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习题
一、基础题
1.看拼音写词语
jiǎn zhí shēng wàng zhuāng zhóng zǔ zhóu píng jìng bào qiàn
( ) ( ) (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集中所有的物力人力做某一件事情。()
(2)名气和地位。()
(3)无法相信。()
二、综合题
1.根据要求改写句子
(1)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缩句)
(2)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
仿照句子,用“尽管”说一句话。
2.“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这力量指的是什么?
三、提高题
(一)
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学生。
“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
“哪个老师呢?”
“唉……他可是个大好人,大英雄噢!”说着,刘红丽舅舅的眼圈红了。他告诉记者,那是一位男老师,快50岁了。
记者在遗体登记册里查到了这位英雄教师的名字——谭千秋。他的遗体是13日22时12分从废墟中扒出来的。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的双臂象雄鹰的翅膀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就是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那天早上他还跟平常一样,6点就起来了,给我们的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了。这一走就再也没回。女儿还在家里喊着爸爸啊!” 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泣不成声。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转眼间--( ) 清楚--( ) 叙述--( )
2.用直线划出比喻句。
这句比喻句用 比喻 。
3.给这篇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4.这个故事写了谭千秋老师 ,令人感动,摧人泪下,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
5.这个故事表现出谭千秋是一个 老师。
(二)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大抵:_________________
秉性: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_________ ”划出梅花秉性的句子。
3.给上面一段话用“\”分层,并写出层意思。
4.这段话,用梅花赞美了怎样的人?你能举出中国历史上几个这样的人物吗?(至少两个)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简直 声望 庄重 诅咒 平静 抱歉
2.(1)全力以赴 (2)声望 (3)难以置信
二、综合题
1.(1)山上有树林。
(2)这次考试考得不错,尽管只是上升了5个名次。
2.这力量指的是自信的力量
三、提高题
(一)1.转眼间--(一瞬间) 清楚--(清晰) 叙述--(告诉)
2.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的双臂象雄鹰的翅膀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这句比喻句用双臂比喻雄鹰的翅膀。
3.给这篇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大爱无疆
4.这个故事写了谭千秋老师舍生救人,令人感动,摧人泪下,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
我想说,你舍生取义,你用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师魂,你用生命践行了师德。
5.这个故事表现出谭千秋是一个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的老师。
(二)1.大抵:大概的意思。
秉性:生活习性。
2.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3.第一层(1-2句):梅花最有骨气的秉性。
第二层(3-5句):中华好儿男都应该具有梅花的秉性。
4.有骨气、有气节的人。比如:文天祥、林则徐
《唯一的听众》习题
一、基础题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组成词语
yōu( )久 ( )静 ( )愁 ( )美
yí( )式 ( )留 怀( ) 转( )
qiàn( )款 道( ) 镶( ) 拉( )
2.文章写“我”在拉琴的过程中,老人自始至终“很平静地望着我”。对于老人的“平静”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老人耳聋,听不到“我”难听的拉琴声。
B.“我”找到了自信,琴声变得动听,老人听得入神。
C.老人热爱音乐,她已经完全陶醉于琴声中。
D.老人做出“平静”的样子,用以鼓励“我”。
二、综合题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说“我”有哪些变化?是什么让“我”发生了变化?
三、提高题
(一)欣赏是一种善良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
屠格涅夫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屠格涅夫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便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声誉和世界意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1.“信”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诚实,不欺骗;②信任,不怀疑;③消息;④书信;⑤随便。文中下列词语中的“信”应选哪个解释呢?请联系上下文把最恰当解释的序号填入后面的括号内。
姑母写信( ) 信笔涂鸦( ) 找到了自信( )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钟爱有加:
(2)大名鼎鼎:
3.文中提到的两位作家,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概括地写出文中的小故事。
5.用“__________”画出文中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的语句。
6.你从短文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最后一美元
①这是一位著名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讲的故事。
②年前那个雨雪霏霏、北风凛冽的季节,刚刚中学毕业的我,带着对音乐的狂热,只身来到纳什维尔,希望成为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
③然而,我却四处碰壁。一个月下来,口袋里差不多已空空如也。幸亏一位在超级市场工作的朋友用那里准备扔掉的过期食品偷偷接济我,我才勉强度日。最后,我只剩下一美元,却怎么也不舍得把它花掉,因为上面满是我喜爱的歌星的亲笔签名。
④一天早晨,我在停车场留意到一名男子坐在一辆破旧不堪的汽车里。一连两天,汽车都在原地。而那名男子每次看到我都温和地向我挥挥手。我心里纳闷,这么大的风雪,他待在那儿干吗?
