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第一章知识点(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第一章知识点(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10-24 15: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章 科学入门
第一节 科学并不神秘
1、 在学习科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准备随时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
2、 只要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如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沸腾后顶起壶盖而改进了蒸汽机。
第二节 观察和实验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将鸡蛋放入清水中会下沉,向清水中加入食盐后,鸡蛋将上浮,最后漂浮在水面上。在溶解食盐时,要用到玻璃棒搅拌,搅拌的目的是:加快溶解速度。
第3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注意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等。国际单位是米。
3、单位换算:1千米== 1000米
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4、感受长度的大小:感受1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5、特殊长度单位:纳米、光年。
6、一些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如测纸张的厚度,金属丝的直径,一段路程的测量等。
二、体积的测量
1、 体积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3
(1)固体体积:米3、分米3、厘米3 等 m3 ---------- dm3 ----------- cm3
(2)液体体积:升、毫升。 1升 = 1000毫升 1米3 = 1000升 1毫升 = 1厘米3
2、体积的测量:
(1)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采用排水法。如测小石块的体积。
所用器材:小石块、量筒、细线等。
步 骤:
〈1〉 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读出读数V1
〈2〉 用细线系住小石块,轻轻放入量筒中,读出读数V2。
〈3〉 计算:小石块的体积 V2—V1
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用刻度尺量,然后用公式法计算。
(2)液体体积的测量:测量工具—— 量筒或量杯(注意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量筒的使用方法:
(1)选择量程适当的量筒。
(2)测量前,量筒必须平放在桌面上。
(3)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俯视,会使读数偏大;仰视时,会使读数偏小。
(4)量筒越细,刻度间隔大,读数才准确。
3、感受体积的大小:1米3、1升的大小。
第四节 温度的测量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测量工具:温度计。它的原理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3、常用单位:摄氏度,用“0C”表示,即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0C,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0C,把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4、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测量目的,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观察它的最小刻度值。
(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3)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
(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零上温度如250C,读做二十五摄氏度。零下温度如—80C,读做零下八摄氏度。
(5)温度计内径越细,刻度间隔越大,读数越准确。
5、体温计: (1)测量范围35——420C,最小刻度值0.10C;
(2)内径较细,读数准确;中间有一狭窄的弯管,水银柱不甩下不来,故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3)由于有一狭窄的弯管,遇高温能上升,但遇低温却下不来。
第五节 质量的测量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地点,物休的质量都不会改变。
3、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单位还有:克、毫克、吨。
1千克 == 1000克,1克 == 1000毫克 ,1吨= 1000千克。
3、 实验室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是:天平。
4、 天平的使用方法:
(1)观察最大量程和游码最小刻度值;
(2)称量前调节横梁平衡:将游码调到横梁标尺最左边的零刻度,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正中间。
(3)称量时:将称量物放左盘,砝码放右盘,通过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至再次平衡时读数。
5、感受质量的大小:一个鸡蛋约50克,一个中学生的体重约50千克。
第六节 时间的测量
1、 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日晷(利用影子的变化)。
2、 现代计时工具:钟表、停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还有更精确的原子钟。
3、 时间的单位:主单位为秒,还有时、分、年、月、日等。
1小时=60分 1分=60秒 1小时=3600秒
4、脉搏、心脏每跳动一次大约1秒,100米世界记录大约是10秒。
第七节 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2、对比实验:必须运用控制变量法。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若干因素完全相同,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即控制变量,只允许有一个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