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2《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 题
4.孙权劝学2-1
上课时间
课时安排
2
课 型
文言文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疏通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教学难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阅读浅易文言文。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目标
资料助读
同学们,大家对三国故事都很熟悉吧?三足鼎立,英雄辈出。刘关张、曹操、孙权,孔明、周瑜……提起这些人物可以说是无人不知。然而还有一位人物虽然没有这几位有名,但其功绩却不容小觑。他在周瑜帐下出谋划策帮助周瑜击溃曹军;他辅佐孙权抗击曹操让一代奸雄慨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他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打败大名鼎鼎的关羽;他生病孙权担忧凿墙每日观望……这个让国君时刻牵挂的人是谁?是吕蒙。吕蒙最初只是一介武夫,他的成长和一件事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来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关于读书的事情。
1.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疏通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本文出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 (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吕蒙:(178-219)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鲁肃也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
疏通文意
问题探究
组间竞赛一
翻译全文
小组竞赛二
总结归纳
课堂小结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停顿、节奏、语气等。
2.学生练习朗读、齐读、范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3.结合书下注释,试简要讲一讲这个故事梗概。
学习23页四、五题积累与拓展,了解古代称谓及文言文翻译方法。
(1)文言文翻译方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补:补出省略的成分,使之意思完整。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2)此外,重要词句书下有注释,要熟记。
(3)翻译时要一对一直译,切忌意译。
分组合作,按照前面介绍的方法一一对应翻译课文。结合注释、辞典。
整理重要实词和虚词。
教师巡视、答疑。
1.各组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班级交流解决。
2.组间竞赛:
规则:小组准备好词语解释问题,指定其他组同学回答。答对积2分,答错减1分,出1题积1分。
3.教师可以补充重要的没有考查到的词语。
重要词语整理示例:
当涂:当道,当权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 “吗”
但:只
见:了解,知道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孰若:谁比得上。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见事:知晓事情。
4.再次流畅、准确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1.教师以竞赛方式出题(整句),各组抢答翻译。
规则:答对一题积5分,不准确视情况扣分。
士别三日,即昜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卿言多务,孰若孤?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答案:
与读书人分别三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怎么认清这事这么晚啊?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官吗?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2.指几名学生翻译全文。
3.三读课文,加深理解。
学生总结归纳以下知识点并整理笔记:
一词多义现象:当、以、见
总结古今异义现象:博士、往事
倒装句:
成语积累: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5.读、背课文。
师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板书设计
文言文翻译方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补:补出省略的成分,使之意思完整。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 题
4.孙权劝学2-2
上课时间
课时安排
2
课 型
文言文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疏通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教学难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阅读浅易文言文。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课前提问
导入新课
课堂活动
提问翻译;
据史料记载,吕蒙少时不爱读书,年仅十六岁,就私自随姐夫邓当作战。后为邓当发现,大惊,厉声喝叱也无法阻止。作战归来,邓当将此事告吕母。吕母生气,欲责罚吕蒙,吕蒙说:“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吕母闻后,“哀而舍之”(《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对于吕蒙后来如何发奋读书,最终成为吴国重臣的,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在《三国志》中是如何记载这个故事的。
1.比较阅读:《三国志·吴书·吕蒙传》片段对比:
建安十五年(210),周瑜病死,鲁肃接任。鲁肃到陆口,途经吕蒙驻地。鲁肃为一代儒将,认为吕蒙是武夫出身,有些轻视他。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鲁肃遂见吕蒙。酒到酣处,吕蒙问鲁肃:“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鲁肃仓猝回答说:“临时施宜。”吕蒙说:“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于是,吕蒙详尽地分析当时的利害,筹划了五种应变的计策。鲁肃闻后,大惊,越席而起,靠近吕蒙,亲切地拍着他的背,赞叹道:“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还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六》)从此,二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对这段故事,课文中是如何写的?
明确: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你能总结出两者在叙事上的区别吗?
明确:《资治通鉴》叙事非常简捷,情节简单,更侧重于对话描写,通过对话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文中并未提及吕蒙是如何努力读书的,但通过对话我们看到了他的惊人进步。
2.现在请大家勾画文中三个人物对话,试从中概括三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答案示例:
“不可不学!”采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无可辩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孙权很好学,同时也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
小结:
孙权:善劝、关心部下、好学
吕蒙:听劝、学有所成
鲁肃:爱才、善于纠正错误……
3.分角色,有感情朗读:
在全面了解了人物形象及情感基础上,分角色再读课文,要读出感情,注意语气、语速。学生互评。
4.背诵全文。
课堂小结
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陆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增广贤文里也有“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同学们,让我们珍惜大好时光,努力读书吧。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善劝、关心部下、好学
吕蒙:听劝、学有所成
鲁肃:爱才……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