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8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学生学习过天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气候的概念,气候是某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气候类型,我国各地的气候差异也很大,这是由于不同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造成的,于是教材紧接着介绍影响气候的几个因素。首先是纬度因素,七年级曾经学习过关于五带的划分,因此这部分知识很好理解。第二是海洋和陆地性质对气候的影响,即比热的大小对气候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比热,教材通过加热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来向同学们介绍比热的知识,用实验来说明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和观察分析的能力。第三是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介绍了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山地的迎风坡容易出现地形雨。最后一部分内容介绍的是季风的形成和我国季风的形成机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分析】
通过对前面7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天气的五个基本要素,知道天气是短时间内近地面大气的综合状况,具有短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另外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对气候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只要与天气进行对比学习学生们很容易掌握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因此本节课学生会觉得比较吃力的地方是影响气候的几个因素,尤其是海陆性质对气候的影响这一部分更为困难,突然涉及到的物理内容会让学生觉得知识体系发生改变,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握教学的深度和难度,通过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相对较难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影响气候的因素。
2、 了解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 理解比热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比热的差异。
4、 理解陆地和海洋比热不同对气温的影响。
5、 理解地形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6、 了解季风的概念,理解我国疾风的形成机理。
过程与方法:
1、 能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
2、 能够从比热的角度解释海陆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3、 通过设计实验、列举实例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乐于探究、勤于观察的基本科学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物质的比热;
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季风的形成
难点:比热的概念;
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季风的形成
【教学方式】
由于本节课中海陆性质对气候的影响与季风的形成关系密切,都用到了比热的知识,而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把这两部分内容分离开了,中间插入了一个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缺乏整体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将教材的内容进行的整合,第一课时介绍气候的概念和特点、纬度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第二课时介绍海陆性质对气候的影响和季风,这样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连贯性,更好地掌握比热与气候和季风形成之间的关系。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 对于气候的概念可以通过与天气的对比和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使同学们加深理解。
2、 通过复习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3、 通过动画展示地形雨的形成,使同学们非常直观的观察到山地的气温比平原低,而且山地的迎风坡比较容易出现地形雨。
4、 通过设计实验引出比热的概念和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接着通过中午和晚上走在沙滩上和海水中的不同感觉由同学们讨论得出比热对海陆气温的影响,从而总结出海陆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近海地区气温年较差小、降水丰富,离海较远的地区则相反。
5、 结合比热、气温与气压的关系,学生讨论季风的形成原因,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
【教学环境与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酒精灯、烧杯、水、煤油
【课时安排】
2课时
【新课导入设计】
同学们,本节课选用了小明同学的一些学习和生活经历的材料,让我们一起来体验和感受小明同学生活与学习的乐趣。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小明收集到的词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夏季多雨 晴转多云 雷雨交加 夏热冬冷 雪花飘飘 终年高温”
通过比较两组词语的不同引出气候的概念。
【教学结构设计】
一、 气候
⒈气候的概念: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与天气的概念进行区别)
【思考】天气与气候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
【结论】区别:天气具有短暂性、多变性的特点;气候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
联系:气候是天气的综合概括,天气是气候的具体表现
⒉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
二、纬度对气候的影响
【资料】小明的日记深圳考近海洋,夏长冬短、气候温暖湿润.去年农历12月27的一天,阳光明媚,早晨气温为11℃,我和家人一同去哈尔滨游玩…可哈尔滨却是雪花纷飞,当时气温为-26℃,原来哈尔滨的冬季极为严寒…为什么哈尔滨的冬季气温比深圳低得多呢?
纬度位置不同的大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
【复习】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地球表面分成五个温度带。
【讨论】我国的纬度位置跨五带中的哪几带?
【分析】海南和漠河的气候特征
【结论】低纬度地区温度高、降水多,高纬度地区温度低、降水少
三、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资料】小明在登山的过程中发现山地的向阳坡植被品种和数目都比背阴坡多,这有时为什么呢?
【复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的变化情况
【结论】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
【媒体展示】地形雨的形成过程
【讨论】为什么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结论】山地的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海拔低的地区比海拔高的地区气温高
四、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资料】小明在夏天的午后两点走在沙滩上和海水中,感觉沙滩热、海水凉,可是晚上8点走在沙滩上和海水中又感觉沙滩凉、海水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学生讨论】自由讨论,引发思考
【实验】探究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过程】
1、实验器材:烧杯(质量要尽可能相同)一2个,温度计2支,带铁圈、铁夹的铁架台2个,酒精灯(火焰大小要一致)2个,石棉网2个,天平;水和煤油等。
2、把两个同样的烧杯放在天平的两盘中,分别向杯内倒入半杯水和半杯煤油,并使天平平衡,水与煤油的质量相等。按图2-50所示装配好装置,然后用相同的酒精灯(实验时,为了使酒精灯加热效果相同,必须把石棉网调到相同的高度)加热,使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里吸收相同的热量。两杯的初温应该是相同的。如果不同,可用酒精灯稍加热进行调整。
3、经过一段时间加热后,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是水中还是煤油中的温度升高得快?
【结论】
1、实验表明: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快。也就是说,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要多加热一些时间,即水要吸收更多的热量。
2、以上的实验反映了水与煤油这两种物质的不同性质。以此延伸,就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通过实验引出比热的概念】
(一)比热: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使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二)比热单位:焦/(千克.℃) 读作:焦每情千克摄氏度
符号:J/(kg.℃)
【思考】水的比热:4.2×103焦/(千克.℃)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结论】1千克水升高1摄氏度需要吸收4.2×103焦耳的热量
(三)比热表的阅读:
【得出结论】⑴水的比热最大。(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
⑵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
⑶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如水和冰,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
【思考】比较水和砂、土的比热大小,说说海洋和陆地会对气候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
【分析】我国一月和七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验证猜想
【思考】海洋对沿海地区降水的影响
【结论】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不同。海洋使得气温变化小,降水丰富。
五、季风
⒈季风是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和接近相反的风。
【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填图。
⑴同一纬度的大陆和海洋,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别是哪个高?(要求分析是什么原因所致:源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
【学生】冬季海洋气温高,夏季陆地气温高。原因是海洋和陆地的比热不同,即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⑵这种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对气压高低分布有什么影响?
【学生】冬季海洋气压低、陆地气压高,夏季海洋气压高、陆地气压低
⑶大陆和海洋高气压和低气压的变化对风向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结论】世界上季风区域很广,以亚洲季风最盛行。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课堂总结】
对所学知识进行依分步总结,将零散的知识加以整合。
气候,比热,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季风等。
【板书设计】
一、 气候
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二、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低纬度地区温度高、降水多,高纬度地区温度低、降水少
三、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山地的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海拔低的地区比海拔高的地区气温高
四、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候影响
1、比热: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使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2、比热单位:焦/(千克.℃)符号:J/(kg.℃)
3、比热的含义
4、海洋使得近海地区气温变化小,降水丰富。离海较远地区气温变化大,降水少。
五、季风
1、形成原因: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不同
2、我国的季风: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偏北风),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偏南风)
【教学评价】
1、 学生通过两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气候的特点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 将课本中的教学顺序适当调整,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具有连贯性
3、关于比热的实验较好的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4、由于课堂时间紧,配套的练习较少,在未来的学习中要加入更多的练习,理论结合实际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