⑤第三天早晨,当我走近那辆汽车时;那名男子把车窗玻璃摇下来。我停住脚步,和他攀谈起来。交谈中,我了解到,他是到这里来应聘的,但因早到了三天,所以无法立即工作。口袋里又没钱,只好待在车里不吃不喝。
⑥他忸怩片刻,然后红着脸问我是否可以借给他一美元买点吃的,日后再还我。然而,我也是自身难保。我向他解释了我的困境,不忍看到他失望的表情而转身离去。
⑦刹那间,我想起口袋里的那一美元。犹豫了片刻,我终于下定了决心。我走到了车前,把钱递给了他。他的两眼顿时亮了起来。“有人在上面写满了字。”他说。他没有留意那全是亲笔签名。
⑧那一天,我尽量不去想这珍贵的一美元。然而时来运转,就在当天早晨,一家电台通知我去录节目,薪金500美元。从那以后,我一炮打响,成为正式节目主持人,再不用为吃穿用而发愁。
⑨我再没有见过那辆汽车和那名男子。有时候,我在想他到底是乞丐,还是上天派来的使者。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是我人生碰到的一次至关重要的考试——我通过了。
1.第⑥段中加点的“困境”具体指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能表现“我”珍爱这“最后一美元”的语句(两处),用波浪线在原文中中标出。
3.文章具体描写了“我”的“困境”和“我”对“最后一美元”的珍爱,这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何作用?
4.第⑨段中加粗的“考试”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悠久) (幽静) (忧愁) (优美)
(仪式) (遗留) (怀疑) (转移)
(欠款) (道歉) (镶嵌) (拉纤)
2.(D)
二、综合题
我的变化:我又在家里练琴了。若在以前,妹妹总会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而现在,我已经不在乎了。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我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习。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
原因:哪位老夫人的鼓励给了我自信。
三、提高题
(一)1.姑母写信(④书信) 信笔涂鸦(⑤随便) 找到了自信(②信任,不怀疑)
2.(1)钟爱有加:非常喜爱。
(2)大名鼎鼎:非常有名。
3.文中提到的两位作家,他们分别是屠格涅夫和列夫·托尔斯泰。
4.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得到屠格涅夫的赞赏,因此有了自信,最后获得成功。
5.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6.不能被困难和挫折打到,我们一定要坚持,不能丧失生活的勇气,阳光总在风雨后。
(二)1.①找工作四处碰壁。 ②我只有一美元。 ③我和他一样都在为吃穿发愁。
2.最后,我只剩下一美元,却怎么也不舍得把它花掉,因为上面满是我喜爱的歌星的亲笔签名。
那一天,我尽量不去想这珍贵的一美元。
3.衬托
4.既是我应聘工作时的考试也是我人生路上对我有没有爱心的一次考试。
课件18张PPT。课文导入 一个颇有名望的教授,以一种特殊的身份,鼓励帮助一位失去信心的小提琴手,使他终于能够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成功的演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唯一的听众》。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慰、学会宽容、学会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字西谛,书斋用“玄览堂”的名号,有幽芳阁主、纫秋馆主、纫秋、幼舫、友荒、宾芬、郭源新等多个笔名,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字词积累白痴 懊恼 诅咒 不介意
羞愧 难以置信 珍藏 声望
慈祥 割舍 整体感知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演出上为成千上万的观众演奏的事。课文讲解 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课文几次写到“平静地看着我”这句话?用笔在书上勾出来。
课文为什么三次写到这句话,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呢?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
消除我的尴尬,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从接下来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说自己是聋子,实际是在消除“我”的心理障碍。课文讲解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老人在鼓励我不断努力。
“我”行动上的变化:“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有毅力,这些都来自老人的鼓励。课文讲解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这也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发自内心地感到无比的喜悦,可为什么还是“平静地望着我”呢?
一方面,老人并不知道作者已经发现了她并非耳聋的秘密;另一方面,这是在对我提出更高的要求。
课文讲解“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用“白痴”形容“我”拉小提琴的水平,这对已经能拉小夜曲的“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更要命的是父亲和妹妹只是经受了数次“折磨”之后就下了这样定义。为此,“我”失去了在家里练琴的自信。文章开头直接点明父亲和妹妹的做法,为下文“我”走出家门,到林中练琴作了铺垫,同时也与下文老教授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赞美了老人对“我”的爱护与帮助。课文讲解“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句话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沙沙的足音在“我”听来,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说明“我”对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庄重地架好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课文讲解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这是老人对“我”说的话。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老人谎称自己耳聋,为听不到好听的琴声向“我”表示歉意。听惯了亲人对“我”的负面评价,第一次听到陌生老人的称赞,尽管是个聋子,但“我”还是充满了快乐。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课文讲解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个可怜的聋子。”
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高兴。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课文讲解 “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句子用“唯一”来修饰限制“听众”,有“独一无二”的意思。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独想起的是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句子写出了“我”对老人的感激,同时点明了课题。课文讲解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先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中练琴。接着写“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每次“我”停下练琴,她总是夸奖“真不错”。在她的鼓励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练琴。最后写“我”从妹妹那儿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课堂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向家人复述这个故事。
2.抄写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