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11-05 22:56:00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大气层
教学目标:
1.知道没有大气,地球出现的情景;
2.了解大气的温度特点和大气的分层;
3.掌握对流层的特点和为什么会形成对流。
教学重点:对流层的特点及对流的形成
教学难点:对流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过程:
引课:展示流星雨照片,问:月球上能欣赏到这么漂亮的景色吗
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形成——视频播放
提问:地球表面为什么很少受到陨石的撞击
教师阐述: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一、大气的重要性
【补充】大气的成分: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物质组成。
讨论: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学生讲述:
学生一:地球一片寂静,没有生命。因为没有大气的保护。
学生二:植物不能生长
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
大气作用: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的温度
体会设问:有没有去过黄山等著名山脉旅行的。在爬山时,你越往高处爬,你会觉得越来越冷吗?为什么呢?
欣赏自然风光——一组图片(日本富士山、喜马拉雅山)
提问这张图片所描绘什么季节的景色?山脚和山顶为什么会出现不同景象?这说明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发生怎样的变化?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
【读图】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
特点: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思考: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说说哈勃望远镜(约600千米高空)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三、大气的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17千米)
平流层(17-50千米)
中间层(50-80千米)
暖层(80-500千米)
外层(500千米以上) 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
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
四、对流层的特点
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探究实验】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实验
1. 烧杯中加高锰酸钾或直接用对流实验装置。
2. 燃香的实验用实验室的现成器材,现象非常明显。
结论: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空气下沉。
【小结】想一想对流层的温度特点,对形成对流有利吗?――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
所以,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拓宽】冷空调应该怎样装 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室的上部?――形成对流,达到制冷效果。(共39张PPT)
流 星 雨
大气
地球
从航天飞机上拍摄的大气照片
大气的厚度
若整个苹果看成是一个地球
这层苹果皮就相当地球周围的大气
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但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
你知道大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主要
成分
次要
成分
水 汽
固体杂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大气组成
主 要 作 用




臭氧
氮气
氧气
二氧
化碳
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
如果 没有大气,
地球会……
大气很重要!
1、保护作用
 2 、成云致雨
  3、提供氧气
   4 、调节温度
总之:大气层对人类很重要,
它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
3776米高的日本富士山
8848米高的珠穆朗玛峰
二、大气的温度
-20
0
20
50
-80
0
12
55
85
高度/千米
温度/摄氏度
二、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
0~12千米, 气温逐渐降低
12~50千米, 气温逐渐升高
50~85千米,气温逐渐降低
85千米以上,气温逐渐升高。
-60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呢?
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把讨论结果填如下表。
层序 高度 温度分布特点
0
12
55
85
高度/千米
0
12
55
85
高度/千米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暖层
外层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暖层
外层
对流旺盛近地面,纬度不同厚度变;
高度增来温度减,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风云雨雪较常见
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
流星体大部分在这燃尽,是气象研究的上界
又称电离层,能反射
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电话信息和电视图象通过卫星来传送
五层楼
依据
大气的温度
大气的密度
大气的组成
名称 温度 空气对流程度
自然现象
外层(散逸层)
暖层(电离层)
中间层
(高空对流层)
平流层
对流层
大 地
↑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空气更为稀薄
空气稀薄
相当强烈
空气上热下冷,不易形成对流,空气稀薄平静,含水汽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只受到微小的地心吸力力,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
大气处于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氧原子能吸收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紫外线。
缺少氧原子,臭氧很少
最适宜飞机高空飞行。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分布于此,能大量吸收波长大于0.175微米的有害紫外线,现有臭氧空洞。
紧贴地面。风、雪、云、雨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气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为什么我们去登山时要注意保暖
生活在0-12千米的区域内,大气温度只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登山时,人登得越高,大气温度越低。
练习
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说说哈勃望远镜(约600千米高空)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在600千米高空,大气的温度很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1、对流层紧贴地面,是大气的底层。
2、对流层在五层中密度最大,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
3、它的厚度不等:低纬厚,赤道地区达17-18千米,向两极降低,中纬度地区大约12千米,两极最薄,只有8-9千米。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
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因此它跟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内容之一。
对流层
对流是如何形成的?
受热处液体上升,两侧温度较底处的液体下沉,即热水上升,冷水下降,形成水的对流。
水的对流
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较底处的空气下沉,即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空气的对流。
空气的对流
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会流动吗?
空气受热时,是否也会和烧杯中的水一样流动起来?
2、点燃一段线香,横插在橡皮泥上,把一只大号烧杯倒扣在桌面上,线香置于中间,线香的烟


中间上升,沿四周下沉,形成对流。
请在下图中用箭头表示出空气
对流运动的规律
①.全球的对流层的高度是不一样的,与近地面温度有密切关系,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度(8~9km)
②一地的对流层厚度冬夏季节也不同。
①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够吸收紫外线,是地球的“保护伞”。
②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飞行。
平流层:
思考:
1.冰箱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
要安装在冷藏室的上部
形成对流,达到制冷效果。
1、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 仍然存在
A.狂风暴雨 B.雷电交加
C.火山喷发 D.碧海蓝天
C
2、大气的作用是(   )。
 A.是地球的外衣,保护地球。  
 B.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
 C.吸收绝大部分的紫外线,保护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D.以上各项都是。
D
3、爬山时你会感受到(   )。
  A.气温越来越低,空气越来越稀薄  
  B.气温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稠密
  C.气温越来越低,空气越来越稠密  
  D.气温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稀薄
A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对流层顶的高度在逐年上升。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本 桑特(Ben Santer)称,自1979年以来,对流层的高度一直在增长,目前高度已增长了数百米。影响对流层高度的可能性因素有五种,其中二氧化碳、甲烷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含量增大,可以使对流层变暖和体积膨胀,原本距地面9-18千米的对流层便会不断升高。
如果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速度继续发展,科学家们预测: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淹没水中,其中包括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另外,全球变暖会引起温度带和降水带的移动,出现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内陆地区的土地干旱和沙漠化面积增大,同时由于气温升高,病虫害和传染病增加。
臭氧层的破坏
比较两图,你能获得有关臭氧层变化的信息吗?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
(南极上空府视图)
破坏臭氧层的“罪人”名单:
生产、使用过喷雾发胶的人
生产、使用过以氟利昂作为致冷剂的冰箱和空调的人
生产、食用过泡沫包装食品的人
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
氟氯化碳

我们能为蓝天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