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二单元综合测试(3)(粤教版必修3)
一、语言基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血渍(zì) 讹传(é) 穿凿(zuó) 忖度(cǔn duó)
B.封诰(ɡào) 内帷(wěi) 自恃(shì) 惶悚(huánɡ sǒnɡ)
C.模样(mú) 轻薄(bó) 戕害(qiānɡ) 盥漱(ɡuàn shù)
D.孽障(niè) 勒死(lēi) 诨名(hùn) 纨绔(wán kuà)
解析:A项“凿”应为záo;B项“帷”应为wéi;D项“绔”应为kù。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暮霭 蓦然 视若草芥 男女之大妨 明镜照物,妍媸必露
B.鉴诫 口讷 咸予维新 一言以蔽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C.慰藉 穿凿 芸芸众生 造化钟神秀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D.福祉 聚讼 槁项黄馘 不落于言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________,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2)我当时初学写作,也在这个副刊上投稿,________写些同类性质的文章。
(3)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________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4)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________笔墨。
A.空白 偶尔 几乎 乱用
B.空缺 偶然 几乎 滥用
C.空白 偶尔 简直 滥用
D.空缺 偶然 简直 乱用
解析:空白:泛指尚未开发的领域或项目。空缺:①空着的职位,缺额;②事物中空着的或缺少的部分。偶然: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例上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的,跟“必然”相对。偶尔: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简直:表示“接近完全”,“近乎等于”。几乎:只表示“接近”,程度上比“简直”轻。乱用:无条理无秩序地用,该用这却用那。滥用:指胡乱或过度使用,如:滥用职权;行文滥用方言。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对于当前学校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
B.这个工厂的领导班子走马换将后,工作有了起色。
C.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因为二者是休戚相关的。
D.王怀忠的话藏头露尾,漏洞百出,办案人员抓住要害,戳穿了他的谎言。
答案:C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们都说老鼠是猫的天敌,但有些养尊处优的猫,早已把抓老鼠的本领忘得一干二净了。
B.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们发表了不少意见。
C.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成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了一倍。
D.我国约近百分之六十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可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
解析:A项“老鼠是猫的天敌”改为“猫是老鼠的天敌”。C项“缩短一倍”不对,表降低、减少不能用倍数。D项成分赘余,删去“约近”或“左右”。
答案:B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中国每人平均每年总要吃四、五百斤粮食,还要有种子、饲料和工业用粮。
B.我们必须了解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有什么坏处?
C.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
D.大儿子贾赦袭了贾代善的爵位(按封爵逐代降级的规定,袭一等将写之职),分出去另过。
解析:A项表示大概的数连用不用加顿号。B项是陈述句,不必用问号。C项所引的内容作“把”的宾语,引号内的句号应去掉。
答案:D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每小题4分)
(甲)而当我在静静的群峰间,暗蓝的宾馆里,突然睡醒,轻轻起来,看到峰峦还只有明暗阴阳之分时,黎明的霞光却渐渐显出了紫蓝青绿诸色。初升的太阳透露出第一道光芒。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鲜。一刹间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光影有了千变万化,空间射下百道光柱。万松林无比绚丽,云谷寺豪光四射。忽见琉璃宝灯一盏,高悬始信峰顶。奇光异彩,散花坞如大放焰火。
