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上第一章 探索物质的变化(教案)(浙江省宁波市)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九年级上第一章 探索物质的变化(教案)(浙江省宁波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10-28 23:3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节 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不同
     2、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变化
重点难点: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药品器材: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
教学过程:

引入: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举例说明。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结合课本第2页图说明它们分别属于何种变化?
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一、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来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举例:硝酸铅和碘化钾反应、绿叶的变化、钢铁的熔化、铁丝的形变、水的电解等。
演示实验:硫酸铜晶体的变化
1、 观察形状、颜色
1、 晶体的溶解
1、 和氢氧化钠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1、 晶体受热分解(写出化学方程式)
1、 硫酸铜粉末逐滴加水(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实验中,哪些实验有颜色变化?有沉淀产生?有状态的改变?
并总结出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蓝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小结: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的方法是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法。
二、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演示实验: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
     ――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2、演示实验:白色硫酸铜粉末加水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检验水的存在
课堂练习:课本第5页练习1-3题
作业:作业本
 第2节 探索酸的性质(3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酸的涵义和酸的电离产物
     2、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方法
     3、了解盐酸和硫酸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它们的用途
     4、能够通过实验来探索酸的性质
重点难点:酸的性质
药品器材:浓硫酸、浓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生锈的铁钉、鸡蛋壳、氧化铜、氯化钡、硝酸银、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出示一个青桔子,让学生说出看到它的即时感受――酸
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酸的?
那么酸是怎样的一类物质呢?
一、什么是酸
学生:书写盐酸、硫酸和硝酸三大强酸的电离方程式,并思考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之处
强调:酸的涵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
电离通式:酸=H++酸根阴离子
思考:NaHSO4=Na++H++SO42- NaHSO4是不是一种酸?
二、酸碱指示剂
强调:在实验室我们用什么方法能简单而快速地知道哪一种溶液是酸性的呢?
――使用酸碱指示剂
看课本第7页,了解常用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演示:分别用pH试纸和紫色石蕊试液测试水、酸果汁、白醋、盐酸。将显示的颜色填入课本第8页的表中。
结论:pH试纸能显示酸性的强弱,而指示剂则只能指示剂溶液是否显酸性
三、酸有哪些性质
演示:用紫色石蕊试液指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反应
结论:酸可以和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碱→盐+水
思考:胃酸过多的病人常服用一种叫“胃舒平”的药片来治疗,药片的主要成份是氢氧化铝,为什么能用它来治疗胃酸过多呢?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演示:1、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盐酸,微微加热,观察现象?
     ――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成蓝色
   2、向盛有一枚生锈的铁钉的试管中加入盐酸,振荡,过会儿观察现象?
     ――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学生: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结论:酸可以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思考:上述演示2中,除了铁锈消失外,还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铁钉表面产生气泡
   那么产生的气体是否是盐酸和金属铁反应生成的?(探究实验)
学生:针对该问题建立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最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结论:酸可以和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酸+金属→盐+氢气
演示:1、把鸡蛋壳投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内,观察现象?
――蛋壳表面产生气泡,燃着的木条伸入后会熄灭
2、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产生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要求写出以上两个反应方程式
结论:酸可以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酸+盐→新酸+新盐
* CO32-的检验:加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小结: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练习:课后练习第1题
                第2课时
演示:稀硫酸酸性的实验  分别与锌、氧化铁、氧化铜、氢氧化铜、氯化钡溶液反应
学生:观察现象,并结合盐酸的化学性质,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老师:对照课本第12页的图,向学生介绍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酸的个性
过渡:盐酸和稀硫酸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大的共性,是因为它们都能电离出氢离子,但不同的酸由于酸根离子不同,也显示出各自的个性。
㈠盐酸的个性
演示:打开浓盐酸的瓶盖,观察瓶口发生的现象,并用手扇动,闻一下气味
  ――瓶口出现白雾,为盐酸小液滴;并有刺激性气味
