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二章教案及预习提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第二章教案及预习提纲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11-29 15:02:00

文档简介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编写:陈建平 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题名称 第6节 为什么降水
学习目标 1、理解空气湿度及其与气温之间的关系2、知道观测湿度的常用仪器,学会测量空气湿度3、理解空气湿度与天气的关系4、理解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原因5、学会测量降水量
重、难点 重点:相对湿度的观测; 凝结与降水的的形成; 湿度与降水的关系。 难点:相对湿度的概念; 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 探究动物的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授课思路与方法 启发式,以及在学生做以前让学生充分的练习.
实验用具、教具
课件内容
教学流程及策略 一、空气的湿度1、对空气湿度的认识: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2、湿度的含义: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3、湿度的表示方法: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分比表示。4、空气的相对湿度与气温的关系: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实验】探究不同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的多少。器材:一瓶开水,三只烧杯、三支温度计、一块玻璃【为什么做】湿度和降水是天气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湿度又和降水又密切的联系。可是我们同学对什么是湿度,湿度又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却了解不多。所以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感性地理解湿度和相对湿度。大气温度高低与所能包含的水汽的多少现象:盛温度高的水的烧杯口,凝结的水汽多。结论: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5、观测湿度的仪器:湿度计 湿度计种类:干湿球湿度计、毛发湿度计、自动感应湿度计等。其中干湿球湿度计是最常用的湿度计(用实物讲解)。干湿球湿度计的结构:由一支干球温度计和一支湿球温度计组成,湿球温度计的球部有湿棉纱包着。干湿球湿度计的工作原理: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小,湿棉纱布中的水蒸发得越快,带走得热量就越多,湿球温度计上得读数就越小。干湿球温度计上得读数差值,能反映出空气中水汽得丰富程度。 干湿球湿度计的使用方法:先读出干球温度计刻度,再读出湿球温度计刻度,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学生读懂相对湿度表的意义),得出相对湿度。6、湿度与人类生活、降水等自然现象的关系:湿度越大,空气中水汽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越大。故能根据湿度来判断天气变化的趋势。【讨论】根据自身的体验,议一议相对湿度的大小与人体舒适感的关系--相对湿度过小,会使人感到干燥,皮肤发生干裂等;相对湿度过大,在冬季会感到特别寒冷,夏季则会感到闷热。【思考】谚语中的科学道理“燕子低飞要下雨”是因为大雨前昆虫大多飞得很低,燕子也就低飞觅食。“蜻蜓低飞,不雨也阴”二、降水【实验】水汽凝结实验现象:烧杯的空气中出现水雾--即发生水汽凝结。结论:在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所能容纳水汽得能力下降而达到过饱和,水汽就发生凝结。1、水汽凝结的条件:⑴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⑵相对湿度达到100%以上⑶空气中微小的尘粒2、降水的形成: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结、云滴增大、降水形成--凝结的水珠和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最增多逐渐增大,最后形成雨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以图2-45讨论与讲解) 降水的形成条件:空气的上升运动(冷却降温)--必要条件充足的水汽(形成雨滴等)--基本条件【讨论】根据凝华、凝结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说云和降雨时怎样形成的?【思考】P80的思考题3、降水量的观测:⑴度量单位:毫米⑵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⑶常用雨量筒把雨水收集起来,观测时把贮水瓶中的雨水倒入雨量杯内,读出刻度即为降水量(说明:雪、冰雹待熔化后测量)【讨论】P80 的讨论题:降水是人类用水的主要来源。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降水的不稳定会对人类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补充】根据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把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降水强度1小时降水量24小时降水量小雨小于2.5毫米小于10毫米中雨2.6-8.0毫米10.0-24.9毫米大雨8.1-15.9毫米25.0-49.9毫米暴雨大于16毫米大于50毫米【制作】课后自制一个简易的雨量筒【阅读】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的方法也可用于消雨:即在降雨云团移来前,对云团先期实施人工降雨,把雨下到其它地方。【小结】【探究活动】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为什么做】生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的生物为了生存,就要适应环境。在其与生存环境的协调过程中,往往通过其行为、生理或结构的改变来增加其存活和繁衍的机会。