过对娄山关军事行动的描写,歌颂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预示着道路的曲折和前途的光明。
《沁园春·雪》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论史,词中咏雪言志,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表达了伟大的抱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1月29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月25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此役,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俘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岭,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纤云不滓,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沁园春·雪》 本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1935年1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后,恢复此番号)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毛泽东同志1945年10月7日致柳亚子先生书中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即谓此词。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通读,思考:两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各有哪些特点?(重点)
《忆秦娥·娄山关》上阕从听觉角度着重写霜晨行军的情景,写红军进逼娄山关的军事行动。它描写了行军途中的艰苦环境,渲染出苍凉沉郁的气氛。以景写人,以动写静。意象苍凉凝重,透露出作者沉郁的心情。
下阕从视觉角度写过娄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攻克娄山关之后的军事行动。略去了中间的战斗过程,写出了胜利越关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战胜困难的决心,抒发诗人胜利的豪情。
《沁园春·雪》上阕侧重写景。分为三层来写:总写雪景——意境壮阔;具体雪景——动静结合;想象雪景——壮丽多姿,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下阕重在议论:评古——短于文治;论今——风流人物,歌颂了当代英雄。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请赏析下列语句。
(1)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比喻奇特又生动贴切,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了诗人浩瀚如海的胸怀,表现了革命前途虽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的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的流血牺牲,巧妙地暗示了革命前途是无限光明但道路是艰难曲折的;歌颂了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而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用哪个字引起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评价?(重点、难点)
本词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生动可感,耐人寻味。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这段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有了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这个铺垫,下文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水到渠成了。
思路点拨抓住“惜”字分析,就能迎刃而解,“惜”为“惋惜”的意思。它与“略输、稍逊、只识”相呼应,从而看出对帝王的评价既有褒有贬,又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所以抓住重点的词,是分析这道题的关键。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体会下列词句的深刻含义。(重点)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不要说这雄伟险要的娄山关真像铁一般地难以攻破,如今红军迈开脚步重新越过。写娄山关之险要,是为了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艺术地反映了遵义会议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所带来的巨大变化。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后来者居上的气概,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以及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的批判态度。这些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佼佼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但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才能也有欠缺,这是作者以形象思维和文学语言对这些英雄人物加以委婉的批评。
思路点拨此题意在让学生理解下阕的议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把握全词的主旨。要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以及诗人作为革命领袖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来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忆秦娥·娄山关》写于红军长征途中重要的转折关头,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革命情怀?
2.1945年10月,毛泽东在重庆曾把《沁园春·雪》书赠民主人士柳亚子,同年10月7日他在给柳亚子的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试从《沁园春·雪》所描绘的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感慨中,体会词中雄奇壮阔的意境,领悟革命伟人超凡的气魄和胆识。
提示 做此题要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词句的含义,并要反复吟咏,感受词句的声音、色彩、形象等,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参考答案 1.这首词写于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娄山关战斗取得胜利后写的,词中表达了工农红军不畏艰险、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迈情怀。
2.词人站在想象中的最高点上,总写北国冰封雪飘,白雪茫茫的壮丽图景,这图景是那样的清新开阔,令人耳目一新,使心胸开阔,让人顿生心驰神往的热爱向往之情,难怪历代英雄们为此竞相折腰,进而建功立业,但哪一代帝王也没有当今无产阶级英雄的见识和胆略,他们文武兼备,必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建立不朽的功业。二、反复吟咏下列诗句,充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谈谈你的感受。
1.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2.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参考答案 1.形象地点明了这次进军的时间、气候、环境: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秋后),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不禁让人感到了战地的形势严峻。
