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10.读《堂吉诃德》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4.解词语
秾丽:繁盛艳丽。
静穆:安静庄严。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长髯:两腮的长胡子,也泛指胡子。
呵斥:大声斥责。
坐骑:供人骑的马,泛指供人骑的兽类。
蹩脚:质量不好,本领不强。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大量的烟云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飘忽:①(风、云等)轻快地移动。②摇摆;浮动。
倾倒:①由歪斜而倒下。②形容十分佩服或爱慕。
稚嫩:①幼小而娇嫩。②幼稚;不成熟。
攀附:①附着东西往上爬。②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海因里希·海涅,全名克里斯蒂安·约翰·海因里希·海涅(1797—1856),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19世纪最重要的德国诗人和新闻工作者之一。海涅既是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浪漫主义的超越者。海涅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诗可能是由门德尔松为之作曲的通过音乐传播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本文采用了叙述、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把自己读《堂吉诃德》的感受及情景写得生动感人。在少年读者的心目中,堂吉诃德是一位“勇士”“英雄”。启示人们,不要轻易地批评和放弃自己阅读作品的最初印象和感受,它也许是弥足珍贵的东西,会影响你的一生。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堂吉诃德》是西班牙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作者写作这篇长篇小说的宗旨是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但作品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了对骑士小说的嘲讽和抨击。小说描写16世纪至17世纪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它对欧洲各国的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世界文学的一块瑰宝。
海涅写成的序译成中文有一万多字,课文节选的只是记述作者童年时期读《堂吉诃德》的真实感受的一部分。而序文的主要部分则从主题、人物和艺术处理等方面分析评价了《堂吉诃德》这部欧洲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肯定了塞万提斯的卓越贡献。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5作者为什么珍视童年时期读《堂吉诃德》的感受?(重点)
《堂吉诃德》是一部反映骑士生活,嘲讽和抨击骑士小说的小说。小说出现了近700个人物,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它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5作者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堂吉诃德》,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作者更珍视哪个时期的感受?(难点)
作者在童年时代读《堂吉诃德》,感受到堂吉诃德是一个勇士、英雄,为之钦佩、仰慕;“发育得是个青年的时候”“觉得《堂吉诃德》扫兴乏味”;“快成人,跟这位拥护杜尔辛妮亚的倒霉战士稍稍相安无事,而且嘲笑他起来了”。作者更珍视童年时期读书的感受。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5“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强调了童年时代作者读《堂吉诃德》的感受影响着他的人生。意思是在人生关键的时刻,他总会想到他心目中的勇士和英雄堂吉诃德,并激励他不断前进。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5仔细品味课文第一段中描写环境的文字,说说作者为什么对初读《堂吉诃德》时的环境还“回忆得很清楚”。
文章的第一段有两处描写环境的文字。第一处是童年的作者开始读《堂吉诃德》“把这位勇士经历的大事情来娱乐我的小心灵”的时候;第二处,则是“这位可怜的英雄给命运拨弄得成了个笑柄”“遭人嘲笑”的时候。因为童年的作者在读《堂吉诃德》的时候,不仅深切地感受到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也感受到了当时的环境,而且这些人物、情节以及当时的环境也影响着作者的心情。因此在不同的心情下,就有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写景文字,前者“明媚”“热情”“欢欣”,后者“辛酸”“悲切”。这种情景交融的感受深深地印在了童年作者的心里,所以对当时的环境“还回忆得很清楚”。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5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
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不仅是儿童心目中的景物,也是诗化了和人格化了的环境描写,而且随着人物感受的变化,写景也有所不同,真正做到了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2)语言独特,韵味十足。
文中经典性的句子比比皆是,大诗人海涅抒情浓郁的文笔和大学者钱锺书睿智隽永的译笔珠联璧合,构成了这篇可供反复玩味的精品。
(3)对比鲜明,主旨深刻。
文中抓住作者不同的年龄阶段,读《堂吉诃德》的不同感受,鲜明深刻地告诉人们:不要轻易地批评和放弃自己阅读作品的最初印象和感受,它也许是弥足珍贵的东西,会影响人的一生。文章深入浅出,给人很大的启发。一、这篇课文节选自德国诗人海涅为精印本《堂吉诃德》写的引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不同年龄段读《堂吉诃德》,有怎样不同的感受?作者更珍视哪个时期的感受?
