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1 个
课题 教案1.1.1科学并不神秘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知道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比较合理的解释,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技能领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3、情感领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科学研究所需具备的科学知识和发展。
重点 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让学生对科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这节的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观察去得出实验答案。
难点 从自然现象到最新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且在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里就要引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金鱼缸(带金鱼)、气球、一小段玻璃管、软皮管、小石块、沙、大烧杯、玻璃棒、筷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导入——讲述观察到的各种自然现象、展示水中弯曲的铅笔——提问(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自然现象吗?)——概括——演示实验(气球)——概括——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与坏处——总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1科学并不神秘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二、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教学反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师:同学们看看手中的课本封面,上面写着什么字呢?生:科学师:对,我们这门课是《科学》,那么在同学们脑海里的科学是什么呢?生:……(教师对学生的看法简单给予评价)师:科学到底是什么?我们又如何来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章科学入门中的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板书]。二、科学在我们身边:1、观察各种各样变化着的自然现象(通过课件对P2,3页出现的自然现象进行生动的展示)火山爆发,地震等用视频呈现,不明飞行物(UFO)、含羞草、间蜂猴、雨后彩虹等等用图片呈现。2、实验:直筷子插入水中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提问:为什么筷子看起来断了?要想知道筷子为什么“断了”你必须要学懂有关科学知识3、讲一讲师:讨论了这么多的自然现象,同学们有没有产生想提问题的冲动呢?老师有几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一下。天空为什么会下雨?夏天雨后为什么能出现彩虹?蚂蚁为什么要搬家?蜘蛛为什么要织网?有谁能帮老师解答一下呢?生:……(不完整)师:同学们现在回答不完整的这些问题,相信他通过学习了科学这门课以后就能得出正确答案了。师:老师很想知道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自然现象吗?(同学间可以互相问答)4、科学在我们身边如果你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人们会思考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又怎样变化的呢?我们人类在不断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科学的规律。接下来呢,我们来举例几位科学家的事例(如牛顿、瓦特等)牛顿因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童年时代的瓦特在喝茶的时候,不停地摆弄茶壶盖,一会儿打开,一会儿盖上,当他把茶壶嘴堵住时,蒸汽顶开了茶盖。他想到了蒸汽的力量,从此萌发制造蒸汽机的念头。)教师归纳讲述:有的同学很崇拜歌星、影星、球星。球星、歌星、影星他们给我们的是一种时尚,而科学家们给我们的是精神、是智慧,这才是一种永恒。科学家们对自然界的事物十分留意,他们在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中,都是先仔细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发现问题、认真思考、积极设计实验、找出规律、把科学规律运用到生活实际,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因此只要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5、两个实验师:我们常常可以看见水缸里的金鱼在缸内上下游动。那你知道金鱼为什么能在在水里任意上升和下沉呢?生:因为鱼体内有鳔师:鳔有什么功能?实验一:会沉浮的气球观察气球在水缸中位置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演示气球在水中沉浮的类比实验。实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得出结论:是什么改变了气球在水中的位置,从而猜测金鱼是否也是通过调节自身体内的气体量,进而改变自己在水中的位置。师:鱼在水中的沉浮与鳔的大小有关,其原理与装有不同气体的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相似。根据金鱼的这一原理,科技上应用于哪些方面 实验二:“喷泉实验”(机动)6、过渡经过长期的科学探索,人类对自然界的许多问题已经找到了答案,对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会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正是这些无尽的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索、去创新,推动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对环境的认识。下面我们来看看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什么?三、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 2)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问明。(还有书上的几个例子) 3、我国科技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有时间介绍)四、课堂练习:P7 课堂里做,如果来不及让学生回家去做。五、课后作业:作业本第1节第三题的实验做简单的说明:没有铁块可以用橡皮代替,假设是在做实验之前提出的。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2 个