2.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一句写山。“苍山”即青山。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3.“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4.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作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三、结合全诗说说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碎”:在诗中是“细碎”的意思。能通过细碎杂沓的马蹄声表现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速”。“咽”在诗中是用来形容晨风中军号的声音时断时续。通过这个词,既写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2.“顿”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3.略、稍:在诗中都是指“稍微”“略微”的意思。作者通过这两个词很委婉地指出了历史上两位非常伟大的封建帝王的历史局限性。
四、略课件15张PPT。6.再别康桥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3.辨字形
4.解词语
柔波:轻悠荡漾的水波。
青荇:荇菜。
浮藻:浮在水面上的藻类植物。
漫溯:漫,悠闲,不受约束。溯,逆水而上。
放歌:放声歌唱;纵情高歌。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康桥cambridge,邻近康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事实上,徐志摩对康桥(剑桥)有一种特别的情结。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诗人以自己思想感情的起伏为线索,表现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和殷殷深情。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就读于伦敦剑桥大学。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候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1928年他重到英国,在他再次离开伦敦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反复使用叠词“轻轻的”“悄悄的”,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歌开头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结尾又连用两个“悄悄的”叠词,突出表现了自己对康河十分珍惜和依恋的感情。康河给诗人最美的印象是它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的喧哗去惊扰康河的宁静。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是承接上一句诗“但我不能放歌”而来的,因为诗人此时此刻连“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亦不忍,只好以无声的悄悄作为别离的笙歌。在由波光艳影荡漾,水底青荇招摇,星辉斑斓组成的大自然的和谐中,只有无言的沉默是对康桥最好的告别。在这一句内,“悄悄”与“笙箫”亦成押韵,增加了语言的韵律美。“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则是“康桥今晚是沉默的”倒装,这一倒装不仅造成句与句的押韵效果,而且以“沉默”定义康桥此时的特性,再一次突出了康桥的宁静美,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这首诗与一般离别诗有什么不同?(难点)
(1)离别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作者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的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俗套,给人清新之感。
(2)特殊的离别气氛。一般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以“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因伤感而产生的沉重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3)独具慧眼的意象选取。一般离别时,诗人眼中会有高楼大厦,会有车水马龙,也有送别的人,但本诗作者借以寄情的对象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给人以独特的清新感。
思路点拨同为离别诗,《再别康桥》不同寻常,对比分析时从离别对象、离别气氛、意向的选择等方面找不同即可。一、诵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示 联系诗歌标题分析,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抓住一个“别”字。
参考答案 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是远离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这些意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离别气氛;同时,再联系正文中“作别”“不带走”这样的词语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这些意象中寄托了对康桥深深的依恋和惜别之情。2.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情与景的交融,试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体会。
提示 回答此题要结合具体的语句或词。
参考答案 诗歌中的情景交融: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的,诗中写尽了康桥的秀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舍难分的依依之情。在康桥的夕阳中、榆阴下、青草更青处,在康河的波光里、浮藻间,到处飘洒着诗人的情,到处沉淀着诗人的梦。但康桥并不只是抒情客体,在诗中,在诗人心中,康桥的山山水水已经成为一种化身,一种象征,诗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显现着诗人的性灵。二、这首诗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字句稍有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首尾回环照应,奠定了全诗轻柔缠绵的感情基调,更好地抒写了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深情。三、读下面的诗句,注意加点词表现出的色彩美。
参考答案 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金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水里也可能是金色的。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艳影”恰当地描绘出“金柳”的美丽。
参考答案 一个“青”字形象地写出荇菜的勃勃生机。
参考答案 将清澈的潭水拟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
参考答案 “星辉斑斓”指自己那些在康桥曾经美丽的记忆。四、略 课件16张PPT。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4.解词语
剧烈:猛烈。
骤然:突然,忽然。
窗棂:窗格子。
声浪:许多人呼喊的声音。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小学开始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食指的诗》。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诗歌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诗的标题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四点零八分”。作者就是在这一时刻被火车载着上山下乡成了“知青”,离开了北京。当时他才20岁,带着对未来的迷惘,带着对北京的依恋,带着亲人道别的眼神,带着一支抒写内心郁闷的诗笔,作者踏上了没有目标的路……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第一节“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出现两次,有什么作用?(重点)
诗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把对北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强调了“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
思路点拨从修辞的角度判断属于反复,再结合文本从其突出强调的作用回答。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我”的心为什么会如此疼痛?