结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演示:往稀盐酸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并滴加稀硝酸,观察
结论: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HCl+AgNO3=AgCl↓+HNO3
 *Cl-的检验:用硝酸银和稀硝酸进行检验,能产生白色沉淀
㈡硫酸的个性
演示:稀释浓硫酸的实验,感受烧杯的外壁,并注意观察实验操作细节
结论: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溶解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 
演示: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涂在火柴杆和滤纸上,过会儿观察变化
  ――火柴杆和滤纸上涂有硫酸部分都变成了黑色
结论: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脱水性,能使木村、纸张脱水碳化
介绍:浓硫酸还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可以用来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总结:酸的个性
作业:①课后练习  ②作业本
               
第3课时
一、自制指示剂
实验原理: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实验用品:试管、量筒、玻璃棒、研钵、胶头滴管、点滴板、漏斗、纱布。
花瓣(如牵牛花)、植物叶子(如紫甘蓝)、萝卜(如胡萝卜、北京心里美萝卜)、
酒精溶液(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稀盐酸、稀NaOH溶液。
实验步骤:
1、取一些花瓣、植物叶子、萝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后,各加入5mL酒精溶液,搅拌。再分别用4层纱布过滤,所得滤液分别是花瓣色素、植物叶子色素和萝卜色素等的酒精溶液,将它们分装在3支试管中。
2、在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滴入一些稀盐酸、稀NaOH溶液、蒸馏水,然后各滴入3滴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观察现象。
3、用植物叶子色素的酒精溶液、萝卜色素的酒精溶液等代替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
讨论与交流:让学生用自制的指示剂演示实验。
二、作业讲评,知识点复习、巩固
 第3节 探索碱的性质(2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碱的主要性质,举例说明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2、继续练习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溶液)性质试验的操作。
     3、了解强碱使用的注意事项
     4、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重点难点:碱的性质、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药品器材:稀硫酸、熟石灰、氢氧化钠、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白醋、碳酸钠溶液、氯化铁、氢氧化铜、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在上一节中介绍了一些生活中酸性的食物,其实很多食物成碱性的。
常见食物的酸性:
    蛋黄,乳酪,白糖做的西点,火腿,面包,小麦,奶油,油炸豆腐
常见食物的碱性:
     萝卜,苹果,洋葱,萝卜干,大豆,香蕉,草莓,蛋白,菠菜,海带;
  食用碱性食品时会感到涩味,洗澡时不小心有肥皂泡溅到嘴里也有这种感觉,此外碱还    
有哪些性质呢?
一、碱有哪些性质
演示: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与碱的作用
试 液 酚酞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 pH试纸
氢氧化钠溶液
澄清石灰水
  
结论:碱性物质能使酸碱指示剂呈一定的颜色:使紫色石蕊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碱的涵义: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结合多种可溶性碱的电离产物
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与酸反应
1、 在反应中使用酸碱指示剂
1、 反应所得溶液进行蒸发,观察蒸发皿中留有的固体
结论:碱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中和反应:碱+酸――盐+水
   实质: H++OH-=H2O
应用:改良酸性土壤、中和胃酸过多等
思考:用什么办法能够知道 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过程中,酸和碱没有剩余,恰好完全反应?
   ――使用指示剂
演示: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来完成)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结论:碱可以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介绍: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提问:二氧化硫排入大气有何危害?)
   SO2+2NaOH=Na2SO3+H2O
介绍: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能用玻璃塞?而是用橡皮塞或木塞。
   SiO2+2NaOH=Na2SiO3+H2O
介绍: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钠溶液不能敞口放置,为什么?
   CO2+2NaOH=Na2CO3+H2O
演示: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注入2-3毫升氯化铜溶液和氯化铁溶液,观察有何变化?
   CuCl2+2NaOH=2NaCl+Cu(OH)2↓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FeCl3+3 NaOH=3NaCl+Fe(OH)3↓  ――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
结论:碱可以和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总结:氢氧化钠的几条化学性质
作业:作业本-1
                 第2课时
归纳:碱具有的共性
1、 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1、 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1、 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1、 能和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注意:⑴只有可溶性碱才能满足以上四条性质,难溶性碱只能满足第2条
    ⑵第4条参加反应的盐只能是可溶性盐
练习:以Ba(OH)2为例,分别写出它与CO2、HCl、H2SO4和CuCl2、FeCl3的反应
二、碱的个性
1、氢氧化钠
 俗名:烧碱、火碱和苛性钠
演示:在表面皿上放一块氢氧化钠固体,观察。几分钟后再观察其表面,有何现象?
――表面变潮湿
演示:氢氧化钠的溶解实验
――溶解时会放热
*潮解:物质暴露在空气中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
演示:把一小撮兔毛放入盛有烧碱溶液的试管中,加热煮沸后观察现象
――兔毛溶解
2、氢氧化钙
 俗名:熟石灰、消石灰
演示: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入盐酸和稀硫酸溶液,观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变化?)
――应用酸碱指示剂可以观察到变化
演示:在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有何变化?