课题 教案1.1.2观察和实验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了解实验和观察的意义,熟悉科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了解实验观察的方法;知道人的感官对事物判断的局限,知道借助于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可以进行数据的测量。2、技能领域: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3、情感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实验观察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和准确记录及描述。
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正确观察、准确的记录和描述。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试管架、试管、试管夹、停表、天平和砝码、电流表、电压表、显微镜、药匙、酒精灯、烧杯、玻璃棒、 玻璃皿、放大镜(可让学生自带)等。药品:食盐、鸡蛋、白醋。
教学意图 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板书设计 1.2实验和观察一、实验室里的仪器 明确目的二、实验的操作和观察 仔细观察规范操作
教学反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可叫学生回答),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在实验的基础上找到资料和证据。科学课和其他课较明显的区别就是要动手做实验,所以先要熟悉一下实验室的仪器。二、常用仪器介绍 1、试管架、试管、试管夹和试管刷 (可先让学生上来演示如何使用,指出错误——试管夹如何套试管,为什么?试管的拿法,试管刷顶部毛的用途等)2、停表3、天平和砝码 (简单介绍,在以后的质量测量里再详细介绍)4、电流表电压表 (问学生是否可以在家里用这两个测,注意量程等)5、显微镜 (放手指放大的挂图,发现很多细菌,教育学生要注意卫生)6、酒精灯 (叫学生上来点,然后怎么盖灭,可以用手捏灭,由此说明三层火焰的温度)二、实验的操作和观察1、鸡蛋上浮实验1仪器介绍:可以先让学生回答要用到的一起的用途和名称,要注意哪些情况。2思考:放入盐后鸡蛋会怎么样(一般学生都知道),那么我们放糖呢,会怎么样,如果放熟鸡蛋呢,又会怎么样)3做实验:叫两位同学上来做,一男一女,男的用玻璃棒搅拌,女的放盐,一般要放比较多的盐,期间可以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鸡蛋浮起来的原因。(等鸡蛋浮起来的时候,拿着瓶子在班级里逛一圈,让学生记录现象)。4然后用另一个烧杯里加糖,自己示范,故意说糖不够,这样蛋就没浮起来。然后让学生回去自己做,然后下节课告诉老师答案。5让学生回答上浮的原因。(盐水有浮力,水有浮力吗?为什么木头能浮在水面上,而鸡蛋则不能呢?最后说明原因,盐水的浮力比水大)6把鸡蛋放入白醋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同时演示闻白醋的方法)三、判断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前后,让学生知道,不能光凭直觉去判断一个物体。而应该通过实验,比如用尺量书上的线是否直,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来证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四、指纹实验2个人一组,观察自己的指纹,实现可让学生回答大家的指纹是不是都一样。最后有印泥,让学生把指纹映在上面,然后用实物投影仪让大家一起比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利用这一点,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可以先让学生举例回答。(007的指纹锁,银行用指纹确定身份,超市保管钱物的箱子,还可以利用指纹破案等)五、其他测量工具显微镜,已经提到过,再强调卫生,并引出微生物的概念。天文望远镜,哈勃,观察星体等等雷达,红外线遥感,侦察卫星(可以从网上收集相关资料,做简单的介绍)六、小结由学生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进行小结。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作业本第2节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3 个
课题 教案1.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2、技能领域:培养学生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的技能以及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3、情感领域: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教育,初步了解实验方法的特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重点 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正确使用长度单位并进行换算。
难点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刻度尺(最小刻度是厘米、毫米)各一把、卷尺、皮尺、课前要求学生自带可以测长度的工具、图片、投影。
板书设计 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一、长度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单位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学反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教师事先在班级里找两位身高相同,但由于体形不同等原因造成视觉上看起来高矮不同的学生,请这两位学生上台来。(提问)**同学和**同学,你认为谁的个子高一些?(学生根据各自的观察可能会得出三种不同的结论)(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他们俩到底谁的个子高一些?(学生会想到对他们俩的身高分别进行测量)(讲述)人类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活动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但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要做出准确的判断,还必须用仪器进行测量。(讨论)在生产和生活中,你知道在哪些地方需要对物体进行测量?(学生举例回答)给窗户装玻璃时要量长度;装修买家具时要量家具的高度;裁剪衣服时要量尺寸……(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长度测量的价值)(讲述)测量非常重要。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长度的测量。 (引出课题)二、长度的测量(讲述)教师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并描述它们的长短、大小、远近。