在对天气各要素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后,探究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拓展知识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科学、探究自然的兴趣。【怎样做】 1、先确定探究的任务,可以是教材提供的内容——探究蟋蟀的鸣叫频率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也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其它探究任务。如蜘蛛的结网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或家鸡在晚上睡觉时,鸡头的睡相与天气变化的奇秒的联系等。2、确定探究的任务后,应提出一个科学而可行的研究问题,再建立假设。然后根据建立的假设设计观测实验,并对假设逐一进行检验。这里重点是如何针对建立的假设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如要研究蟋蟀的鸣叫频率与气压的关系,就要创设气压不同的实验环境;要研究蟋蟀的鸣叫频率与气温的关系,就要有温度不同的实验条件。。3、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可分为两类:观察法和实验法。我们往往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就是平常说的综合法。按要求准备好必需的仪器设备并进行实验。要求精确、真实、详尽、客观地反复观察,作好观察记录。再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然后利用互联网或报刊书籍查阅资料,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正确。4、交流评价:将你的探究方法和结论,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看一看你的探究方法和结论是否合理。然后写篇小论文或探究报告。【学到了什么】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使我们确信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了解了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培养了我们科学探究的能力。【进一步的研究】根据网上的资料,在课外可以就其它动物的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作出进一步的探究。这里附一篇文章。趣谈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俗语说:“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句话生动说明了天气变化与动物行为的关系。动物的生存、发展,必然与周围环境发生一定的联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动物沉积了许多本能,以适应自然界环境的变化,而有些先天行为是人类所无法比拟的,充分了解动物的本能,可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昆虫类1.蜜蜂 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一个蜂群由3种蜂组成,即蜂王、雄蜂和工蜂。蜂王、雄蜂负责繁殖后代,而工蜂负责群体的日常生活,分工非常细致。常言道:“蜜蜂窝里叫,大雨就来到;蜂不出窝,风雨快如梭。”生动地说明了蜜蜂的行为与天气变化。2.蚊子 蚊子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常见种类有库蚊、按蚊、伊蚊3种。雌雄异体,雄蚊吸食草汁,雌蚊吸食人血,且能传播疾病。民间常言:“蚊子集堂中,明朝带斗篷;蚊子乱咬人,不久雨来临;蚊虫咬得凶,雨在三日中。”3.蚂蚁 蚂蚁是昆虫纲,膜翅目昆虫,营社会性生活,一群蚂蚁中有20多种类型,蚂蚁也是一种非常忙碌的昆虫,行为复杂。民间常言:“蚂蚁排成行,大雨茫茫;蚂蚁搬家,大雨哗哗,蚂蚁衔蛋跑,大雨就来到。”4.蜘蛛 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动物,种类较多,且有结网的行为。常言道:“蜘蛛结网准送睛,蜘蛛收网准阴。”道出了蜘蛛收结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鸟类1.喜鹊 喜鹊是鸟纲,雀形目,鸦科动物。在我国民间,喜鹊是一种吉祥鸟,有传报喜讯之说,喜鹊巢居,有在古树叉上筑巢的行为,据笔者观察,喜鹊筑巢的高低与常年雨水的多少有一定关系,如果看到喜鹊在高处筑巢,常年雨水则会偏多,如果看到喜鹊在低处筑巢,则预示常年雨水偏少。2.鸡 鸡是鸟纲,鸡形目动物。我国鸡形目种类十分丰富,而家鸡是其中的一种。家鸡营巢居生活,据笔者观察,家鸡在晚上睡觉时,鸡头的睡相与天气变化有奇秒的联系,如果鸡头向外睡,则天气晴朗;如果鸡头向里睡,则天气要变有雨;如果鸡头不里不外,身体横向鸡窝,则天气阴郁。民间又言:“鸡登高鸣晴”。哺乳动物狗和猫 狗为食肉目,犬科动物。狗的种类较多,看家狗性情温和忠实于主人,故有“狗不嫌家贫”之说。近年来有些名贵家犬,成为上流社会的宠物,身价倍增,而狗的行为复杂。家猫为食肉目,猫科,性情机灵,善长捕鼠。民间常言:“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来到;狗咬青草晴,猫咬青草雨;狗卧灰堆,天阴雨摧。”道出了两种动动的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自主发挥 多与学生有兴趣的事实联系起来,让学生对这些新鲜的事物有兴趣.产生一种探究欲,一种好奇心.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联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对这块内容很感兴趣。课 时 授 课 计 划
编写:陈建平 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题名称 2.3 大气压强(二)
学习目标 1、能列举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2、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和测量大气压的工具3、能说出气体和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并能用这一关系解释有关现象。
重、难点 重点: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难点:气体和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授课思路与方法 启发式,以及在学生做以前让学生充分的练习.