――产生白色沉淀或红褐色沉淀
思考:有人用石灰乳刷墙,并在室内烧一个炭盆,开始墙面变得潮湿,过几天墙壁就变得又硬又白了。在这个过程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课后练习:第21页,练习与活动
 第4节 几种重要的盐(3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
     2、学习物质鉴定和检验的方法
     3、从元素分析角度了解某些无机盐(化肥)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某些重要的盐的性质以及常见的盐的溶解性
药品器材:酚酞试液、碳酸钠溶液、铁架台、滴管、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什么?――――氯化钠和水  
通过蒸发结晶出晶体,也就是食盐晶体。
一、什么是盐
出示图片,几种常见的晶体(注意:有的晶体不是盐,有的晶体是盐),
并强调盐并不仅仅是食盐。
  
           绿柱石  橄榄石   锆石  
二、几种盐的性质
1、碳酸钠 Na2CO3
 △俗名:纯碱或苏打
 △晶体暴露在空气中易风化,而失去结晶水
 △演示:往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剂,发现什么现象?
 △碳酸盐的检验:加盐酸后能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练习:写出碳酸钾、碳酸钡、碳酸铜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介绍侯氏制碱法
2、碳酸钙 CaCO3
 △几种常见的形式
  汉白玉  大理石  石灰石  蛋 壳 贝 壳
 △性质
  写出二氧化碳、碳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方程式,并寻找两者相同之处。
3、食盐 NaCl
 △食盐的来源:井水制盐、海水晒盐
 △用途:制生理盐水(0.9%) 杀菌 化工上制氢氧化钠、氯气、盐酸等
 △性质  ――演示: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并写出有关反应的方程式
作业:作业本(一)
第2课时
三、盐的制取
演示:在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氯化钙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
   ――产生白色沉淀
讨论:结合上述的实验,以及酸和碱的通性,能否推断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⑴酸+盐→新盐+新盐
  ⑵碱+盐→新碱+新盐
  ⑶盐+盐→新盐+新盐
练习:根据上述三个反应规律,请同学们分别写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以这三个化学方程式为例,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复分解反应――由于化合物互相交换成份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强调:不是任何的化合物混合在一起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除了要遵循上述的反应规律外,
还需要考虑产物的特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产物须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强调:对于气体或水能否生成可按反应规律来判断,产物是否为沉淀则须根据溶解性表来判
断了。
溶解性口诀介绍:钾钠钡铵四碱溶
        钾钠铵硝盐全溶
        盐酸盐,除银盐
        硫酸盐,除钡盐
        碳酸盐,唯有钾钠铵可溶。
练习:给出几种物质,判断它们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思考:根据酸的共性和碱的共性,以及盐的有关性质,小结能够获得盐的途径有多少?
   比一比,谁想的多!
四、盐与化肥(chemical fertilizer)
介绍:什么是化肥?以及化肥有哪些类型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
读图:课本第27页图1-30,连线题
1、氮肥(铵盐为主,还包括硝酸盐和尿素)
 作用:能促使农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含有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
 制取:酸与氨气反应制得
    举例说明 氨与硫酸 氨与碳酸等
 铵盐的性质:
  演示:铵盐与碱溶液反应
  结论:铵盐与碱(强碱),都有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氨气放出,此法用于铵盐的检验。
 思考练习:课本28页
2、磷肥
 作用:促进农作物要系发达,增强吸收养份和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穗数增多,籽粒饱
满等。
 代表物:过磷酸钙(混合物)
3、钾肥
作用:促进农作物生长旺盛,茎杆粗壮,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促进糖和淀粉的生成。
代表物:硫酸钾、氯化钾、草木灰(成份K2CO3)
使用注意:长期使用会造成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所以需要施一些农家肥料(有机肥)
小  结:盐与铵盐
课堂练习:课本第29页练习1-3题
作  业:作业本
                 第3课时
学生实验:碱和盐的性质
教学目标:1、把已学的碱的一些共性知识,指导对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探究
     2、通过实验认识常见的盐的一些性质
     3、学习含SO42-或含Cl-化合物的检验方法
     4、巩固试管和滴管的操作方法
一、根据已学的碱的一些共性知识,设计对氢氧化钙化学性质探究的实验方案,并进行操作,填写相应的实验报告。
注意:实验报告需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操作、现象和结论)
二、认识盐的一些性质
1、取3支试管,分别倒入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在这3支试管中分别滴加少量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______。再往这3支试管里滴入几滴稀硝酸,振荡后观察现象__________。
2、取3支试管,分别倒入稀盐酸、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在这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稀硝酸,振荡观察其现象_________。
三、讨论
1、检验一种溶液是否呈碱性,可以用哪些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
2、我们知道可以用氯化钡溶液检验稀硫酸,可用硝酸银溶液检验稀盐酸,为什么在本实验中,还可用这两种溶液分别检验含SO42-或含Cl-化合物?
