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课件:专题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课件:专题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共5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07 18:0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9张PPT。专题复习专题八 实用类文本阅读说明文阅读(一)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
①自21世纪初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流传,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湖水上涨的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湖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 718米变成现在的4 725米,整个湖水增加近140亿立方米容量。
③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走访村民,拜访专家,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 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夏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⑨笔者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康世昌谈起过纳木错湖水蒸发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所以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减少了。
⑩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湖水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就明白纳木错的湖水水位为什么升高了。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选自2017年1月《百科知识》,有删改)1. 下列不能概括纳木错湖越变越大的具体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 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使水位上涨。
B. 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C. 冻土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D. 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湖水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B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纳木错湖越变越大,归根结底是气候变化导致的。
B. 本文是按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纳木错湖水位上涨原因的。
C. 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牧民十分愚昧。
D. 第⑥段加点词语在文中起限定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C3. 文章第②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纳木错湖水位上涨的事实。(二)自拍“神器”
①“你还拿着自拍这个……吓人哪……我这话出去了,就是你(播出去的)……”时任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看着崔永元举着的自拍杆,哈哈大笑。不止小崔,小米CEO雷军和多位记者也都在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使用了这种“神器”,自拍杆在两会上真是大放异彩。 ②“神器”自拍杆堪称自拍爱好者的福音。它的主要部件是伸缩杆、固定支架和蓝牙遥控自拍器。它曾是跳伞等极限运动发烧友的专业用品,但人们很快发现了它的其他好处——能把更多的人装进相框,这真是一大惊喜!因为“自拍”虽风靡已久,但伸长手臂自拍始终有难以突破的局限——镜头离人太近,能拍进来的人太少。而该“神器”的使用者只需将手机或者相机固定在自拍伸缩杆上,通过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
③自拍大家都会,但如何正确使用自拍杆却是一门手艺活。 ④首先要选择和自拍杆重量相匹配的搭档。自拍杆原则上能像独脚架一样,固定手机、相机和平板电脑等多种拍摄工具,但自拍杆本身重量不过一两百克,要再加上平板电脑就成了双手武器,还是斧头造型的,一点都不酷,所以手机才是它的最佳“拍”档。
⑤其次,拍照时还要注意伸缩杆的长度。自拍杆的伸缩范围一般是20到120厘米。自拍杆拿在手中,拍照时可能会因手抖而产生虚像,杆越长抖得越厉害,就像钓鱼时手一动鱼就溜了一样,所以不建议把杆调得过长。
⑥仅注意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角度。除非要拍威廉王子的发际线,否则俯视众生的上帝视角毫无意义。45度才是自拍的最佳视角,具有瘦脸、遮盖双下巴和仰望星空等多重功效。要赢就赢在起跑线上,掌握好自拍角度能省去后期修图的诸多烦扰。
⑦另外,由于自拍杆取景范围广,入镜的人还得注意着装是否无死角,在上半身西装领带、下半身大裤衩的直播间工作场景,自拍杆可能就不那么适用了。
⑧自拍杆这个新鲜的小玩意,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年轻”,实际上它已经至少存在几十年了,而且几乎每十年都有不同的自拍杆诞生。
⑨1983年,日本人上田宏申请了可扩展杆的专利,这可能是世界上首个自拍杆,可惜在商业上并未取得成功。1995年,自拍杆还曾出现在一本日本科技杂志讲述“无用日本发明”的章节里,那时数码相机还未得到广泛使用,人们想象不出咔嚓咔嚓走一堆胶片拍张大头贴有什么意义。21世纪初期,加拿大发明家Wayne Fromm发明了一个手持可伸缩自拍杆,并在2005年申请了专利,自拍杆开始在一些专业领域得到广泛使用。 ⑩如今自拍杆样式五花八门,它随时可能有新的样式出现。现在随处都可见到使用自拍“神器”的年轻人,自拍杆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几乎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表达自我的新方式。它甚至成为中老年政客亲近年轻人的上好工具。崔永元举自拍杆在“两会”自拍不就是实例吗?2014年《时代》杂志还把自拍杆评为年度25大发明之一。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自拍杆满怀好意。韩国政府目前已下令禁用未获认证的蓝牙自拍“神器”,因担心这些装置发出的电磁波对人体有害,另一理由是可能干扰其他装置的信号。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如今都禁止在公共场合使用自拍杆,为的是预防可能发生的文物破坏或者伤人事件。一些体育馆、音乐会、博物馆,乃至最新的苹果发布会都明令禁止人们使用自拍杆。
