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A片区高中联盟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18年1月30日下午3:00-5:00满分100)
注意事项:
1.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部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
2.所有答案请答在答题卡上,试卷不上交
3.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综合题答案请用黑色水笔写在相应的答题
卡上,不得超出答题扫描区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所列的4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道德论者与统治者一道迫使大众服从社会规范
力鼓吹个体的独立性,认为人惟一需要关注的事情,是与天(自然)保持一致。”文中的“
应该是
A.墨家
B.儒家
C.阴阳家
道家
2.“在公元前2世纪,汉朝帝国政权巧妙地诱使儒家学派成为合作伙伴。这个儒家学派无论
在思想上还是在政治上都远离了创始者的立场。如果孔子看到这种情况,会大惊失色
文中令孔子“大惊失色”的是
A.君主受命于天的理论
B.吾心即是宇宙的主张
反映出民本思想主流
D.对先秦儒学彻底否定
3.朱熹指出:“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
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下列选项对
话理解正确的是
A.佛学有其合理之处,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家
佛学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不如儒家学说逻辑严谨
C.佛学有独到见解,但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一无是处
D.佛学杂乱无章,不可能对儒家学说的新发展有所贡献
4.东汉班固认为在周代“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新文化运动
时期的胡适先生认为:商代遗民在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即西周人对此类人的蔑
称,两种说法反映了
A.时代和个人因素直接影响史学论断B.王朝更替造成儒家社会角色的转变
C.儒家在源流和功用上存在着多元性
D.商周社会文化转型模糊了后人认识
高二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
5.我国佛教石窟有三个高潮时期。第一个高潮时期是北朝,受印度犍陀罗式雕刻影响较大,
造像粗犷古朴,气魄雄伟:第二个高潮时期是盛唐,艺术风格逐渐脱离印度影响:第三个
高潮时期是两宋时期,艺术风格完全汉化、世俗化,造像典雅、秀丽,有生活气息。这
系列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艺术表现的时代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排它性
6.《十袈斋养新录》载:“自明以来又多一教·
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
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与这段记述相符的
作品是
A.董仲舒《天人三策》
李贽《藏书》
C.来自西方的《圣经》
D.施耐庵《水浒传》
7.曾有人说:“阁下赞赏模仿欧风,废弃旧来服制,犹如将自国的独立委身于欧洲的制度,岂
不是遭人唾弃,羞耻之事 ”“我国决然不会进行如此变革,只是不得不在武器、铁道、电
信等机械方面,积极吸收西洋的东西……”准确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变者天下之公理
D.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8.康有为针对孟子的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指出:“此孟子立民主之制,太平
法也。”“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众民之所公举,即为众民之所公
用。”这反映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
A.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政治学说B.借西方政治学说弘扬传统文化
C.对儒家思想价值的再发掘
D.对西方政治学说全盘肯定
《浅论孙中山研究的深化与拓展》:“他(孙中山)没有如民粹派那样在资本主义面前表现
出伤感和恐惧,并且力图避免垄断所带来的社会溃疡”,以下符合上述对孙中山的评价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D.核定地价,地价增涨的部分国有民享
10.“唯……等对于新文学之提倡,不第旧文学一笔抹杀,而且绝对的菲弃旧道德,毁斥伦常
诋排孔孟,并且主张废国语而以法兰西文学为国语之议,其卤莽灭裂,实亦太过。”引文
中“实亦太过”所指之事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
C.兴起于清末
D.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11.“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支持,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
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符合“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的理论成果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D.《论十大关系》
高二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