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四节:细胞
第1课时
课型
授课时间2007-10-11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知道显微镜各部分结构的作用。能够操作显微镜,能够说出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技能
目标
能够熟练的操作显微镜。
情感
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
重点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知道显微镜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难点
能够操作显微镜,能够说出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教具准备
显微镜
教学设计
新
课
引
入
一、激趣导入
展示各种生物显微图片:这是显微镜下看到的生物体或其构成,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来看一下?
新
授
二、介绍显微镜
取出显微镜,介绍其各部分结构名称及功能。学生分组熟悉显微镜结构。
利用视频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1.镜筒:为显微镜上部圆形中空的长筒,筒口上端安装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连。作用是保护成像的光路与亮度。
2.转换器:固着在镜筒下端,分两层,上层固着不动,下层可自由转动。转换器上有2~4个圆孔,用来安装不同倍数的低倍或高倍物镜。
3.粗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上方,可以转动,以使镜筒能上下移动,从而调节焦距。
4.细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下方,它的移动范围较粗准焦螺旋小,可以细调焦距。
5.镜座:是位于镜臂的下方,显微镜的底部,呈马蹄形的金属座。用以稳固和支持镜身。
6.镜柱:从镜座向上直立的短柱。上连镜臂,下连镜座,可以支持镜臂和载物台。
7.倾斜关节:镜柱和镜臂交界处有一个能活动的关节。它可以使显微镜在一定的范围内后倾(一般倾斜不得超过45°)便于观察。但是在使用临时封片观察时,禁止使用倾斜关节,尤其是装片内含酸性试剂时严禁使用,以免污损镜体。
8.载物台:从镜臂向前方伸出的金属平台。呈方形或圆形,是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其中央具有通光孔,在通光孔的左右有一个弹性的金属压片夹,用来压住载玻片。较高级的显微镜,在载物台上常具有推进器,它包括夹片夹和推进螺旋,除夹住切片外,还可使切在载物台上移动。
(二)光学部分
1.目镜:它是安装在镜筒上端的镜头。是由一组透镜组成的,它可以使物镜成倍地分辨、放大物像,例如 5×、10×、15×、20×。
2.物镜:是决定显微镜质量的关键部件。安装在转换器的孔上,也是由一组透镜组成的,能够把物体清晰地放大。一般有放大倍数不同的物镜,即:低倍物镜(8×或10×)、高倍物镜(40×或45×)根据需要可选择一个使用。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倍数乘以物镜的倍数。
3.反光镜:在聚光器的下面有一个一面平另一面凹的双面圆镜。可作各种方向的翻转,光线较强时使用平面镜,反之使用凹面镜。
4遮光器:遮光器呈圆盘状,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光圈)。光圈对准通光孔,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
三、操作探究
显微镜的使用:
安放:
对光:
放片、调焦:
观察:
整理:
1.取镜安放
取镜:右手握住镜臂,左手平托镜座,保持镜体直立。(特别要禁止单手提着显微镜走,防止目镜从镜筒中滑脱)。
安放:放置桌边时动作要轻。一般应在身体的前面,略偏左,镜筒向前,镜臂向后,距桌边7~10 ㎝处,以便观察和防止掉落。安放目镜和物镜。
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同时睁开,用手转动反光镜,面向光源。在目镜里看见一个圆形、明亮的视野(一定要用非直射光)。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思考:为什么要同时睁开双眼?