2.“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提示 抓住作者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来写。答案 1.少年海涅非常喜爱《堂吉诃德》,读得入迷,对堂吉诃德的壮举给予了热情的赞美,同时也融入了同情与叹息,由“器重”“爱慕”“可敬可佩”和“可怜”“辛酸”“心里不忍”等词语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大,作者“每隔五年看一遍《堂吉诃德》,印象每次不同”。青年歌德觉得《堂吉诃德》扫兴乏味,甚至嘲笑堂吉诃德是个傻瓜。可是,当作者碰到人生困难时,能从堂吉诃德那里受到启发,得到力量。尽管态度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作者更珍视少年时期的感受。
2.“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作者用这句话结束文章,委婉地点出了《堂吉诃德》给处在徘徊中的海涅以启示,也说明堂吉诃德对作者的人生之路影响之大。二、朗读并仔细品味课文第一段中描写环境的文字,说说作者为什么对初读《堂吉诃德》时的环境“还回忆得很清楚”。
提示 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初次读这部书两方面结合起来写更好。
答案 因为《堂吉诃德》是少年海涅读的第一部书,他读得非常投入,动了感情,产生了与作品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他为英雄的壮举而高兴,也为“可怜的英雄”而“流辛酸的眼泪”,所以回忆起来情形还很清楚。三、下面两段文字写的都是作者读《堂吉诃德》时的感受,仔细读一读,并谈谈你是否有过类似的读书体验。
1.这位可怜的英雄给命运拨弄得成了个笑柄,可是我以为这是理所当然,遭人嘲笑,跟身体受伤一样,都是英雄的本分;他遭人嘲笑害得我很难受,正像他受了伤叫我心里不忍。
2.我还是个孩子,领会不到这种讽刺,看见这位好汉骑士,空有义侠心肠,只落得受了亏负,挨了棍子,便为他流辛酸的眼泪。
提示 读书,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只有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图,本题没有固定答案。
答案 略。课件16张PPT。11.永远新生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4.解词语
筛选:泛指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
向隅:面对着屋子的一个角落,比喻非常孤立或得不到机会而失望。
展拓:开拓发展。
糟粕:原指酒糟、豆渣之类的粗劣食物,现比喻粗劣而没有价值的东西。
猎奇:搜寻奇异的事物。
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丰富多彩。洋洋,形容众多或丰盛。
孤陋寡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国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本文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地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间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这一观点。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本文是用来支持《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出版,为介绍、推荐《世界现代艺术图典》写的序文。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时间的筛选——是试金石
永远的新生——是生命力
图典的出版——顺应潮流
不断地创新——靠浪子回头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5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5文中举了卞和之玉、莫奈、梵高,他们有何共同之处?举他们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举杨贵妃、刘姥姥和林黛玉是为了说明什么?(重点)
共性:当初都不为人们所识。
举他们的事例,为了证明时间是艺术珍品的试金石。
举杨贵妃、刘姥姥和林黛玉是为了说明审美观是通过人的传染和交流来接受和改变的。
思路点拨文章第1段列举了莫奈和梵高两个典型事例,突出其共性:当初都不为人们所识。以此论述艺术珍品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筛选。第2段列举了杨贵妃的审美观被画家接受了,刘姥姥的审美观,如果长期在大观园熏陶,也会改变的例子,论述了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5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历史太悠久了,传统之所以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正是由于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的不断发展,永远新生。”(难点)
这句中“反”的叠加运用,体现了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发展的事实: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引进外国艺术的过程也同反传统过程一样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只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有传统的永远新生,永远年轻。
思路点拨这句话谈到了“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淘尽黄沙始见金,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往往是精华。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5(2)“现代中国人同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将愈来愈缩小,感情的传染愈来愈迅速。同是今日地球人,地球又愈来愈缩小,彼此间的交往日益亲密,相互的了解也逐步深入了。”
地球愈来愈缩小(指交通、通讯的方便),彼此间交往日益亲密,了解也逐步深入,现代中国人同现代外国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小,感情的交流也越来越迅速。这是世界的潮流。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5“保管传统的孝子和盲目崇外的浪子都不是创造者,也许回头浪子倒居于优势,既跨越了孤陋寡闻,又立足于土生土长。”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讲了一个怎样的观点?你能举出实例支持这一观点吗?
观点:那些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并学习、引入外国艺术精华的人有可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者。
举例: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生前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同时学习外国的建筑艺术,写了很多有关建筑的专著和论文。这些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的遗产。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问题探究5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说理透彻。文中多处用到比喻论证,使说理更为形象透彻,如“空手回”“一脚踢死”“绊脚石”,形象地描画出了对本文艺术的一概否定者,论证了引入异种并不容易。再如结尾句以“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三种人的对比,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是怎样的人。
(2)用典型事例证明观点,行文干净利落。文章在叙述事例时,典型而又干净利落,这是因为议论文的记叙是为了证明论点,所以叙事力求干净利落,尽量用点睛之笔直取要害,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3)文章高度浓缩,环环相扣,登高俯视,立意高远。作者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中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作者以此来支持《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序文仅七八百字,但环环相扣,极具说服力,乃一派大家风范。一、阅读课文,简要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艺术怎样才能做到“永远新生”。
提示 课文中反复出现了艺术新生的话题,比如第二段“正是由于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的不断发展,永远新生”,“每次异种的引入才促使新品种、新生命的诞生”。末段“也许回头浪子倒居于优势,既跨越了孤陋寡闻,又立足于土生土长”。
答案 中国当代的艺术,必须对古代的传统艺术进行有选择、有取舍的继承,还要勇敢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多元艺术的融合,才会使我们的艺术永远新生。二、细读下面的文字,并回答问题。
保管传统的孝子和盲目崇外的浪子都不是创造者,也许回头浪子倒居于优势,既跨越了孤陋寡闻,又立足于土生土长。
1.这段文字用形象的语言讲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2.你能举出实例来支持这个观点吗?