第4节:作业讲评(作业本、讲义)
第5节 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哪些物质是金属。
2、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
3、了解金属的用途与金属性质的关系。
4、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5、了解置换反应的特点。
6、通过典型金属和酸以及某些盐的反应,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7、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重点:了解置换反应,了解常见的金属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置换反应的特点,探究和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药品器材:
教学过程:
哪些物质是金属
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除汞外,元素的中文名称都带有金字旁。请举出几种常见金属的实例。――金、银、铜、铁等。
思考:你知道金属汞的中文名称上为什么没有金字旁,而却是个水字底?
读图。
在课本P31部分金属图中,你知道其名称的有哪些,你曾用过金属制品的金属有哪些?
金属的用途很广,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房屋建筑、交通工具、以及医疗设备都离不开金属。
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金属?讨论后交流。
探究金属的用途与金属性质的关系
1、金属的用途非常广泛,不同的金属有不同的用途。而金属的用途是
由金属的性质决定的。为了研究金属的性质,推测某些金属的用途,或根据应用的需要去寻找具有某种特性的金属,我们能否初步建立常见金属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2、根据常见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我们可以推测:
有金属光泽―――可以做装饰品
比较硬―――可以做钻头、机器等。
有延展性―――拉铁丝、打锄头、做铝箔等
有导电性―――铝丝、铜丝等做导线。
导热性―――铁锅、铝茶壶等
铁磁性―――永久磁铁等。
小结: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一般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具有一定的熔点和沸点等特点。
3、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方案或调查来分析金属的物理性质,证实它们有哪些用途。
分析常见的金属有哪些物理性质。―――例如:纯铁是一种具有
银白色的金属光泽的固体,密度为7.9χ103千克/米3,熔点为1535℃。有良好的延展性,有导电性、导热性、铁磁性。纯铁较软,含有杂质时较硬。
分析常见的金属有哪些用途。―――铜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常用作导线、电缆;铜由于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作一些导热器皿,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拉成铜丝等,
分析常见金属的用途与它们具有的物理性质间的关系。
4、通过实验,我们收集的事实证据有:
金属名称 主要物理性质 用途
铜 易导电 做电线
铁 硬度好 做机械
铝 韧性好、导热性好 做铝锅
5、把你的探究结果与同学交流,看谁获得了更丰富的证据和更准确的结论。
师讲述:有些金属的用途不是直接由某一性质决定的,如合金的性质。(如保险丝的材料需要熔点低、电阻率大的特点。所以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做成的,铅、锑两种金属熔点都低,纯金属的电阻率低,而铅、锑合金却提高了电阻率,符合了保险丝的要求。
小结:
第2课时:
金属的化学性质
思考:我们已学过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铁会生锈、锌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这些都是金属所具有的化学性质。
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
实验1、
将一根镁带、一根铜丝同时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观察到______________。(银白色镁带很快燃烧起来,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红色铜丝不会燃烧,但表面变成黑色)
将不燃烧的铜丝插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溶液变成篮绿色)。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Mg+O2 2MgO 2Cu+ O2 2 CuO
CuO +2HCl == CuCl2 + H2O
结论:有些金属能在空气中燃烧,如镁;有些金属能在纯氧中燃烧,如铁;有些虽不能燃烧,但也会反应,生成氧化物,如铜、铁、铝等分别能生成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铝是一层致密的保护膜。
②金属跟酸的反应
实验2、将铝片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现象:____________。
(铝片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
思考1:铝制容器在实用时应注意些什么?―――铝制容器在使用时应注意,不可盛酸性或碱性物质,否则容器会被腐蚀。
思考2、是否所有的金属都能被酸腐蚀?