?禁止归禁止,不可否认自拍“神器”已迅速风靡全球,但引人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会如此迷恋用自拍杆在自拍时鸟瞰自己(或别人)的感觉呢?1. 下列不是本文的说明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 自拍杆的创造原理。
B. 如何正确使用自拍杆。
C. 自拍杆的发展历史及使用。
D. 各国对自拍杆禁止使用的情况。A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选文第①段用自拍杆在“两会”上大放异彩的情况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自拍杆使用范围之广,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 选文第⑤段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具体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自拍杆在使用时应注意伸缩杆的长度,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 文章第⑩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有力地说明自拍杆深受欢迎,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D. 文章最后两段指出了各国对自拍杆禁止使用的情况,使得说明更加完整准确,体现说明文的准确性。B3. 选文第⑨⑩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请简要分析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调换。第⑨段说明的是自拍杆的发展历史及使用情况;第⑩段说明的是如今自拍杆的使用情况。这两段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的,并且与第⑧段内容相照应,所以不能调换。(三)机器人做手术越来越靠谱
①最近,一位名叫比利·惠特克的英国少年接受手术,摆脱了长达7年的癫痫病痛。医生让机器人钻入他的大脑,通过电极刺激大脑皮层,找出引起癫痫发作的部分,使医生将病灶切除。这个手术被称为立体定向脑电,已经有过成功的案例。
②不仅如此,机器人还可以在其他类型的手术中大展拳脚。一台“手术医生”机器人,必须知道“要做什么”,并能规划“如何去做”。这就需要一套高效、稳定的微电子系统——包括软硬件环境、传感器和机电设备。 ③软硬件环境可以说是医疗机器人的大脑,它与家用台式电脑的工作原理类似。不过,医疗机器人往往是基于Unix或Linux等开源操作系统开发的,以保证软件的稳定性。同时,医疗机器人的中央处理器功率不会很大,否则就得配个风扇、扯个电源线在人体内横冲直撞了。这种低功耗、高稳定性的设计需求,恰巧与移动电子设备殊途同归。而移动电子设备近些年的发展,为医疗机器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④传感器通常是指一切物理、化学的感知仪器,比较常见的是压力传感器、视频采集装置、溶液成分检测单元。传感器相当于机器人的眼睛,“眼睛”收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作出决策,而决策的最终实现者——机电设备就是医疗机器人的手。它一般以高聚塑料为外壳,耐酸耐碱,不易在体内留下有毒物质,并且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操纵精度,完成精密的外科手术任务。在这套系统中,人工智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它能辅助医生完善医疗计划,遇到突发问题时还能自动采取应急措施,降低风险。 ⑤目前市面上普遍使用的医疗机器人是“达·芬奇”系统。医生只需坐在显示屏前,操纵控制杆,便能完成手术。它的最大特点是“缩放”,主刀医生可以通过调节缩放比例,改变手动操纵和实际移动的尺度比例,从而实现超精细外科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美中不足的是,一个病人需要为这种手术支付昂贵的设备费用。 ⑥医疗机器人的优势不言而喻。纵使最出色的外科医生,由于手部血管随着心跳有节律的颤动,都无法保证手术器械的完全稳定,而这一劣势被医疗机器人高精度的机电结构所补偿。医疗机器人还具有微创性,一个小的机电设备往往只需要2厘米的创口,甚至口服就可以进入人体,从而极大降低了术后感染的风险,加快了术后愈合的时间。此外,医疗机器人还可远程操作,只要连接网络,主刀医师无需与患者碰面,即可远程操纵机器人完成手术,极大地减少了医生和患者的时间成本。
⑦事实上,除了医疗机器人,越来越多神通广大的机器人不断问世,比如机器人厨师,又比如人工智能创意总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未来,机器人可能无处不在,并将为人类带来莫大的福祉。1.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医疗机器人正常运行需要一套由软硬件环境、传感器和机电设备构成的高效、稳定的微电子系统。
B. 医疗机器人的软硬件环境与家用台式电脑的工作原理类似,而其低功耗、高稳定性的系统设计需求,恰巧与移动电子设备殊途同归。
C. 在医疗机器人的微电子系统中,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生完善医疗计划,遇到突发问题时自动采取应急措施,避免风险。
D. 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广阔,除了医疗机器人,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不断问世,可能将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为人类造福。C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选文第①段用英国少年接受机器人手术摆脱癫痫病的成功案例,引出说明对象——医疗机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医疗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C. 选文第⑤段“目前市面上普遍使用的医疗机器人是‘达·芬奇’系统”一句中的加点词语“目前”在时间上起限制作用,不排除将来还会有发展变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D. 选文第⑥段的画线句子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医疗机器人的优势。D3. 阅读选文第⑥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医疗机器人的优势。(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优势:保证手术器械完全稳定;具有微创性;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加快术后愈合时间;可远程操作,减少医生和患者的时间成本。议论文阅读(一)中西方孝文化的文化差异
