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测试(1)(粤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蝴蝶(dié) 浊(zuō)酒 锦瑟(sè) 潦(liáo)倒不堪
B.蟾(chán)宫 南柯(kē) 耽(dān)搁 福祉(zhǐ )
C.骤(zhòu)雨 凝噎(yē) 戏谑(xuè) 桎梏(zhì gù)
D.寻觅(mì) 巷陌(mò) 跋扈(hù) 纤细(xiā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渔舟 瞑目 楼兰 兰田日暖
B.绸缪 踟蹰 烦燥 无可辨驳
C.凄怆 婉约 浩淼 芳草萋萋
D.松驰 纨绔 山坳 水泻不通
3.“望”,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为:a.远望,b .希望,c. 盼望,d .回望。试对下列句中“望”选出正确的解释
A.望中犹记。( ) B.不久望君来。( )
C.怅然遥相望。( ) D.君还何所望。( )
4.下列诗句中语序没有倒置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D.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5.下列诗句全出自白居易作品的是( )
①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②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③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⑤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⑤
6.下面诗句中修辞手法使用相同的一项是( )
主人下马客在船
A
秦时明月汉时关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B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C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D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二.古诗词阅读题(12分)
(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7—10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7.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思:愁思,悲伤的情思。
B.主人忘归客不发 不发:不忍动身。
C.别有幽愁暗恨生 生:人生。
D.小弦切切如私语 私语:低声说话。
8.诗歌的第一节写离别,诗人直抒胸臆,突出一个“ 惨”字,作者如何烘托这一“ 惨”字?
(3分)
9.“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10.对文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字,就把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作了概括介绍。“ 秋瑟瑟”“无管弦”“惨将别”突出了秋天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邀请琵琶女,经历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这说明琵琶女依然保留着年少时的傲慢,对一般的邀请者不屑一顾。
C.“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很传神。琵琶女欲言又止,琵琶遮面表现了封建伦理道德束缚下的她犹疑和顾虑,刻画出自惭身世,有难言之痛,又有一丝戒备的复杂心理。
D.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从她演奏的曲目上看,是当时的名曲;从她演奏的过程来看,旋律的变化复杂,富有艺术感染力;从听众的反应来看,听众悄无声息已深深被吸引住。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1—13 题(10 分)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1.解释下列加粗字词。(4分)
(1)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 (2)卷起千堆雪 雪:
()故国神游 故国: (4)早生华发 华发:
12.作者为什么要将“周郎”和“赤壁”并称?(3分)
13.这首词里写景用词洗练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气势雄伟的“ 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用得好?(3分)
(三)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6分)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4.分别概括词的上下片的内容。(4分)
答:上片
下片
15.比喻句的运用是这首词的突出特点,请举例加以说明。(2分)
答:上片
下片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后面16—18题的问题。(10分)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16.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2分)
17.古诗词的句子,或为适应格律,或为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常有倒置语序的现象。请你写出本诗颈联的原应顺序,并改写为散文化的句子。(4分)
原应顺序为:
改写为: 。
18.这是作者在流寓夔州期间写的一首诗。阅读全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4分)
意境(6个字内):
感情(6个字内):
(五)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19—21题。(12分)
【正宫】塞鸿秋·山行警
张鸣善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
19.这首元曲题为“山行警”,联系全曲,是借“山行”警示了人们什么?(4分)
20.“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表面上写的是时近傍晚,实际上写的是什么?(4 分)
21.“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其深层含义是什么?(4分)
五.运用题(14分)
22.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1分,共8分)
①万里悲秋常作客, 。(杜甫《登高》)
②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③ ,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
④ ,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⑤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⑥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⑦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⑧凭谁问:廉颇老矣,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3.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条简讯。(不超过15字)(4分)
【简讯】 我们国家继一亿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和“ 三北”“ 长江中下游”“ 沿海”“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以及全国治沙工程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后,又一举世瞩目的大型生态建设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将全面启动。加快太行山绿化,能改善太行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水土,涵养水源,对华北和京津地区的建设意义重大。
24.下面是一位校报编辑写给作者的一封信,你觉得信中加序号的词语用得准确吗?请指出其中的三处修改。(6分)
方明同学:
作品①已拜读②,文中有些地方不妥③,如有的地方事实不清④,或只有一方陈述⑤的理由等,请斧正⑥。编辑部惠存⑦的过去来稿中,有一篇题材大体相同,请来编辑部垂询⑧,修改时可综合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此致
敬礼⑨
王诗雨
2005年10月1日
答:(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2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想一想,“别用开水浇花园”有什么比喻意义,在两个空处仿照相关的句子,各写上一个句子,字数不要求相同。(4分)
别用开水浇花园!花儿的艳丽,需要温度,却更讲究适度。别用开水浇花园!生命的琼浆,需要丰富的营养,却更讲究(1) 。别用开水浇花园!人才的成长,需要(2) ,却更讲究自立的精神。社会是个大花圃,生活的娇艳多姿需要人们用热爱.善良.正直.信心和力量去浇灌。但是,在走进花园的时候,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别用开水浇花园!