实验3、
1、取少量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3支试管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镁条、锌粒表面有气泡产生,而铜片却没气泡产生)。2、产生气体的试管口点燃,会发生爆鸣声,说明产生的是氢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g+ 2HCl==MgCl2+H2↑ Zn+ 2HCl==ZnCl2+ H2↑
少量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硫酸的3支试管中,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镁条、锌粒表面产生气泡。铜片没有气体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g+ H2SO4==MgSO4+H2↑ Zn+ 2H2SO4==ZnSO4+ H2↑
结论:铝、镁、铁、锌等金属能跟稀硫酸、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铜等却不能跟稀硫酸、稀盐酸反应。
③金属跟某些盐溶液的反应
实验4、
在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浸入一段洁净的铁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丝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生成)。
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Cu
在盛有硫酸亚铁溶液的试管中,进入一段洁净的铜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到______________(铜丝表面没变化)。说明铜与硫酸亚铁溶液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在盛有硝酸银溶液和硫酸锌的试管中,分别浸入一段洁净的铜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浸入硝酸银溶液中的铜丝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物质生成,而浸入硫酸锌溶液中的铜丝却没有发生变化)。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AgNO3==Cu(NO3)2+2Ag
思考:上述反应与前面学过的化合、分解、复分解反应有什么不同?
④置换反应
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通式:A+BC=AC+B 或 A+BC=BA+C
金属跟酸、金属跟盐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思考:化学方程式:CO+CuO Cu+CO2 ,这是不是置换反应?为什么?
思考:根据以上实验事实,比较铜、银、锌的活动性大小的顺序为_________。
小结:
第3课时
一、金属活动性顺序:
1、知识回顾: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②金属跟酸的反应;③金属跟某些盐溶液的反应。从上述反应中知道,不同的金属它们的活动性________(不一样)。
2、实验讨论:设计实验比较镁、锌、铜的活动性,并从大到小列出镁、锌、铜的活动性顺序。如果把氢也列入其中,应如何排列?
试剂的选择:镁、锌、铜三种金属和稀盐酸。
实验:将镁、锌、铜三种金属分别放到盛有稀盐酸的试管。可
观察到:____________(铜表面无气泡产生,镁和锌表面产生气泡,但镁产生的气泡的速度比锌要快)。
(3)结论:镁、锌、铜(氢)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
经过许多实验,人们总结出一些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规律:
金属跟酸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把酸中的氢置换出来。
金属跟盐溶液的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一种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把另一种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讨论: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有什么意义?―――见P36图1-38用铜、银、金等不活泼金属制造的钱币。
思考:1、能否用锡壶盛装酸性物质?
2、用铁制的容器配制浸种用的波尔多液(含硫酸铜)?为什么?
二、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
知识回顾:电子、原子、离子的符号及概念。
实验:把金属锌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银白色的金属锌表面镀上了一层紫红色的铜)。
思考:为什么铜离子会从溶液中析出变成金属铜,而金属锌则变成锌离子进入溶液?
师分析:在上述的化学反应中,金属锌失去电子变成锌离子进入溶液,而铜离子从金属锌表面得到了电子变成了金属铜,上述反应的过程实际上是电子转移的过程。
2e
Zn + CuSO4 == ZnSO4 + Cu
说明:金属锌失电子的能力比铜强,锌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或者说铜离子得电子得能力比锌离子强,反应就发生了。
H2 + CuO Cu + H2O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如氢气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如氧化铜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
氧化剂:失去氧的物质,如CuO。
还原剂:得到氧的物质,如H2。
结论:在反应物之间电子发生转移的反应,又称为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金属钠在氯气中点燃:
0 0 +1—1
2Na + Cl2 == 2NaCl
还原剂 氧化剂 产物
电子——化合价——过 程——物 质——产  物
失去——升 高——被氧化——还原剂——氧化产物
得到——降 低——被还原——氧化剂——还原产物
小结:
第5节 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1课时)
教学目标:1、会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
     2、知道一些简单有机物的性质
     3、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
4、知道自然界中的碳、氧、氮循环
重点难点:会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并了解对生命活动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
药品器材:酒精灯、指甲、镊子、头发
教学过程:

引入:自然界中的物质有很多种,其中绝大多数的是有机物,如甲烷就是一种有机物。那么有机物的主要成份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一、一些简单的有机物
介绍:自然界本来都是无机物,根据原始大气的模拟实验显示,这些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简单的有机物。 这就为地球上生命体的诞生提供了一种依据。
什么是有机物?――一类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了碳的氧化物、碳酸和碳酸盐外。
1、甲烷CH4
 自然界中的甲烷存在于沼气、天然气和石油气中,
 火星的大气层也发现有很多的甲烷。
演示:甲烷的可燃性
 点燃甲烷气体,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内壁蘸有澄清
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的发生?
现象――产生蓝色火焰,同时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了甲烷具有可燃性(结合甲烷的用途)
 (可要求学生根据反应的现象写出有关的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点燃之前,必须进行纯度的检验
2、丁烷C4H10
 性质――易被液化(思考:打火机中的燃料是丁烷,它是如何生产的使用的?)