①众所周知,中西方孝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②长时间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子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而西方现代经济的发达水平使得它有能力建设一套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比较齐全的养老院体系,尽管许多老年人会比较孤独,晚景凄凉,但是由于文化传统习俗等束缚,他们不愿麻烦子女,无怪乎有人说西方社会是“孩子的天堂、老人的坟墓”。
③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西方孝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④首先,是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差异所致。陈独秀曾说,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中国宗法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是通过家族来实行的,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国家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族,只有齐家才能治天下;而在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这种原则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父母与子女也不例外。 ⑤其次,是老年至上与少年至上的差异所致。在代际价值观上,中国是老年至上,西方则是少年至上。相对来说,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在孝文化的熏陶下树立了应对父母尽孝的观念,这是社会化作用的结果。可以说孝道是社会化的产物,而不是个性化的产物。在传扬个性化的西方现代文明中,年轻人对传统观念的批判比接受多,对父辈一味地遵从是无法接受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尊重过去与老人经验的老年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一种重视未来与青年创造性的青年文化。 ⑥在代际关系上,中国孝道要维护家族的延续、发展与团结稳定,必然强调代际整合,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和相互负责的,以孝道为基本精神;而西方文化以人的自由平等为最高价值,必然强调代际断裂,父母尊重子女的意愿和个人隐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是培养独立性格的基础。所以,代际整合与代际断裂的差异也是导致中西孝文化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⑦总之,中西方孝文化截然不同而又各有所长,这些不同源于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的今天,中西方的孝文化正在彼此影响,互相吸收,取长补短。随着全球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这种相互影响的趋势还将继续,因此对中西方孝文化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有删改)1. 下列对上文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在孝文化的熏陶下树立了老年至上的孝的观念。
B. 西方的老年人受文化传统习俗等束缚,不愿麻烦子女,所以比较孤独,晚景凄凉。
C. 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差异,老年至上与少年至上的差异,代际整合与代际断裂的差异是导致中西孝文化差异的原因。
D. 随着全球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研究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B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头指出中西孝文化存在差异这一现象,然后逐层阐释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B. 选文第③段的设问句,既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C. 第④段引用陈独秀的话,目的是使论证更有力,增强文章说服力,使语言更具文采。
D. 文章第④—⑥段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导致中西孝文化差异的原因,这三段是并列关系,条理清晰。D3.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中西孝文化“各有所长”,请概括中国孝文化“长”的具体体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孙满堂,老有所养,能享受天伦之乐;家国同构,便于统治者通过家庭治理国家;父母与子女关系紧密联系且相互负责,便于维护家族的延续、发展与团结稳定。(意思对即可)(二)谈立志
①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奔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后来,他在中法战争中坚决抵抗法国侵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④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今人所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也,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⑤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作出了光辉榜样。他在求学时代,就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1917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900多千米,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声。同年寒假,又赴浏阳进行调查。1918年至1920年间,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他利用去北京和上海之便,相继深入河北长辛店、山东泰山和曲阜等地进行社会考察。此外,他还先后多次去萍乡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通过社会调查,他更加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⑥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然后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学者程颢和王阳明告诉我们:无论治天下还是学习都要先立志。