答案 1.以“传统的孝子”比喻固守传统、不思创新的观念,以“浪子”比喻否定传统盲目崇外的观念,“浪子回头”就是指既继承古代的优良艺术传统又敢于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艺术精华,洋为中用中西结合,才是艺术“永远新生”的必由之路。
2.文学大师鲁迅写的《拿来主义》、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关于艺术的论述,都提到了中西优良艺术作风结合的必要性。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在读了俄国作家的《狂人日记》后写的。课件11张PPT。12.科学与艺术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4.解词语
共鸣: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的相同的情绪。
抽象: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依据:作为论断前提或言行基础的事物。
关联: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潜意识:又称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李政道教授,美籍华人,1926年出生于上海。著名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科学奖、伽利略·伽利莱奖章、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等。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文章围绕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点展开评述,意在告诉人们二者不是完全隔离的,它们有着共同的基础(即都需要人的创造力)和供同行追求的目标(即真理的普遍性)。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题为《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耳孙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得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重点)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文章怎样分析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难点)
分析美学鉴赏和科学观念理解,既需要智慧,也需情感。智慧靠情感,开创新的道路;情感靠智慧,达到完美的成果。科学与艺术不可分,智慧与情感不可分。至此,我们才比较清楚地理解“一个硬币的两面”的比喻意义:一是密切关联,不能分割;二是彼此渗透,同出一源。它们都“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在程度、范围、时间和价值方面,科学与艺术都是一致的。
?一、这篇课文是作者为《科学与艺术》一书作的序。阅读课文,简要说说科学和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上是一致的。
提示 这是一篇科学论文,同样具备一般议论文的论证特点——提出问题,分析论证,结论号召。要解答上面的问题,就要遵循这个论证规律来找,看开头结尾,寻结论性语句。
参考答案 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3.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二、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1.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2.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提示 本题答案比较灵活,可列举身边的例子论述,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断臂的维纳斯,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国的《红楼梦》等艺术作品能跨越时空和社会的范围,引起观赏者的震撼,因此,反响就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
2.自然定律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是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表明人们对它的本质特征认识得越清楚,研究得越深刻。课件17张PPT。第三单元9.《家》的序和跋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3.辨字形
4.解词语
序(文):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
跋: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
魔爪:比喻凶恶的势力。
摧残:使蒙受严重损害。
爱怜:疼爱。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吐露:说出(实情或真心话)。
控诉:向有关机关或公众陈述受害经过,请求对于加害者进行法律制裁或舆论谴责。
构思:写文章或制作艺术品时运用心思。
说教:①宗教信徒宣传教义。②比喻生硬地、机械地空讲理论。
掩饰:设法掩盖(真实的情况)。
索性:表示直截了当;干脆。
妥当:稳妥适当。
累赘:多余、麻烦;不简洁。
宽容: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
泉源:水的源头。比喻事物产生的原因或来源。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汉族。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本文没有曲折的故事,语言朴实。《序》反映了作者自己青年时的思想,《跋》表达了创作的动机。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本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为《激流三部曲》总序发表的,表达作者生活态度,反映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本跋写于1953年3月,比序晚22年,交代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字词盘点作家作品主题思想写作背景课文结构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课文中列出几个文学家,他们对生活有怎样不同的看法?
托尔斯泰: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罗曼·罗兰:为的是来征服它。
鲁迅:是一条道路。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作者认为“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理由是什么?由此,你可以看出早年的巴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我也曾参加在这个‘搏斗’里面”。
早年的巴金是一个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战士。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请找出《序》的中心句。《家》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难点)
“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
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问题探究3问题探究1问题探究2问题探究4“跋”的中心句是哪句?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从文中找出最能够诠释这句话的语句,并结合“《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这句话,说说作者创作《家》的意图。(难点)
中心句:“像这样的作品当然有许多的缺点。”
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
《家》的创作意图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正是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一、《家》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提示 此题旨在让同学们了解,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是鉴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目的。当然,这也是理解“序”和《家》的一把钥匙。
答案 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二、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从文中找出最能够诠释这句话的语句,并结合“《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这句话,说说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提示 此题旨在让同学们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
答案 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是:“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也可以是“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正是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三、细读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作者创作体验的理解。
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
提示 写作要抒发真感情,我手写我心。
答案 巴金出身于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富裕的环境里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作者把这个大家庭当做专制的王国,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因此他毅然离开旧家庭,借助文学创作来宣泄爱憎倾吐感情。四、课外阅读《家》的精彩片段,如“鸣凤之死”“觉慧出走”等,并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书札记,字数不限。
提示 写出自己的感想即可。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