然后设疑“老师手中的尺子与黑板比它很短,与粉笔比它很长” (通过列举一些事例让学生理解: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讲述)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长度的标准—长度单位。 2.长度的单位(提问)在小学里我们曾经学过哪些长度的单位?(学生举例回答)米、分米、厘米……(提问)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指甲的宽度用米作单位适宜吗 在实际生活中,如何适宜地使用长度的单位 (讨论、小结)长度的单位是米(metre),用"m"表示.(再次出示:米尺,加深米概念)用米做单位描述太困难时,可用其它的长度单位。如测量较大的距离,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测量较小的距离,一般用厘米、毫米做单位;在研究微观世界时,还会用到更小的单位,如微米、纳米等。("纳米"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教师适当补充说明, 让学生领悟科技的发展)(提问)其它单位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1千米=1000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米=106微米=109纳米(由于"科学记数法"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新的知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第10页的小体字,并说明使用其优点)(指导学生阅读书上图1-19、图1-20、图1-21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让学生对各种物体的空间尺度有一个较为整体的理解,有一个可比性)(反馈练习)指导学生阅读书上图1—16(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图1—17(北京--杭州的空中距离约1100千米),并利用这两幅图对学生进行长度单位换算练习。同时教师进一步指出为描述方便起见,要选择适宜的单位。(展示)一本科学课本(提问)要想测出一本科学课本的长度,你有哪些办法/说出你的办法来。(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过渡到方法1: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3.正确使用刻度尺(展示)不同类型刻度尺,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1)观察刻度尺:看零刻度线、看量程、看它的最小刻度值。(提问)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 (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让汇报的学生上台演示,有条件的可用实物投影仪将其实验操作过程加以投影,并要求该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引导其他学生观察、分析该同学实验操作及记录结果暴露出的错误之处)(讨论)刻度尺如何放置才算正确? 读数时,视线怎样才算正确?书上图1-23错在哪里? 如何正确读出刻度尺刻度值?科学课本的宽度在18.3厘米和18.4厘米之间,你应该怎样读数呢?如何记录测量结果?(小结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放、看、读、记正确(学生分组实验)组织学生随堂测量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带的刻度尺测量指距、书本以及身边的物体的长度(如:铅笔、课桌、铅笔盒、教室……)(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学生汇报测量结果,组织学生讨论测量结果的正误)(提问)如果我们手边没有刻度尺,又需要粗略地知道物体(如科学课本、课桌、教室……)的长度时,你有什么办法吗?(回答)用人体的指距、跨步距离……进行粗测。(过渡到方法2:利用人体的指距、跨步距离……进行粗测)(学生分组实验)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现成的长度测量工具,利用指距、跨步距离……粗测课桌的长和宽、教室的长和宽,并与用刻度尺测量的结果进行对照。(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学生汇报测量结果,组织学生讨论测量结果的正误)(提问)除了刚才提到的,你知道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测量工具和方法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吗?(回答)利用卷尺、皮尺……(过渡到方法3:利用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卷尺、皮尺等进行测量)(学生分组实验) 让学生练习用自带的卷尺、皮尺测量课桌的长和宽、教室的长和宽.(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学生汇报测量结果,组织学生讨论测量结果的正误)(讨论)你知道现代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 (过渡到方法4:利用声纳、雷达、激光等现代常用测距技术,让学生各抒己见)(小结)测量不同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仪器和方法。要根据被测物体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三)课堂练习(拓展) 1.怎样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怎样测量出硬币的直径?周长?3.怎样测一根细铜丝的直径?4.我们可以用自行车当里程表测量路程吗?试说出用自行车测量路程的具体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很多,教师分别给予鼓励,并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最佳方案)(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自行小结学了这节课后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感受.(五)布置作业1.书上课后练习1-42.用你家里现有的长度测量工具去测量尽量多的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同时记录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4 个
课题 教案1.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知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2、技能领域:培养学生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的技能以及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3、情感领域:通过实验操作和科学实验的教育,初步了解实验方法的特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重点 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正确使用体积单位并进行换算。