因为马上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强烈的依母恋乡之情使他不愿离开这里又不得不离开,所以内心无比痛苦。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一起写,有何深意?(难点)
“妈妈”和“北京”重叠,“妈妈”代指党和国家,希望党和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不要忘记知青,不要抛弃知青。再次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
这样的迷惑不安、绝望与痛楚牵动着读者的心,使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透射着浓烈的悲壮色彩。
思路点拨“妈妈”和“北京”重叠,是因为“妈妈”寓指党和国家。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诗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这是物我颠倒的错觉。一是当时火车开动造成的错觉,二是作者当时内心的抖动,内心的强烈的撞击和震撼。此句也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
思路点拨产生这种感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外界的火车开动给作者造成的错觉,实际并不是北京站的建筑剧烈地抖动,而是火车启动时的抖动;另一种是作者内心的抖动,此刻的火车启动,提醒他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马上就要开始漂泊无依的生活了,这对于一个才20岁的知青的内心来说,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撼。一、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
提示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参考答案 这一瞬间诗人的内心是非常矛盾和迷惘的。因为此刻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随着火车的开动、汽笛的长鸣,他明白了四点零八分可能是他与北京、与母亲的最后一面,他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他有一种被北京抛弃的感觉,内心无比的动荡、惶恐,他从此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他对北京、对母亲依依不舍,但却无法抗拒离别,内心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茫然,这也是一代知青当年共同的心理感受吧!二、结合括号中的问题,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诗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参考答案 产生这种感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外界的火车开动给作者造成的错觉,实际并不是北京站的建筑剧烈的抖动,而是火车启动时的抖动;另一种是作者内心的抖动,此刻的火车启动,提醒他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马上就要开始漂泊无着的生活了,这对于一个20岁的知青内心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撼。2.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我”的心为什么会如此疼痛?)
参考答案 对于被卷入那场浩大的社会运动的多数青年而言,这种经历无疑是别具意味的,它几乎象征着他们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他们不仅因为面临与亲人生死离别的现实而产生悲恸,而且由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而隐约地滋生青春的凄迷、前途的惘然和对美好生活的留恋等复杂的意绪。因此,在这首诗平淡的字句底下,包孕着丰富而微妙的人生体验和社会内涵。3.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一起来写,有何深意?)
参考答案 这样写的目的是既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也表达对家乡北京的难以割舍的感情,同时更深刻传达出内心对党、对国家、对政府的殷切期望,希望党和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不要忘记知青,不要抛弃知青,在这里“妈妈”和“北京”已不是表层意义了,而是代指党和政府了。4.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最后”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 这里的“最后”是最后一面的意思,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依离别甚至是诀别的心理感受。因为那个动荡的年代谁也无法知道自己将来会怎样,谁也无法预知将来能否回来,这也是内心迷惘与失落的一种外在表达。
三、略课件12张PPT。8.外国诗两首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3.辨字形
4.解词语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寂:幽静寂寞。
茸茸:(草)又短又软又密。
延绵:延续不断。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
尴尬: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②(神色态度)不自然。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著名诗人。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入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了普希金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信念,揭示了人生的哲理。
《一条未走的路》,诗人通过叙述对森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大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1825年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普希金在流放期间为邻居家的小女孩写的,题在她的纪念册上。
《一条未走的路》的内容与诗人的经历有关。作者读高中时就开始写诗,以后一直坚持写作,但很少能发表,20年中仅在小刊物上发表过6篇。他当时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继续做农场主,要么坚持自己的理想,去做一名诗人,但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去涉足”。后来他毅然选择做一名诗人,1912年他变卖了农场,在伦敦附近住下。他成功了,191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少年的意志》,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1915年写这首诗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诗人了。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这一重要的人生抉择。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意思?(重点)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挫折、困难的事情。诗人写这首诗时正遭受流放,正处在不幸的逆境之中。专制扼杀正义,沙皇镇压革命,人生经历着苦难,生活遭遇着不幸。这是生活对热爱她的人的一种“欺骗”。
思路点拨诗人的叮嘱主要表现在“不要……不要……须要”这些诗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须联系写作背景和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遇加以分析。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1)作者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信一切过去后再回想在困境中勇敢地面对现实,执着地追求理想的过程时,将会为自己的坚定、顽强、不屈不挠而深感欣慰,倍感亲切。
(2)对人生的看法:人生应当丰富多彩,经历应当丰富多样、是一种财富;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砺,更能铸造精彩的人生。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一条未走的路》中,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是什么?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代表什么?(难点)
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是象征。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
“路”象征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象征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象征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象征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思路点拨解释象征的含义,联系文本,结合人生之路,体会“路”“荒草”“足迹”“落叶”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一、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 从诗歌主题上理解。
参考答案 在逆境中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和信念。感情上不要悲伤,情绪上不要急躁,要有乐观的态度,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二、读《一条未走的路》,回答下列问题。
1.“我”在面临选择时,是怎样一种心理?你有过这种体验吗?
提示 结合诗歌的诗句理解,作出决定需要思索的过程。
参考答案 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2.诗歌最后两句有什么含义?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 是对自己作出选择的评价。
参考答案 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三、人的一生会面临许多次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艰难的,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某种放弃。阅读附文,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