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蒸发》教案
文成二中
教材分析
《液体的蒸发》是新课程七年级第四章第2节中的知识内容,蒸发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之一,也是两种汽化现象中的一种。本节主要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的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熔化和凝固,因此,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而且蒸发现象接触较多,感到易学,只要增加丰富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到结论。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汽化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 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少蒸发的事例。
(3) 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会与人合作,培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归纳
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合作讨论、归纳
器材 烧杯、玻璃片、温度计、酒精、酒精灯、滴管、棉花。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失败的原因,成功的关键。
3、让学生参与对自身学习的评价,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收获与乐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用酒精棉花在黑板上写出“汽化”两字
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两字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出:汽化的概念
2、同学们能够例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汽化现象吗?(洒在地上的水变干,湿衣服晾干,打开瓶塞的香水瓶里的香水愈来愈少,日久不见……)
3、从实例中引出蒸发的概念
4、从实例中引出蒸发是有快慢的
二、从日常现象入手,产生问题,探索问题,导入研究课题
1、 创设情景讨论:生活中如何晾衣服?
学生分组比赛,列举具体方法,并想老师汇报讨论结果让其他组补充,并进行归类,归纳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学生回答:有风干得快,太阳晒到干得快,摊开干得快……
思考:蒸发是否受一些因素的影响
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是真是假”
提问:研究科学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
2、实验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提出问题: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2)猜想:
1、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2、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上方空气流动有关?
3、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4、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性质有关?
(3)实验设计:分组讨论、合作、设计实验、认真思考、如何控制变量。
猜想1,控制哪些变量,如何改变面积大小。
猜想2,控制哪些变量,如何设计空气流速不同。
猜想3,控制哪些变量,如何改变温度。
猜想4,控制哪些变量,采用水和酒精。
各组汇报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汇报员们流利的话语不时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和方法,而且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协作意识
(4)让学生自己挑一个实验做,并把实验现象记下来,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出示幻灯片,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问:生活中你如何加快蒸发和减慢蒸发?
三、结合教材,联系生活,应用知识,巩固知识
1、学生举例:干手器,电吹风。说明增大蒸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原理。(幻 灯片)通过介绍喷灌、滴灌技术,说明减少渗漏和减少蒸发在生产中的应用。
2、让学生提出生活中增大和减少蒸发的现象,并解释。
四、实验探索,亲身感受,知道蒸发吸热
1、提问:在炎热的夏天,你是如何对付的?
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地上洒水、洗澡、游泳、吹电风扇(扇扇子)、开空调等,开空调可降低室温,扇扇子会不会降低室温呢?为什么会凉快呢?
2、 实验探究,寻找原因
实验 1 皮肤上擦酒精,寻找新感觉。
实验2 把一支温度计插入酒精中观察读数变化,再把它从酒精中取出后,读数怎样变化?
实验3 取一团棉花,用酒精浸润,将它展成薄薄的一片,然后将它包裹在温度计玻璃泡的外面,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猜想:当你用练习本对着温度计玻璃泡不断扇风时,你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3、探讨问题,得出结论,解释现象
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会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也降低—即蒸发吸热。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坏处呢?(幻灯片,游泳后上岸为什么冷的发抖,夏天时,狗为什么要伸长舌头)
五、小结、学生自我评价、巩固知识。
六、作业
七、板书设计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4.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八、反思:
在《蒸发》这一节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蒸发的过程可能会有所了解,但对于影响蒸发快慢的具体因素知之甚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理解。让学生能看得到、摸得到,最终能想得到,想得通,从而能够有所收获。让学生在多项活动中观察、设疑、实验、理解、解感,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在本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活动时间超过了三分之二,体现了主体性原则。
在新课引入时,我用黑板上写“汽化”两字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利用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出蒸发的概念,此处的教学体现了情境性的原则。由于每个同学都帮家长晒过衣服,所以学生一般知道将衣服展开置于阳光下或将其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但很少有同学会将“展开”、“置于阳光下”、“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这些基本常识同“扩大蒸发表面积、提高蒸发的温度以及通风条件”等影响蒸发快慢的外界条件联系起来。上面是教师请同学晾晒衣服,并引导同学思考为什么衣服要展开而不是团在一起,为什么要放在有阳光的地方而不是放在阴暗处,为什么要放在通风的地方而不是放在相对密封的环境中,同时帮助学生把这些条件与影响蒸发的因素结合起来使学生自己提出假设。为验证假设,教师先把学生分组,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分组研究外界温度高低、周围通风好坏、蒸发面积大小对蒸发快慢的影响。经过不同组别相互间的交流,同学很快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外界因素有了了解,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的重点,而且由于是学生亲自体验活动后得出的结论,所以更易于为学生接受,体现了探究性和实践性原则。
从以上的简要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注重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积极思考,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因此,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实施活动教学真正体现了的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动性学习行为。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