     具有可燃性(试写出它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乙炔C2H2
 性质――具有可燃性,燃烧时能产生3000度以上的高温(试写出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用途――可以用于焊接和切割金属。(结合性质说明)
小结:根据三种简单有机物的性质,可以推断有机物普遍具有可燃性。
另外,许多常温下是液态的有机物也是很好的溶剂。(见课本图1-44)
介绍:生活中的小常识(妙手去污)
二、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的有机物
人体中重要有机物的介绍:
1、糖 类:人体消耗能量的主要来源,合成人体中许多重要化合物的原料。
      常见的糖类有葡萄糖(单糖)、果糖、蔗糖、麦芽糖、乳糖。
2、蛋白质: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
演示:燃烧指甲、头发和棉花纤维,观察现象的发生,有何区别?
   ――-蛋白质燃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臭味!
3、脂 肪:摄入的脂肪,一部分通过氧化转化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另一部分以贮存能量的形式存在于体内(皮下脂肪)。
意义:人摄入的有机物,经过消化、贮存、转化、消耗等过程不断地变化,实现各种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转移。――对人体的意义
   自然界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通过生物的生命活动不断地变化和相互转化。――结合上一册课本中介绍到的氮、碳、氧的循环。
课堂练习:课本43页1-3题
作业:作业本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和利用(3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
质进行分类
     3、了解金属与非金属不同的性质,了解金属的用途
重点难点:物质的分类方法
药品器材:无水硫酸铜、碳酸钠溶液、食盐、冰醋酸、试管、酒精灯、色拉油、滴管、高
     锰酸钾、烧杯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自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在第一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分类的方法
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
――按颜色分类  白色:氯化钠、氧化镁
         无色:硫酸、氧气、醋酸
         黄绿色:氯气
         紫黑色:高锰酸钾
――按状态分类  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提问: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么?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生讨论,并回答)
   ――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
讲授:物质的分类
*注:⑴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⑵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种类繁多,完全燃烧一般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炭产生。
小结: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的特性,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也可以对物质进行分门别
类。
第2课时
*探究:每只烧杯中装了什么物质?
1、提出问题:7只烧杯中分别装有蔗糖、食盐、、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高锰酸钾、碳酸钠溶液中的某一种,能否用实验方法区分所装的物质各是什么?
2、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制订表格。
未知物质的特性
1 2 3 4 5 6 7
状态
颜色
气味
溶解性
加热熔化
……
 分别如表格中的方法进行实验,然后再与这7种物质的性质一一对照,以作确定。
3、动手试一试,并将结果填于表格中。
 除了观察、水溶性之处,还可以进行如下实验:
  加热后是否熔化?加热是否变色?用显微镜观察晶体形状等方法
小结: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是什么?
  ――是否含碳元素(组成上的区别);
大多数有机物易燃,固体发热会变黑,难溶于水(实验现象中的区别)
二、常见的物质
根据本节上述内容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类(略,如上图)
三、区别金属与非金属
观察:如图2-7所示,请仔细观察和记录这些样品的外观。思考有何不同?
   并填于表格中。
小结: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比较
      金属          非金属
  金属光泽,大都银白      有多种颜色
  具有延展性          没有延展性
  可锻             不具有可锻性
  硬度通常较大         硬度不一致
是良好的导电体        一般不可以导电
是良好的导热体        导热性能差
密度高            密度低
熔点高            熔点低
提问:现有一种单质,要分辨它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应用什么方法?
――考虑采用上述金属的特征。
*金属的特性与用途:人们通常根据金属的一般属性和每种的独特性质,来选择使用金属。
课堂练习:第52页,练习1-2题
第2节 物质转化的规律(5课时)
教学目标:1、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以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2、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重点难点: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有些是不同种类的物质。那么哪些种类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的反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呢?
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演示1:硫的可燃性
   ①观察外观;②硫在空气中燃烧;③硫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比较②③产生的现象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明原因。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演示2:对比实验
   ①向蒸馏水和滴有石蕊的蒸馏水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②静置3分钟,观察有没有变化?
   ③分别加热两种液体,搅拌3分钟,观察有无变化
   *根据现象说明原因,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P→P2O5→H3PO4
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练习:分别写出铁、铜、镁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
  Fe+O2――      Cu+O2――      Mg+O2――
小结: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演示3:铁粉和硫磺的实验
用磁铁接近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观察有何现象?
将混合物在试管中进行加热,观察有何变化?
再用磁铁吸引反应所得的生成物,观察有何现象?
