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共鸣、知人论世、探究疑问,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逐层深入阅读名著,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理解作品思想。
2.指导学生并引领学生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敢于质疑、学会简单赏析评价文学作品。
三、教学策略
本课设计为读后交流课,因此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结合作品特点进行读书方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导语: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老歌,却经久不衰,我们津津乐道地不仅是歌曲轻快的节奏,更是贴近我们童年生活的歌词,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学生时代。
播放歌曲《童年》,并出示歌词,学生谈从歌词中联想到的自己的经历。
一首歌之所以受到听众的喜爱,在于我们能够在歌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一部文学名著能够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往往也是因为书中有我们曾经或现在、拥有或渴望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朝花夕拾》,去书中寻找我们的童年。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共鸣。
(二)了解内容,寻找共鸣
1.教师出示《朝花夕拾》篇目目录,引导学生回顾作品内容:
(1)教师简要介绍《朝花夕拾》,提问:《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其中哪个故事让你印象最深,你从中读出了鲁迅怎样的童年?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阅读的内容,并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适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2.你有没有和作者相似的经历或故事?讲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去寻找自己与作品的相同或相似点,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
【设计意图】用讲故事的方式回顾作品内容,并初步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寻找共鸣 ,换位思考
(三)知人论世,探究疑问
1.教师引导:《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出版于1928年,当时鲁迅先生已经47岁,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不仅仅是怀念自己的过去,因此,很多同学在阅读作品时,有很多疑问,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尝试着解决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介绍鲁迅生平和作品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3.教师小结:《朝花夕拾》虽是作者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但却是以成人的思考来审视童年的生活,既有对往事的温馨回忆,又有对一些问题的理性批判。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了解鲁迅生平和写作背景,深入解读作品,理解作品的深刻思想。在指导中渗透阅读方法──知人论世,探究疑问。
(四)分析人物,深入理解
1.教师引导:《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你们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了解学生对人物形象理解的深浅程度)
2.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分析长妈妈。
问题设置:
(1)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虽然身份低微,但在《朝花夕拾》中反复出现多次,梳理各篇中描述她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3.教师组织学生发言,并进行点拨: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作品中你读出了作者对长妈妈怎样的情感?长妈妈是当时哪个体的代表?
4.教师总结:《朝花夕拾》承载的是鲁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在人物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对他们或褒或贬的情感态度,而这看似寻常的情感态度实则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这正是名著的魅力所在。
【设计意图】以长妈妈为例,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指导学生以人物分析为突破口,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
(五)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回顾学习过程,强化阅读方法指导。
(六)布置作业
细读《五猖会》,完成学习任务。
结合《朝花夕拾》,理解“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在书中进行批注。(必做)
《五猖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选做)
课件6张PPT。《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歌曲导入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草丛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总是要等到睡觉前
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总是要等到考试后
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一寸光阴一寸金
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迷迷糊糊的童年
(罗大佑《童年》) 了解内容,寻找共鸣 哪个故事让你印象最深?你从中读出了鲁迅怎样的童年?你有没有和作者相似的经历或故事?小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狗·猫·鼠 父亲的病
阿长与山海经 琐记
二十四孝图 藤野先生
五猖会 范爱农
无常 后记《朝花夕拾》知人论世,探究疑问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出版于1928年,当时鲁迅先生已经47岁,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不仅仅是怀念自己的过去。在《朝花夕拾》中,虽然作者是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但却是以成人的思考来审视童年的生活,既有对往事的温馨回忆,又有对一些问题的理性批判。
分析人物,深入理解 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朝花夕拾》承载的是鲁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在人物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对他们或褒或贬的情感态度,而这看似寻常的情感态度实则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这正是名著的魅力所在。布置作业 细读《五猖会》,完成学习任务。
1.结合《朝花夕拾》,理解“温馨的回忆,理性的批判”,在书中进行批注。(必做)
2.《五猖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