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穿井得一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穿井得一人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05 17:4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寓言的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分析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3.学习寓言巧妙设计情节和寓意的方法。
4.学习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寓言巧妙设计情节和寓意的方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黑板上写“穿井得一人”。)同学们,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
好,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看一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二、快速阅读,疏通文意
1.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并小组合作疏通全文大意(如果有不会的字词请写到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解决)
2.齐读全文,检测字音
3.请一位同学复述这则故事
?通过这个环节疏通学生的字词
三、精妙的语言,巧妙的布局
(一)故事的起因
1.你觉得“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
(理解为丁氏的人)请你读一读丁氏的话,注意重音和语气。为什么这样读?(体会两者不同的心理)
丁氏的话应该很高兴,丁氏想强调的是“得”
(理解为有闻而传者的人)请你读一读他说的话,注意重音和语气
传话的人想要传达出事情的惊奇,所以想强调的是“人”
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语言表达中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的意思不同,并能够意识到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产生了后面的情节。这也是作者在情节设计上精巧之处。
(二)故事的发展
1..正因为这样的误会,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个误会怎么会闻之于宋君呢?
板书:闻——传——道(重读传和道)
2.你觉得国人会怎么“道”这件事?请想象一下国人说的话(用文言文)
(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想象,补充情节,进一步了解当时宋国国人的特点。
3.假如当时有人质疑这件事,你觉得后面这个故事会怎么发展?(请用文言文来续写一下后面的故事)
通过选择学生几则不一样的后续结尾,并让作者自己说一说这样设计是为了表达怎样的寓意从而体会寓言故事中寓意与寓言情节紧密联系的妙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结果
记录这则故事的人是怎样续写后面的情节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后来作者设计谁来揭示真相呢?(宋君)我们来看一看宋君的出场方式
比较:“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和“国人道之,宋君闻之”有什么不同?
解答:前者突出了“闻”。
(2)丁氏的回答: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我换成“得一人之使,非于井中得一人”好不好?
比较:“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得一人之使,非于井中得一人”
解答:前者再一次强调了误解的地方是“得一人”这三个字的理解上。再一次点明了语言理解的重要性。这里不仅仅希望学生能够体会倒装句式,还希望学生能够领会到倒装句式中所包含的情感内容。21cnjy.com
三、深刻的寓意
1.读到此,你觉得作者希望通过这则故事阐明怎样的道理?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啊)这句话到底是对哪一类人说的?(丁氏、有闻而传者、国人、宋君)(小组讨论)21·cn·jy·com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察、深思和验证,否则将铸成大错,甚至导致国亡身死。)
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四、结语
在我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呢?(生自由发言)
传同学绯闻,网络上流传的辟谣贴,以讹传讹的一些情况。
这种情况小则影响你个人的判断,大则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那么,我们为了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该怎么做呢?21教育网
PPT:由此,我们看待事物要持_______________(质疑、批判……)精神,这样才能获得__________。www.21-cn-jy.com
在今天来看,寓言故事不仅仅是教导孩子的故事,更是时时警戒成人的故事。也希望学生能够结合现实来解读寓言。2·1·c·n·j·y
五、拓展阅读
你看,寓言的寓意与其情节设计有密切的关系。作者通过精妙的语言,巧妙的情节设计将一件普通的社会事件写成富有借鉴意义的寓言故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寓言就像一个魔袋,这个袋子并不大,但是却可以拿出很多让我们惊奇的东西来。它利用精妙的语言和巧妙的情节设计将这些普通的聪明话说给我们听,让我们变得聪慧和睿智。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份寓言的书单,请大家在课后阅读。21·世纪*教育网
书单:
篇目: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杞人忧天》《三豕过河》《夔一足》《猪的悲剧》。
书籍:
《韩非子》《列子》《太平御览》《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
《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