*学生讨论,反应前后的变化的实质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演示4: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①将生石灰投入加有水的蒸发皿中,观察有何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
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Ca→CaO→Ca(OH)2
                 第2课时
提问:在自然界里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知道是为什么吗?
   ――大部分的金属都较活泼,在空气和土壤中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
讲授:由于人类所需的金属主要是游离态的,所以需要通过冶炼,将化合物转变为单质。
   常用的金属冶炼的方法是碳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
演示1: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观察现象?试管中的变化和石灰水中的变化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CuO――
*介绍其它有关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C+CO2――   CO+CuO――
  *铁的冶炼(介绍)
   1、注意观察装置的特点,比较与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有毒)
2、实验的现象如何?
3、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观察它的状态和颜色
加热前用湿润的pH试纸贴在试管壁上,以观察它的颜色变化
粉末在加热过程中出现什么变化
   *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u2(OH)2CO3――
演示3: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制取(观察氢气的发生装置,说说它的特点)
   2、爆炸试验
――说明氢气在点燃前需要进行纯度的检验。
   3、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注意观察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H2+CuO――
小结:碳、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使某些含氧化合物失去氧,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作还原剂。
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作业:作业本第2部分
第3课时
三、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观看视频片段,思考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CO2+CaCO3+H2O――
Ca(HCO3)2――
演示:蛋壳的变化
将生鸡蛋投入稀盐酸中,观察有何现象?
2分钟后取出,洗净后蛋壳发生了什么变化?
10分钟后取出,洗净,又有什么变化?
解释原因。
根据图2-17,小结物质转化的规律。
1、两条纵线:
 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
 *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
 *碱+盐→新碱+新盐          (各举例)
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
 *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酸+盐→新酸+新盐          (各举例)
2、四条横线:
 *金属+非金属→盐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
 *碱+酸→盐+水
 *盐+盐→新盐+新盐
3、四条斜线:
 *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碱+盐→新碱+新盐
 *酸+盐→新酸+新盐
4、两条折线:
 *金属+酸→盐+氢气
 *金属+盐→金属+盐
讨论:试设计制备ZnSO4的4种方法
课堂练习:课后练习61页1-6题
作业:作业本第3部分
   第3节 常见的材料(3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学习金属材料(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合成材料,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用途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3、通过钢铁锈鉵和防锈的学习研究,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钢铁的锈鉵与防锈
药品器材:三支大试管、生石灰、蒸馏水、三枚铁钉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常见的材料可以分为三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
一、金属材料
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由何种金属材料制成的?
强调:但在通常所用的金属材料中,很多都是由合金制成的。
合金――2种或2种以上的金属熔合在一起形成的混合物。(也可以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
下面通过实验来比较合金与纯金属有何不同?
演示实验:铅、锡、铅锡合金性质比较
1 观察它们的外观;
1 导电性实验;
1 压力实验;
1 熔化试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⑴合金的性质与纯金属相比,你觉得有哪些改变?哪一类更广泛?
⑵举例合金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铁的合金――钢
 钢:质坚硬,有弹性和延展性,机械性能好,可煅轧、压延、可铸造。
 可以分为两大类:碳素钢和合金钢。
碳素钢:根据含碳量可分为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
合金钢:根据所加的合金元素分。如不锈钢(含铬、镍元素)、锰钢、硅钢、钨钢等。
 介绍钢的用途,同时也可简单介绍铁的另两种合金:生铁和熟铁。
    第2课时
引入:金属露置于空气中易生锈,每年全世界因锈锈蚀而损失的钢铁材料占年产量的1/4。
   金属为什么会生锈呢?它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
*探究实验:探索铁生锈的条件?