难点 学会正确使用量筒。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长方体木块、一杯红墨水、一个玩具小动物、量筒、量杯、刻度尺,各种饮料瓶、图片、投影。
板书设计 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一、体积的测量1、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2、体积的单位:立方米,用m3表示形状规则的物体(如长方体)的体积3、体积的测量 测量液体的体积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反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大部分同学都很喜欢喝统一鲜橙多饮料,因为它的味道非常可口。下面是有关它的一张说明书:饮料名称:统一鲜橙多饮料 净含量:500mL配料:水、白砂糖、鲜橙浓缩液、柠檬酸、维生素C、食用香料、β-胡萝卜素保质期:12个月 制造日期:见瓶盖 产品标准号:Q/320583XTY020饮用前请先摇一摇,冰凉后饮用,风味更佳。请保存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曝晒。若瓶中有沉淀物,为天然果肉成份,决无质量问题。 (提问)根据以上说明书,你能得知什么?(回答)我们可以得知它的主要成份;存放时间若超过12个月,可能会变质不能食用;如何存放……(提问)说明书上写有净含量:500mL,这指的是什么? (引出课题)(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体积的测量。二、体积的测量(讨论)在生产和生活中,你知道在哪些地方需要测量物体的体积?(学生举例回答)大部分液态商品的包装上往往注明体积;标准集装箱需要测量体积计算价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体积测量的价值)(提问)科学中所说的“体积”,到底指什么?1、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教师再次展示统一鲜橙多饮料,并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感受“体积”和“容积”的不同)(讲述)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长度的标准—长度单位。同样要测量物体的体积,也要先规定体积的标准—体积的单位。(提问)在小学里我们曾经学过哪些体积的单位?(回答)立方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展示)几种不同物体(如固体、液体)体积的不同表示方法(讲述)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用m3表示。 (展示)一个边长为1米的立方体的体积等于1立方米 (让学生感受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 (讲述)较小的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L)和毫升(mL)。(提问)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 1立方米=1000升 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反馈练习)指导学生阅读书上图1—27(标准集装箱的体积为32。69立方米);图1—28(小孩洗发露净含量400毫升),并利用这两幅图对学生进行体积单位换算练习。同时教师进一步指出为描述方便起见,要选择适宜的单位。(展示)一个长方体木块、一杯红墨水、一个玩具小动物(讨论)你能想办法简便而且准确地测出它们的体积吗?说出你的办法来。(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过渡到:3、体积的测量(1)测量形状规则的物体(如长方体)的体积方法:用刻度尺测量出它的长、宽、高,把具体的数据代入公式便可计算出它的体积。(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长方体木块的体积(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师生共同评价) (2)测量液体的体积(展示)量筒和量杯方法:①观察量筒或量杯: a、刻度单位:毫升,标有mL,即厘米3(cm3)b、看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一杯红墨水的体积(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让汇报的学生上台演示,有条件的可用实物投影仪将其实验操作过程加以投影,并要求该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引导其他学生观察、分析该同学实验操作及记录结果暴露出的错误之处)(讨论)量筒如何放置才算正确? 读数时,视线怎样才算正确? 书上图1-29哪种看法是正确的? 如何记录测量结果? (小结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②正确使用方法:a、测量前,量筒必须平放在桌面上。B、大多数液体在静止时,液面在量筒内呈凹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对照书上图1-29,请学生辨别正、误。并视学生具体情况分析进行实验误差分析)(反馈练习)教师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水中滴有红墨水是为了提高可见度),按测量要求让学生练习读数。(教师要根据学生读数情况及时讲评:读数方法是否正确,所读数值是否正确,读数时有否读出单位,单位选择是否合理和准确等)(讨论)若我们在家里手边没有量筒或量杯,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回答)利用身边有刻度的容器(如日常生活中的电饭煲、药瓶、针筒和饮料瓶上,都标有刻度如:可乐罐标有355mL,大瓶雪碧标有1。25L等),也可以用来测量液体的体积。(3)利用量筒或量杯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现只讨论不溶于水也不吸水、会沉物体情况,初步弄清“排水法”三步骤)(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玩具小动物的体积(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让汇报的学生上台演示,有条件的可用实物投影仪将其实验操作过程加以投影,并要求该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引导其他学生观察、分析该同学实验操作及记录结果暴露出的错误之处,最后小结正确使用方法)方法: A、用烧杯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内,正确读出水的体积V1(适量水是指既要浸没玩具小动物,又使浸没玩具小动物后液面上升不超过量筒的量程)B、将玩具小动物用细线拴住,缓缓放入量筒内的水中。当玩具小动物沉到筒底,并被水完全浸没时,正确读出水面上升后总体积V2 (缓缓是相对而言,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玻璃仪器易碎)C、计算被测玩具小动物的体积V=V2-V1三、课堂小结让学生自行小结学了这节课后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感受。四、课堂练习书上课后练习5、6五、布置作业用你家里现有的体积测量工具去测量尽量多的物体的体积,并记录测量结果,同时记录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6 个