B. 仅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来树立志向是不宜提倡的。
C. 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民族作出重要贡献。
D. 左宗棠心忧天下,面对外国侵略,奔赴西北指挥,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C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选文第③段主要举了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的例子,并将他的前后半生的经历进行对比,可见该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B. 本文第①段,开篇摆出引用名言,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
C. 文章第②—⑤段,具体阐述了什么是立志,以及怎样立志。
D. 文章第⑥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指出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立志,并且要为之努力奋斗。B3. 选文第④段与第⑤段能不能调换,原因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调换,文章第④段主要是写毛泽东同志对“立志”的深刻见解;第⑤段则是重点论述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作出了光辉榜样”,正好分别与第⑤段开头的两句话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三)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朱永新
①阅读力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在国际上,包括中小学生的指标性评价中,阅读能力一直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可以说,阅读力与“智商”“情商”“财商”等概念一样,也是现代人特别需要提升的能力之一。从更大层次上看,阅读力不仅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社会整体的阅读水平,因而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②阅读力就是精神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很难从精神上得到更多智慧的滋养。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力,这影响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人生价值的实现。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阅读都是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③阅读力就是凝聚力。共读共写,一起交流,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这样的文化共同体,让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会成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所以,阅读力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一个阅读率低下、阅读力不足的民
族,难以在当下世界立足,也难以引领人类的明天。 ④阅读力就是竞争力。我很喜欢《朗读手册》一书里的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对于个体来说,阅读是学习的工具,而学习是成功的途径。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在知识快速累积、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下,阅读力意味着对人类智慧经验的搜集、整合和应用,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发现,国家越重视阅读教育,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整体素质就越高,国家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⑤阅读力就是幸福力。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宁静与充实。阅读需要专注,在知识的积累之外,也是一种精神的修行。通过阅读感受书香,能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 使人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拥有更充实、更丰盈的生活,从而增加幸福感。书香的涵养,也能形成一个社会的氛围、一个时代的气质,让喧嚣的沉静下来,让浮躁的厚重起来。
⑥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我坚定地相信: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1.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阅读力不仅是个人的一项重要能力,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
B. 阅读可以滋养人的智慧、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更是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
C. 一个人只有心灵得到宁静,才能专注去阅读,积累知识,满足内心的需求,从而使精神获得陶冶与升华,最终生活得到充实。
D. 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越高,国民的阅读力就越好。D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第②段所论述的分论点是阅读力就是精神力。
B. 文章论述的中心论点是:阅读,让中国更有力量!
C. 文章第②—⑤段分别提出了本文的四个分论点,它们之间是并列的关系。
D. 文章第⑥段由对阅读力的论述,得出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总结全文论述的内容。C3. 文章第④段引用《朗读手册》中的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论证,对本文的分论点进行论证,增强说服力;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强调阅读是我们学习的工具,只有阅读才能使我们成功,阅读可增强国家的竞争力。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