1、提出问题
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提供器材:带塞子的试管若干支,普通铁钉、蒸馏水、干燥剂
3、画出实验装置图
4、得出的结论
5、评价
提示: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索决定的因素有哪些。
介绍:若用一块纯铁片来进行上述实验,反而不宜发生锈蚀现象。
小结:铁生锈,实际上是铁、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金属的锈蚀既与周围环境中的水、空气有关,还与金属内部的结构有关。
讨论:既然我们已经找到生锈的原因,并且我们也知道铁锈蚀的危害,那么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生锈呢?――学生讨论,结合生活实际。
*防锈两大措施:
 1、保护膜法
   如刷油漆、涂机油、封塑料膜、电镀
 2、改变钢铁内部结构法
如制成不锈钢
*金属的回收和利用
 金属被填埋的危害:1、金属一般不会自行分解,会影响土质;
          2、有毒的金属被腐蚀后会溶于水形成金属离子,随雨水流入河中或渗入土层,而对土壤、水源造成环境的污染。
*解决金属垃圾危害的方法: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可循环再生利用。
小结:金属的锈蚀与防锈、金属垃圾的回收与利用
作业:资料收集,解决“用什么办法处理废干电池?”问题。
                第3课时
学生关于“废干电池处理”资料交流:
1、锌—锰干电池的结构和材料
结构 材料
正极 碳棒、二氧化锰、乙炔黑、石墨 氯化铵、氯化锌、氧化锌、水
隔膜 纸或淀粉糊
负极 在纯度为99%以上的电解锌中,添加微量的铅、镉、氯化汞
封口 铁或塑料、塑料沥青等
外壳 铁或塑料、纸、塑料等
2、危害:
  通过对常用干电池的结构分析,我们发现废电池中的汞和镉等重金属含量较高,汞主要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与胃酸作用,产生氯化甲基汞,经肠道几乎全部被吸收进入血液中,并容易积蓄在脑细胞中,造成人体运动失调等,并往往导致死亡或遗患终身,并能危及后代健康。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水俣病”事件。 人体主要通过消化道摄取环境中的镉。进入人体的镉,会影响肝、肾器官中酶系统的正常功能。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骨痛病”事件。
3、措施: ⑴回收电池;⑵建立废电池处理厂;⑶实现金属的循环再生。
二、无机非金属材料:
三大无机材料:水泥、陶瓷、玻璃
1、 水泥:常见的是硅酸盐水泥,是由石灰石与黏土混在一起在炉中燃烧成熟料后加石膏磨细而成。
钢筋混泥土:水泥、钢筋、沙、石、水搅拌一起形成的。具有牢固结实的特点。
2、玻璃:普通玻璃是由石英砂、苏打、石灰石经过配料、熔化、成型、退火等工序制成。
3、陶瓷:硅酸盐和其他矿物原料制成。具有耐水、耐酸碱和绝缘性等优点。
三、有机合成材料
 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1、塑料:最早的塑料叫赛璐路(乒乓球的材料)celluloid
    具有可塑性,即加热到一定温度能熔化,趁热注入模具内形成各种制品。
*讨论:如果丢弃厨房里含塑料的物品,则你家厨房里的物品还剩什么
 ――说明塑料对现在生活的重要性。
 性能:轻而结实,加工容易,性质稳定,良好绝缘,逐渐取代了其他材料。
 缺点:结构稳定,不易分解,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白色污染”。
*讨论:每天你和家人购物,共带回多少个塑料袋?你是如何处置它们的?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置才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最小?
课堂练习:课本第74页1-5题
   第4节 材料的发展(1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材料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2、了解新型材料的性能和使用
3、了解在制造材料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以及如何防治
重点难点: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常见的材料有哪几类?请各举出几种。
讲述材料的发展历程:
石器→陶器→青铜器→钢铁的使用→合成材料的使用→新型材料的使用
一、新型材料
――指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优异特性和功能并能满足技术进步所需的材料。
――包括:光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超级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
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
光电子材料:实现光子变电子、电子变光子、一种频率的光子变为另一种频率的光子,或自发辐射变为受激辐射的技术,称为光电子技术。
先进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
超级陶瓷材料:纳米陶瓷等
新型金属材料:记忆合金、铝合金、金属玻璃等
新型高分子材料:导电塑料做成的塑料电池、人工器官、可降解材料、高吸水性高分子
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指由粒径在1-100纳米之间的粒子组成的材料。将宏观物体细分成纳米粒子后,它将显著的不同。
二、材料制造与环境保护
*探究:怎样以铜为主要原料制备硫酸铜
1、设计实验方案:课本介绍了一种方案,其它方案由学生讨论拟定。
2、讨论时说出实验的原理:
 方案一: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方案二: 2Cu+O22CuO
      CuO+H2SO4CuSO4+H2O
 方案三: Cu+2AgNO3=2Ag+Cu(NO3)2
      Cu(NO3)2+2NaOH=Cu(OH)2↓+2NaNO3
      Cu(OH)2+H2SO4=CuSO4+2H2O
3、针对原料的利用率、产生的污染、制备成本等方面进行讨论
 方案一:利用率低、会产生污染
 方案二:可以利用
 方案三:成本高、步骤繁锁。
化工生产原则:除了处理“三废”,不要努力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增加产品的产量,从根本上降低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课堂练习:课本第79页1-3题
作业:作业本
备课本
单位:逍林初级中学
姓名:厉辉
任教学科:科学
任教班级:初三(10) 初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