学生实验: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目标:
1、 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练习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选择刻度尺。
2、 初步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初步学会用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器材:
带有毫米刻度的直尺、卷尺、三角尺、量筒、烧杯和水、圆柱体、细线、小石块。
过程:
1、 观察各种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填入下表。
刻度尺 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
米尺
学生用直尺
45°三角尺
60°三角尺
卷尺
2、 测量物体的长度。
(1) 估计待测物体的长度,填入下表。
(2) 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的刻度尺,填入下表。
(3) 正确读数,填入下表中。
测量内容 测量工具 估计长度/厘米 测量结果/厘米
橡皮的长、宽、厚
课桌的长度
3、 观察量筒、量杯的测量范围和刻度,填入下表。
仪器 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
量筒
量杯
4、 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1) 用烧杯将适量的水(估计能浸没石块)倒入量筒内,读出水的体积V1,填入下表。
(2) 将小石块用细线栓住,缓缓放入量筒的水中。当石块的沉到筒底,被水完全浸没时,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刻度值V2,填入下表。(想一想:此时测得V2是什么)
(3) 计算待测石块的体积,填入下表。
V1/厘米3 V2/厘米3 小石块体积/厘米3
5、 取出小石块放回原处,把量筒内的水倒回烧杯中,整理好仪器。
讨论:
见课本P158~1-2
附: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实验的注意点:
1、 测量前:
(1) 观察:①刻度尺零刻度在什么地方 ②刻度尺的量程是多少 ③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
(2)注意问题:①零刻度已磨损的,可设某一完好的刻线为“零”点,读数时要减去“零”点的数字。②刻度尺量程小于被测长度时,可将被测长度进行分段测量。
2、 测量时:
1 刻度尺的刻度应平贴被测物体。
2 刻度尺不要歪斜。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注意问题:当刻度尺不能贴近被测物体或不能沿着被测长度时,采用特殊测量方法。
3、 记录测量结果:
1 记录数字:在精确测量时,要读到最小刻度值下一位四舍五入。
②写上单位:没标明单位的数字记录是无意义的。(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时,测量记录如果使用不同的单位,数值不同,但有效数字的位数不变。)
4、 一些特殊测量方法:
1 化薄为厚法:应用:测纸张的厚度,测金属丝直径等。
2 化斜为正法:应用:测球的直径,测圆锥的高等。
化曲为直法:应用:测地图的公路、铁路、河流长,硬币周长等。方法:使一根棉线与待测的曲线重合,然后把棉线拉直,测出软线上:起点和终点间的直线距离即可。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7 个
课题 教案1.1.4温度的测量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解凭感觉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和温度计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了解温度计有许多不同的种类。2、技能领域:通过观察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和单位观察不同温度计的不同构造,观察同学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方法,培养观测能力;能对物体的温度进行估测。3、情感领域: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领会到科学的价值,感受到实验的趣味,并享受合作的快乐;通过自制温度计,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更加促进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重点 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
难点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演示法,实验探究,讲授法。
教学准备 烧杯,酒精灯,铁架台,水,冰块,各种温度计,气温计,体温计等。
板书设计 1.4温度的测量一、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二、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三、温度的常用单位:摄氏度,记作“℃”37℃读作:37摄氏度 -10℃:零下10摄氏度(或负10摄氏度) 四、温度计的使用:估,选,放,读,取
教学反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一杯室温下的水(大约25摄氏度)和一杯冰水混合物,请一位同学用手摸一下。师: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感觉,好吗?生:一杯比较冰,一杯不大冰。师:我们平时接触的物体,有的比较冰,有的比较热(烫),你能举几个例子吗?生:滚烫的开水,冰……师: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用什么量来表示物体的冷和热呢 生:温度板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师:温度如何反映物体的冷热的程度?生:热的物体温度高一点,冷的物体温度低一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课题——1.4温度的测量二、新课教学师:你知道在生活中测量温度有哪些方法?生:用温度计测量,用手摸……用手摸这种方法非常方便,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下面就用这种方法试一下(实验一)出示三杯水:温水,热水,冷水请三位同学上来做实验(先让他们用手摸出三杯水的不同之处,引出感觉可以大致判断温度的高低,但这个判断准确吗?——学生实验)要求:把两个手指分别放在热水和冷水中浸一下,然后同时把两个手指放入温水中,并告诉同学两个手指的感觉?(一只手指感到冷,另一只手指感到暖和) 师:同一杯水温度应该是一样的,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觉会不同呢? 生:两个手指的温度不一样,手的温度高低影响我们对温度的感觉,所以说单凭感觉来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也是不科学的。