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08 19:0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自学导思〗——限时5分钟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阅读课文(可训练快速默读)1-2次。要求:
1、请标出自然段。
2、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我记住的有:
3、画出重点句子或中心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把自己的所感所悟和疑惑写下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4、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呢?
5、“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你还知道哪些谚语呀?天气谚语是老祖宗的经验总结,那就一定有它的道理。但这些谚语能不能替代科学,替代我们吐槽无数的现代天气预报呢?
有关资料: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小组合作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语句对比朗读,归纳出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一、自学反馈﹒交流完善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然后朗读识记。竺可桢(
)
(
)发ménɡ
(
)然
piān
孕育(
)
簌簌(
)
销声匿迹(
)
衰草连天(
)
风雪(
)途
zài
连翘
(
)
酝酿
yùn
(
)
草(
)莺飞
zhǎnɡ
yīnɡ
2、题解。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从文题看,采用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它是把__________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这样既抓住了说明对象的_____
又使其显得具体生动。
3、学生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
理信息,找出下面问题的答案。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怎样举例说明的?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4、根据上面问题的疏理,划分层次。(先在课本上划、批)


二、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探究一〗探究说明技巧
思考1:本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为什么?
思考2: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探究二〗品味说明语言
思考1:找出文中能表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词语。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
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
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
号吗?为什么?)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
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
六天。(“左右”一词是否可去掉?为什么?)
思考2:比较阅读: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
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据以安排农事。
读一、二自然段,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
作者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的哪些特点?“萌”、“次第”、
“渐渐”、“簌簌”、“载”等词用得准确、生动,试说一说它们的好处。
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
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
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
什么道理?
三、自主归纳﹒总结回扣
【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四、自主检测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
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
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
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
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
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句,这段文字是_
_顺序解说的。
3、划线句子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
4、文中加点词“凡是”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作业评价办法:
完成情况

一般
未完成
分值
2
1
0
(作者:贺淑芬
单位:均川镇中心学校
联系电话:13774110906)
〖自学导思〗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
①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圈点勾画,熟记基础知识。②通过了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条分缕析地进行学习。
〖解读学习目标〗
明确本节课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
学习目标在上课前写到黑板的一侧,重点阐释目标中的关键词,并在课中及时进行对照和回扣。
课堂活动设计
〖自学反馈﹒交流完善〗
1、独立完成预习自测题目。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指出对方有问题的地方。3、教师适时抽查学习掌握情况。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第一步:独立思考
规定思考的时间,提出思考的要求:独立静心思考,记录自己的观点、困惑
第二步:组内讨论、总结发现
本组内同学互相碰撞观点,解决个人困惑问题,统一本组观点或者思路、依据、规律方法、易错点。
第三步:成果展示
展示内容:①学习结果、总结发现②思路、观点、依据、规律方法、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易错点。
展示形式:口头展示、板书或演示操作
展示要求:声音洪亮、思路清晰、板书规范,非鼓励展示者注意倾听、鼓掌或准备补充质疑。
展示语言:我们组的观点是.....我们的依据是.....请其他小组补充
第四步:补充质疑(点评)
①对展示同学的学习结果、观点、思路、规律方法进行补充或质疑
②补充质疑语言:……
〖自主归纳﹒总结回扣〗
自己总结归纳,整理完善,可回扣目标,看目标的达成度。
〖自主检测〗
规定时间——出示答案——组内对照——自报完成情况。
〖巩固练习〗
1、自己独立地完成课外短文阅读。2、教师批改后,自己再纠正错
误的地方。3、全班交流最佳答案。4、总结归纳说明文答题技巧。
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
“晕”,俗称“风圈”。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气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现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亿兆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就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人们对“晕”的兴趣,不但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美丽的“晕”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



3、第③段中“这一发现”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依次从(①段)解释概念、(②段)
、(③—④段)
、(⑤—⑥段)
等几个方面来说明“晕”。
5、体会倒数第二自然段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