(乙)在狮子林清凉台两次看东方日出。第一次去迟了些,我只能为一片雄浑瑰丽的景色欢呼,内心漾溢着燃烧般的感情;第二次我才虔诚地默察它的出现。先是看到乌云镶边的衣裙,姗姗移动,然后太阳突然上升了,半圆形的,我不知道它有多大。它的光辉立即四射开来,随着它的上升,它的颜色倏忽千变,朱红、橙黄、淡黄……它是如此灿烂、透明,在它的照耀下万物为之增色,大地的一切也都苏醒了,可是它自己却在统体的光亮中逐渐隐着身子,和宇宙融成一体。
7.甲、乙两文中,作者的观察点是什么?(限40字以内。)
解析:找到作者写景的立足点,也就是作者的观点。
答案:甲文作者的观察点是在静静的群峰间暗蓝色的宾馆里。乙文作者的观察点是在狮子林清凉台。
8.甲文中的“琉璃宝灯一盏”比喻什么?甲文中的“散花坞如大放焰火”中“大放焰火”又是比喻什么?(各限在10字内回答。)
解析:在文中找到比喻的本体即可。
答案:“琉璃宝灯一盏”比喻升到空中的太阳。“大放焰火”比喻霞光四射。
9.甲、乙两段文字都是写日出的美景的,但是它们的侧重点不同,请用简要的语言写出它们的不同点。(限40字以内。)
解析:甲文通过写周围景物的变化来衬托日出,乙文从太阳本身。
答案:甲文侧重写日出时间周围的景物以及光影的千变万化。乙文侧重写日出时太阳本身的形体及色彩的变化。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走向大自然
王充闾
①“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这句诗因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阐发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在海德格尔那里,“诗意”已远不只是一种艺术追求,而成为解决人生价值和意义问题的重要依据,成为生命的哲学,它的终极思考是人生的诗化,是使有限的生命寻得永恒的家园。
②悠悠万物,生息繁衍,无始无终,而每一个人只是这世界上的短暂的过客,人在大地上的居住只是匆匆过客的短暂居停,而要使这短暂的存在超越瞬间而走向永恒,走向自由,就理应把存在审美化,使之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用海德格尔的话讲就是“通过原一,大地和天空,神圣者和短暂者统一于一”。由此便产生了原根意义上的诗性。
③其实,在中国,从庄子、屈原到李白、杜甫、王维、苏轼,从诗经、乐府到唐诗、宋词,诗人们一直行进在寻求存在的诗化和诗化的存在的漫漫长路上。这些诗哲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幅幅风景画,它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情绪,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它是人“诗意地居住”的情怀,是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与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虔敬与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相比。
④我走过许多名山大川,游过不少奇观胜境,每当徜徉于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这一片敞开的大地上,前人对于自然的盛赞之情便从心中涌出。这些美的诗文往往成为我精神上的导游,引我走向那些人与自然互相交流互相融合构成的审美境地,从古老的文明中寻求必然,探索内在超越之路。这时,我也总会产生一种生命还乡的欣慰与生命谢恩的热望。我把这种感觉写下来,于是有了那些渗透生命体验和人生归宿感的写景抒情的文字。
⑤曾经游黄山,走西湖,看绍兴禹陵,追长岛诗踪……在那些留着千百年来许许多多诗心墨痕的所在,我往往是因“蜜”寻“花”,并不想按照景点导游图的指点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为“到此一游”而排队拍照,而宁愿在景深人静处长久伫立,脚踏在实实在在的自在的敞开的大地上,一任尘封在记忆中的此一景的诗文涌动起来,与那些曾经在这里驻足的诗人对话,心中流淌着时间的溪流,在冥蒙无际的空间的一个点上,感受着一束束性灵之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山水间,大自然与那一个个易感的心灵共同构成了洞穿历史长河的审美生命、艺术生命,“天地精神”与现实人生结合,超越与“此在”沟通。大自然,成为人们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艺术之泉。
⑥我也曾经来到许多前人未曾涉足的山水之中。在那些未经开发的、原始粗犷的自然景观中,蕴藏着一种野性的力量,一种蓬蓬勃勃的生机,并且总是在熏染着、启迪着、暗示着人们,给人以旺盛的、健朗的生命活力,给人以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给人以冬春相继的乐观信念。千里翰海、万顷荒原、巍巍高山、莽莽苍穹,这样一些在时间上悠远,在空间上浩大的景物,往往成为可以与之直接对话的生命之灵。
⑦“保护、保存”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是我们“诗意地居住”的前提,是我们以性灵之光驱逐黑暗,让大地不再被遮蔽的路径。然而,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却往往忽视和忘却了大地的恩泽,野蛮的践踏它,当大自然失去了青春、活力和平衡时,它会痛苦而愤怒地对人类实行报复,这种报复又立即会使人类陷入尴尬的困境。我曾经对践踏和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表示愤怒,为那些戕害大地也贬低自己的人感到沉重,有时,我甚至想,假如工业文明的物欲满足是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那么,宁愿让自然美景再沉睡百年,直到人类的“居住”真正成为“诗意的居住”。
