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归园田居YW·八年级语文下册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背诵诗歌。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学习目标一、先秦诗歌
1.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屈原《离骚》。
二、秦汉诗歌
乐府、汉乐府诗。新课导入诗歌发展简史三、魏晋南北朝诗歌
1.建安体、永嘉体、永明体等;
2.陶渊明田园诗。
四、唐代诗歌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盛唐“边塞诗派”“田园诗派”、李杜等;
3.中唐与晚唐白居易、小李杜等。五、宋代诗词
1.北宋著名词作家苏轼、王安石、柳永等;
2.南宋著名词作家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等;
3.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苏东坡等。
六、元曲、杂剧
1.元散曲大家马致远;
2.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七、明清诗歌
纳兰性德、袁枚、高启、顾炎武等。走近作者【陶渊明】(352或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写作背景 陶渊明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这首诗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归园田居》共写了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杂草。这里指庐山。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草木丛生。(露水)打湿。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愿,这里指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愿。译文: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是本诗的第一层,交代了劳动的地点,以及劳动的收获。“草盛豆苗稀”表明作者不善于种田。细读感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前一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
后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
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以为苦,反而享受这劳作的乐趣。“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与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志向。点明主旨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课堂小结1.背诵课文并用行楷默写。
2.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展现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的。随堂练习拓展延伸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课件14张PPT。望洞庭湖赠张丞相YW·八年级语文下册1.了解作家作品,熟读成诵。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内涵。
3.感悟作者情怀,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习目标【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作】《孟浩然集》。走近作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诗。写作背景干谒诗 干谒——“求拜”,干谒诗是求人之诗。古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荐举自己或重用自己。反映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相关介绍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水映天空,与天混同,形容湖水与天空浑然一体。整体感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但无人引荐。眼睁睁地看着别的钓鱼的人,自己心里也想得到鱼,却又苦于没有渔具,空存想望。这里比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写景抒情细读感悟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平”——写出了水的充盈和湖面之阔。
“涵”“混”——呈现了洞庭湖的无边无际,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
“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
不仅表现了洞庭湖的壮阔与活力,也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营造了雄伟壮阔的意境。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类比,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借双关(“济”,渡水,又有救助、拯救的含义。)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在太平盛世出仕,为民谋利,深感惭愧。 诗人巧妙运用了《淮南子·说林训》“临渊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借观洞庭湖而脱意的干谒诗。诗中描写洞庭湖的浩荡气势,寄托着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表现出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课堂小结随堂练习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积累孟浩然的作品。课件17张PPT。渔 家 傲YW·八年级语文下册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
3.体会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李清照】(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代表作】《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词》。走近作者 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
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
问我归何处。银河流转(天快亮了)。船,这里喻指星星。天帝住的地方。情意恳切的样子。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
山去。回答和下文的“日暮”是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徒然意思是自己正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意思是希望借助风力到理想的地方。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内容?用一个字概括。梦细读感悟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三个动词,来写海天动宕的境界,写出了动感与气势。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现实中置人民于水火、畏敌如虎狼、只顾自己一路奔逃的高宗皇帝。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的天帝。鲜明的比照 《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倾诉的是空有才华却遭逢时事不幸的苦闷。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这句的意思是说人世间不自由,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妇女,纵使学诗有惊人之句,也依然是“路长日暮”。感叹自己虽然学习写诗,却不能有所成就。 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课堂小结1.背诵这首词。
2.课外阅读积累李清照的作品。随堂练习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课件18张PPT。终南别业YW·八年级语文下册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王维的文学常识。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感悟诗意,品味其艺术魅力。
3.欣赏诗歌描绘的优美的自然景色,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王维】(701一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走近作者【代表作】《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写作背景终南别业终南:即终南山,王维早年虔诚修习禅宗北禅宗,中年后受南宗禅的影响,过着焚香打坐的禅修生活。别业:即别墅。终南别业就是辋川别业,王维的庄园。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年这里指佛理。晚近,后来。终南山脚下。美好的事情。只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遇到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倦俗世而信奉佛教,晚年隐居在终南山边。指出“晚家南山陲”的原因是“中岁颇好道”,引出下文。细读感悟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满山的美景只有一人欣赏,连这山也难免会感到寂寞吧,更何况独行山中的人呢。 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尾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偶然间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自由交谈说笑毫无拘束,忘了回去的时间。 不止遇见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这首诗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课堂小结 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 表达了作者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自然闲静的心境,陶醉于大自然的情趣,潜心修道的禅趣。1.背诵课文。
2.古人用“诗中有画”来评价王维的诗,试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联所状写的画面。随堂练习课件15张PPT。长 相 思YW·八年级语文下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纳兰性德】(1655—1685年),纳兰氏,原名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走近作者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这首《长相思》是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到东北祭祖时路上写的。当时皇帝出行还要野营,仍保持满族传统。一个身居京城贵族之家的青年对这种天寒地冻风雪交加的野营生活,既不习惯,又觉新鲜,词中写出了他的真切感受,并表达了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写作背景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整体感知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山海关的别称。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那边。这里指山海关外。形容营地帐幕极多。 译文:一段山路,一段水路,我朝着山海关那边前行,夜深了,成千上万的帐幕里还亮着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喧扰,吵闹。译文:一阵风,一阵雪,风声吵得我思乡的心都做不成梦,故园可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作者先叠用“一程”来写出路途的遥远,再交代行旅的去向;“身向榆关”也暗示了作者心系故乡;“千帐灯”所照应的是那万颗不眠的思乡之心。细读感悟 本阙描写了千里之行中所见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满腹乡思,一腔愁绪。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作者再叠用“一更”来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聒碎乡心”呼应“千帐灯”并交代深夜不寐的原因;最后一句话直接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本阙突出了“风”和“雪”的景象,由此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凄凉。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如何理解词人幽苦的“乡心”?上阙“夜深千帐灯”虽写驻营夜宿,灯火通明,但却是难眠、心烦意乱的写照。
下阙“故园无此声”则又因难入乡梦转而抱怨阵阵刺耳的风雪声。
看似无理,实则反映出幽苦的心境。 这首词描写了戍边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非常怀念故园的温暖祥和的情景。课堂小结1.背诵这首词。
2.课外阅读积累名家作品。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