3.低倍镜的使用
观察任何标本都必须先用低倍镜。
(1)放置切片:升高镜筒,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中央,标本材料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载玻片的两端。
(2)调焦: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2~5 ㎜处。然后用左眼注视目镜,右眼同时睁开,(以便绘图),同时用手反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如果不够清楚,可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不可以在调焦时边观察边使镜筒下降,以免压碎装片和镜头。)
(3)低倍镜的观察:由所用的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相乘,即为原物被放大的倍数。如果物像不在视野中央,要慢慢移动到视野中央,适当再进行调节。
4.高倍镜的使用
(1)选好目标:先用低倍物镜确定要观察的目标,将其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轻轻移开,原位置小心换上高倍物镜。(用高倍物镜工作距离较短,操作要十分仔细,以防镜头碰击玻片)。
(2)调焦:在正常情况下,当高倍物镜转正之后,在视野中央即可见到模糊的物像,只要向反时针方向略微调动细准焦螺旋,既可获得清晰的物像。
在换上高倍物镜观察时,视野变小变暗,要重新调节视野亮度,可利用凹面反光镜。
5 使用后的整理
观察结束,应先将镜筒升高,聚光器下降,再取下切片,然后转动转换器,使物镜与通光孔错开,做好清洁工作。清洁完毕,再下降镜筒,使两个物镜位于载物台上通光孔的两侧,呈“八”字形,将反光镜转至与载物台垂直,罩上防尘罩,仍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平托镜座,按号放回镜箱中。
教师演示后,学生演示操作、其他学生帮助指出操作中的问题。
探究一:观察头发、透明塑料尺上的刻度。
探究二:观察一些永久装片(以洋葱表皮装片为主)。探究装片的移动以及换上不同的目镜体验放大倍数等。
3课
堂
练
习
1 、显微镜中最重要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 、显微镜观察“上”字的玻片是,视眼内看到的物像是____________,此时目镜上刻有5×,物镜上刻有15×,此物体的放大倍数为____________。制作临时装片时,应使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体,然后再轻轻放下,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 、右图是显微镜的构造图。
结构1是__________;结构4是__________;
结构6是__________;结构11是__________;
4 、在观察物像时发现视野较暗,可采用__________
或 _______ 的方法使
视野变亮。
5 、若物像在视野的左上角,要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将物体(装片)向__________方向移动。
见课件
作业
布置
作业本。
教后
随笔
课件15张PPT。第四节:细胞第一课时一、细胞的发现 阅读P53----P54教材,思考细胞是 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被发现的?胡克发明的显微镜我国制造的电子显微镜学校实验室中常用的光学显微镜二、认识显微镜,练习使用显微镜。1.取镜安放
取镜:右手握住镜臂,左手平托镜座,保持镜体直立。(特别要禁止单手提着显微镜走,防止目镜从镜筒中滑脱)。
安放:放置桌边时动作要轻。一般应在身体的前面,略偏左,镜筒向前,镜臂向后,距桌边7~10 ㎝处,以便观察和防止掉落。安放目镜和物镜。显微镜的使用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同时睁开,用手转动反光镜,面向光源。在目镜里看见一个圆形、明亮的视野(一定要用非直射光)。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观察任何标本都必须先用低倍镜。3、放片和调焦放置切片:升高镜筒,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中央,标本材料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载玻片的两端。
调焦: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2~5 ㎜处。然后用左眼注视目镜,右眼同时睁开,(以便绘图),同时用手反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如果不够清楚,可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不可以在调焦时边观察边使镜筒下降,以免压碎装片和镜头。)4、观察由所用的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相乘,即为原物被放大的倍数。如果物像不在视野中央,要慢慢移动到视野中央,适当再进行调节。在换上高倍物镜观察时,视野变暗,要重新调节视野亮度,可利用凹面反光镜。当观察到的物象在显微镜视野的左上方时,应将装片向左上方移动5 使用后的整理
观察结束,应先将镜筒升高,聚光器下降,再取下切片,然后转动转换器,使物镜与通光孔错开,做好清洁工作。清洁完毕,再下降镜筒,使两个物镜位于载物台上通光孔的两侧,呈“八”字形,将反光镜转至与载物台垂直,罩上防尘罩,仍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平托镜座,按号放回镜箱中。1、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的问题:1、从目镜看到要观察的物体在左边,若要移动到中间,载玻片该往______移动。
2、向______旋动_____准焦螺旋,物镜会快速上升。
3、要使观察的视野最明亮,可以把____上的最大光圈对准____,并且用反光镜的____面镜。
2、用油性笔在载玻片上写了小小的“F”,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看到的形状是( )
3、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观察物 象,最好使用( )
A、低倍物镜、较小光圈、平面反光镜;
B、高倍物镜、较小光圈、凹面反光镜;
C、低倍物镜、较大光圈、凹面反光镜;
D、高倍物镜、较大光圈、平面反光镜;
4、用高倍物镜观察的操作顺序是 ( ) 1、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在低倍镜下把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到视 野中心
3、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
4、轻微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
A、2341 B、1243
C、2143 D、2314
5、用显微镜观察时,所要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透明的,其原因( )
A、便于放置在显微镜上;
B、能让光线通过;
C、不易污染物镜;
D、易于染色;
6、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这时观察到的表皮细胞数目和大小如何变化?( )
A、细胞数目变少,细胞变大;
B、细胞数目变少,细胞变小;
C、细胞数目变多,细胞变大;
D、细胞数目变多,细胞变小;
7、一架显微镜目镜和物镜上分别有“5X”、10X和20X、40X,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 )
A、800倍 B、40倍 C、400倍 D、200倍
8、在使用低倍镜观察头发直径时,发现视野内头发粗细大约为3.0厘米,如
果你用的目镜是10倍,物镜是40倍,那
么你的头发实际直径大约为( )
A、7.5微米 C、75微米
B、750微米 D、300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