过渡: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科学地测量温度呢?生:温度计师:温度计有很多种,每张桌子上都有三支温度计,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到它你想知道关于它的什么知识呢?(学生回答,有的问题适当回答,有的先不回答,等提的差不多后,教师总结学生提的问题:关于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再让学生对应书本和实际温度计回答,教师补充……如:提出问题:温度计能测出物体的温度,其原理是什么? 生:液体的热胀冷缩 师: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原理,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实验二:每人拿出水银温度计,握住下端的玻璃泡,观察水银柱的变化情况,然后再放开,此时水银柱又如何变化。生:水银遇热膨胀,遇冷收缩板书: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对学生的仔细观察给予鼓励性评价)通过前面的学习可以知道,在拿到一个测量工具,我们要注意哪些方面?生:单位,量程,最小刻度板书: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记作“℃”37℃读作:37摄氏度 0℃读作:0摄氏度 100℃读作:100摄氏度在北方天气冰天雪地,非常寒冷,这时天气预报怎么表示这么寒冷的天气引出零下温度的读法-10℃:零下10摄氏度(或负10摄氏度)-28℃:零下28摄氏度(或负28摄氏度)师:每个量的测量都有一个标准,在长度测量的时候我们规定了测量长度的标准——长度单位-米,同样在测量温度的时候我们也有一个标准,常用的温度标准是摄氏温度标准,单位是摄氏度,摄氏温度标准是怎么规定的呢?(学生阅读书本P16最后一段)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让学生感受一下0℃有多冰),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0到100之间均分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上面我们一起认识了温度计及其单位,那接下来你想知道的是什么?学生回答。那么你们会用温度计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看哪一位同学测量得最准确,而且操作最规范?实验三:选用一个温度计,测烧杯中水的温度.(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师:哪位同学测好了,告诉大家你的结果生:28℃师:你是怎么测出来的,上讲台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的勇敢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对于某某同学的测量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包括温度计使用的估,选,放,读,取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完成,如:你为什么选这个温度计,你是怎么读数的,能不能把温度计拿出来读数等等)如果对刚才这几位同学的讲解进行总结可以发现,温度计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板书:温度计的使用:估,选,放,读,取。以上我们学习了液体温度计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中除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温度计(翻开书本p16),出示并使用一只电子温度计。三、课堂小结测一杯热水的温度来对本节课进行简单的小结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题2、作业本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8 个
课题 教案1.1. 5 质量的测量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2、技能领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实验的工具,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3、情感领域:通过对本节课实验,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重点 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估计物体的质量。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三)布置作业1、2、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个
课题 课型 课时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 2、技能领域: 3、情感领域: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三)布置作业1、2、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个
课题 课型 课时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 2、技能领域: 3、情感领域: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三)布置作业1、2、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个
课题 课型 课时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 2、技能领域: 3、情感领域: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三)布置作业1、2、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个
课题 课型 课时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 2、技能领域: 3、情感领域: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三)布置作业1、2、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个
课题 课型 课时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 2、技能领域: 3、情感领域: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三)布置作业1、2、
第 周 第 课时 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学期累计教案 个
课题 课型 课时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 2、技能领域: 3、情感领域: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三)布置作业1、2、
PAGE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