六.作文题(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1)一个数据:国际评估组织曾对世界21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进行调查,其结果是,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但是,中国孩子的创造能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却排名倒数第五。数学能力的过度发展,实际上是以透支其他方面的发展潜能为代价的。
(2)一种观点: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广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根据上面资料,以“人文素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案与解析研读
1.A 浊(zhuō)酒 2.C (A 蓝田日暖 B 烦躁无可辩驳 D 松弛 水泄不通) 3.Ad Bc Ca Db 4.D 5.B (③为李商隐的作品 ⑤为杜牧的作品) 6.A (都是互文) 7.C (滋生) 8.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像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9.“别时茫茫江浸月”用环境描写的手法烘托出秋夜送客时的感伤孤寂之情。“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用听众的反映及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的艺术感染力。 10.B “琵琶女依然保留着年少时的傲慢,对一般的邀请者不屑一顾”没有根据。 11.风流:有功绩,有文采。雪:浪花。故国:故地.旧地。华发:花白的头发。 12.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作者对他的敬仰,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 13.在写景方面,如“乱石穿空”写江山险峻,“惊涛拍岸”写巨浪惊险,“ 卷起千堆雪”写江水汹涌澎湃,这三句江.山合写,有声有色。 14.(4分)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 15.(2分)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破家亡,是由于外力的打击。以“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以“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
16.五言律诗(或五律) 17.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参考答案: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 18.参考答案:寂静.清冷.凄清.洁净等(意思对即可)思乡恋亲或悲凉抑郁(意思对即可)。 19.应珍惜时间,不要留下许许多多的人生遗憾。 20.人到晚年。
21.回首人生,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遗憾。 22.①百年多病独登台 ②蓝田日暖玉生烟 ③山围故国周遭在 ④一夫当关 ⑤千里共婵娟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⑦杨柳岸晓风残月 ⑧尚能饭否 23.太行山绿化工程将全面启动。(4分)(评分说明:有对象“太行山绿化工程”2分,有“全面启动”2分,意思接近也可。) 24.“作品”(所投文稿不是创作).“不妥”(语气不委婉,改为“ 欠妥”).“ 斧正”(是敬辞,改为“修改”).“惠存”(是敬辞,改为“保存”).“垂询”(是敬辞,改为“查阅”)(评分说明:任意指出三处修改即可得6分。一空1分。) 25.科学的调配! 全社会的关注(4分)(评分说明:意思接近的句子也可,一处2分。) 26.作文(60 分)
【写作提示】 首先要将话题范围具体化。什么叫“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值得人们珍藏的,不是它发达的经济和多高的人均生活水平,也不是绮丽的风光和家用小汽车,而是这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可以设想的是,如果不关注现实,会大量出现以下两类作文:一是空对空地谈论“人文素养”,将所有的好词汇都融入到“人文素养”中;二是断章取义谈论“ 人文素养”,比如将“人文素养”应包含的内涵中的一点等同于“ 人文素养”的全部。有人认为,这个命题是一个“泛命题”,但是只要略微联系一下,就可以把这个宽泛的题目缩小。“人文素养”具体为其中的某一种,比如道德准则,比如生活氛围等。这样就可以把话题具体化为“道德与创新”“艺术与创新”等,比较容易操作。缩小的时候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不能偏移。然后,对缩小的话题做相应的构思。
【例文】
精神的伊甸园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感动———一个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个则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一百多年以前的康德如是说。
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庄子那样,有一种看透世俗的坦然,以及一副“泥泞中亦可”的大无畏;也许,我们并不能像鲁迅那样,用一种尖锐的目光,深刻地揭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存着的民族劣根性;也许,我们并不能像海伦·凯勒那样,虽然盲聋,却依然保持一种崇高的品德……但是,我们可以把握自己。
当我们在车站看到我们所等的公交车已来。我们大可不必争先恐后,我们可以让别人先上,那种“井然有序”不正是我们一直期待的吗?当我们在马路上看到一位盲人爷爷颤颤巍巍地过马路,我们也可以主动上前一步,扶爷爷过马路,这种“关爱之情”不正是我们异口同声赞扬的吗?……
我知道,现在的你也许会对这些都嗤之以鼻,可是当你对这一切都不屑一顾的时候,你是否感到一种文明的“异质”?
的确,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物质也高速发展,但当我们舒适地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一切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想到我们的精神文明如何呢?试想,如果精神文明不发展,人文素养不培养,那么社会还会进步吗?……是的,我们必须向全世界乃至全人类呼吁———“构筑精神的伊甸园,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他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苦旅》中写尽了文化的深刻和内在深蕴,同时也将其丰富的人文精神蕴于其中,以警示当今的一代要牢牢地抓住“人文”这根绳索,沿着它来找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动力。
缺乏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人是可怕的,用毛泽东的一首诗来概括之,即“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有句话现在想来很有道理:“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总是由其人文精神决定的。”
“构筑精神的伊甸园”———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会让你变得深刻,更会使你出类拔萃。
【点评】 本文以康德富有诗意的话语开篇,既使文章笼罩了一种瑰丽的色彩,又点明了文章主旨。然后,提出我们也许不能像庄子.鲁迅.海伦·凯勒那样高尚,但我们照样“可以把握自己”,可以从“ 井然有序”“ 关爱之情”这些细小的方面“ 构筑精神的伊甸园”。这样集中对比,从具体事实方面加强了文章的中心。但如果没有从一个深刻.广泛的理性角度展开,文章依旧没有说服力,所以,下面作者从大处着眼,谈到人文素养与个人.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的关系。尤其提到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写的“ 警示”,最后归结“一个民族的发展前途总是由其人文精神决定的”,显得酣畅淋漓。文章亮点很多:一是材料丰富,美不胜收;二是语言个性,情理相透;三是观点深刻,富有启发性。缺点是扶爷爷过马路等材料略显陈旧。但作为考场作文,短时间里能够写出如此多的亮点,本身就体现了这位学生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
本试卷由21世纪教育网http://www.21cnjy.com/供稿,下载更多教学资源,请登录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