⑧无论如何,山水万物与我们同在。诗人何为?诗人使人达到诗意的存在。似乎读懂了庄子,也读懂了海德格尔。又似乎与荷尔德林长谈,吟着他的诗,“我们每人走向和到达/我们所能到达的地方”。
10.在第③段中,“存在的诗化”和“诗化的存在”的含意各是什么?(4分)
答案:存在的诗化:人类生存的审美化,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诗的存在:在艺术创造中关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1.在第⑤段谈到,作者往往是因“蜜”而寻“花”,联系上下文,谈谈“花”“蜜”各指什么?(5分)
解析:联系第④段和第⑥段,“蜜”与“花”就是“艺术、自然与人生”。
答案:“蜜”:古老文明中那些体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艺术创作。“花”:大自然与心灵共同构成的审美生命、艺术生命。
12.作者在第⑤⑥段中是从哪些角度来表达文章主旨的?根据文章的主旨,假如作者“在新疆,行进在茫茫瀚海之中”,你认为作者会想到什么?(5分)
解析:“茫茫翰海”与人和自然的关系。
答案:第⑤段从历史人文的角度表达出自然的审美意义和价值。第⑥段从时空的角度揭示出自然是生命之灵。个体有涯的生命,融入无涯的天地之中,走向大自然。
13.下列对这篇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从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角度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原根意义上的诗性”是指人类应超越瞬间,走向自由,实现“诗意的居住”。
B.自古以来,中国历代文人都在追求着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在他们所留下的“一幅幅风景画”中就体现出审美观照的自然和自然的审美观照。
C.作者认为通过人与自然的互相交流互相融合,可以使个体具有强大的生命体验和生命归宿感,自然可以成为与之对话的生命之灵。
D.作者认为对自然的践踏、破坏的行为,其实质是对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反动。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真正实现“诗意的居住”。
E.“我们每人走向和到达/我们所能到达的地方”在文中的意思是指个体价值的实现应该与人类的生存意义结合在一起,“走向大自然”,回归到永恒的精神家园。
答案:AC
三、语言运用(12分)
14.调整下面七句话的语序,使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分)
①它是生命的源泉、阳光
②失去了希望,生命就会枯萎
③黄金象征着财富
④人一切都可以没有
⑤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
⑥惟独不能失去希望
⑦但却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答案:③⑦⑤①④⑥②
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旨。(不超过20字。)(4分)
梦想与理想是全然不同的两种境界。
梦想再美,仅仅从属于个人,它是满足自我的一己追求,精致细小地囿于狭窄的内心天地里。理想却是一种责任,一种事业,一种以献身精神为动力的人类的共同追求。尽管在理想的追求中也要遭到困扰和阻挠,我却喜欢它壮阔的气势,集体的荣誉感,强有力的有血有肉的硬碰硬的奋争。无论它成功或失败,都富有同样的人生价值。成年人未必没有梦想,但只有把梦想转化为理想,才能获得人生意义上的升华。
答案:将梦想转化为理想,人生才有意义。
16.按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5分)
(1)根据语意仿写。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近。
我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安详,安详就像夕阳下散步的老人,任云卷云舒;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字数相近,格式相同,内容合理。
答案:略
(2)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
上联:学问藏今古
下联:___________
解析:注意字数相同,格式正确,内容切合“图书馆”。
答案:略
四、作文(4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小女孩趴在自己卧室的窗台上,她看见邻居正在埋葬一条小狗。这条小狗很可爱。看到小狗那么可怜,小女孩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她的祖父见状,便把她带到另一个房间,打开另一扇窗。从这个窗口望去,那是一个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玫瑰园。小女孩的愁云为之一扫而空,心情顿时开朗起来。老人托了托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这个世界。
请以“开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试题所引用的材料,在作文中可以用也可以不用。③立意自定。④文体自选。⑤题目自拟。⑥不少于800字。⑦不得抄袭。
本试卷由21世纪教育网http://www.21cnjy.com/供稿,下载更多教学资源,请登录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