实验用具、教具
课件内容
教学流程及策略 三、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1、问题引入教师提问:在火车站的站台上,标有一道平行于铁轨的直线。当列车驶过时,不允许旅客站在线内,这是为什么?2、实验探究教师提问:双手分别捏着两张纸片的一端,使它们垂挂在胸前。沿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时,纸片向两边分开还是向中间靠拢?学生回答:向两边分开。学生实验:发现纸片向中间靠拢。教师提问:纸片为什么会向中间靠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纸片向中间靠拢,说明纸片内侧的压强小于外侧受到的压强。而中间的压强为什么会变小呢?沿两张纸的中间吹气时,纸片中间气体的流速增大了。这些说明什么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气体压强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小,随流速的减小而增大。3、解释有关现象1)纸片上飘教师提问:用双手将一张纸靠在嘴唇下,另一端自然下垂,沿纸的上方吹气,纸会怎样飘?学生回答:学生实验:发现纸会上飘。教师提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吹气时,纸片上方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变小,下方较大的压强将纸片托起。2)对玻璃管吹气教师提问:把一支玻璃管插入水中,当用另一支玻璃管对着它的上端吹气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有水从管口吹出。教师提问:怎样解释?教师引导学生解释:吹气时,管口上方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变小,大气压强将水压出。学生实验验证3)当列车驶过时,为什么不允许旅客站在标志线内?教师提问:当列车驶过时,为什么不允许旅客站在标志线内?学生回答:因为当列车驶过时,人靠列车一侧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变小,人的另一侧的较大压强会把人压向列车。4、引申推广学生阅读:两船相撞的原因得出结论:跟气体一样,液体的压强也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小5、练习解释用乒乓球做的一组实验。
自主发挥 让学生到操场上体会一下大气压的存在,
教学反思 大气压的确是很难体会的,学生也的确难以理解.只有先让学生体会大气压的存在,才能让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意义.课 时 授 课 计 划
编写:陈建平 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题名称 第7节 明天的天气会怎么样
学习目标 1、知道获取天气预报的常见方法。2、学会看天气预报。3、学会看简单的天气图。掌握天气图上重要的天气系统。4、利用天气图判断天气状况,并能做简单的天气预报。5、知道天气预报信息的主要收集方法。6、调查当地的天气谚语,能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重、难点 重点: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天气系统;天气图和天气形势;难点: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统;简单的天气预报。
授课思路与方法 启发式,以及在学生做以前让学生充分的练习.
实验用具、教具
课件内容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收听天气预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电视台播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
2.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图。
3.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
2.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
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学媒体
录像机、投影仪,卫星云图(挂图或放大的照片),城市天气预报常用天气符号图(可制成板图、挂图或投影片),城市天气预报图(挂图或制成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一地理课所学习过的知识,来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
(复习已有的旧知识引入新课)。
【概括总结】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具体状况。例如,今天的上午温和晴朗、无风,中午刮起了北风,气温有所降低。这说明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天气预报是指气象台、站对各地的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以及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所发布的预报。
【启发引导】由于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对天气进行预报。你能说说天气预报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回答】由于天气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而天气状况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方面和生产建设一些部门关系十分密切,如人们出行穿衣、乘车,农作物耕作,城市建筑业等方面。所以,天气预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多次播放天气预报,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板书】第一节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启发引导】同学们是不是每天都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什么新闻媒体刊登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请同学们看录像后回答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什么、什么叫天气预报?
【录像】某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
学生看过录像,讨论、回答问题。
【启发提问】从录像中看到中央电视台在播放天气预报时,最先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张什么图?这幅图是如何获得的?你认为从上面能获得什么信息?
【展示图片】展示卫星云图的挂图、照片,或录像机中的卫星云图镜头,也可让学生看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
同学讨论、回答。
【板书】二、卫星云图
【教师总结】卫星云图是在卫星上拍摄的图片,是由气象卫星给地球大气拍摄的图像。
从图4.l可以看到气象卫星把摄取的图像信号发射到地面,通过地面接收系统接收并显示出图片,得到一张卫星云图。在卫星云图上,有蓝色、绿色和白色三种不同颜色表示的区域。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而且白色愈浓,表示云层愈厚,云层下面往往下雨就愈大。因此,卫星云图可以真实地显示出云雨区的位置、分布,尤其是能直观看到台风、寒潮、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位置、强度及其变化情况,从而准确地做出天气预报。
【学生读图判别回答】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判别下列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1.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晴天)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天)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有雨)
3.范围较大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江南和华南)
【转折过渡】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节目时,在卫星云图以后,紧接着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图?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板书】三、天气预报国
【展示图片】城市天气预报图(挂图或投影片)。
【板书】1.天气符号
【展示板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天气符号。
【指导学生读图】请同学们按下列顺序识别各种常见的天气符号:
(1)晴天、多云、阴天的符号;
(2)小到中雨、大雨暴雨、雷雨、阵雨、冰雪、雨转晴的符号;
(3)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的符号;
(4)雾、霜冻符号;
(5)冷锋、暖锋、台风的符号;
(6)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教师边画图边讲解),用符号表示就是:风杆上的小横道叫凤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标在风杆的左侧。风级的表示方法是:一道风尾,风力是2级,二道风尾是4级风,一个风旗表示8级风。
学生练习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讲评练习情况】
【转折过渡】在识别天气符号的基础上,同学们才能正确判读城市天气预报图。
【板书】2.城市天气预报图
【读图】阅读城市天气预报图(课本图4.3)。由教师和同学们合作,当天气预报节目播音员:教师报完城市地名后,由学生回答当地的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内容,主要有两个重点知识,一是如何阅读卫星云图,二是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复习巩固】选作复习题,做本节末的第1~3题。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听、收看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天气预报,并把本地的天气预报内容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二、卫星云图 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愈浓,云层愈厚
三、天气预报图
1.天气符号
2.城市天气预报国
自主发挥 多与学生有兴趣的事实联系起来,让学生对这些新鲜的事物有兴趣.产生一种探究欲,一种好奇心.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联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对这块内容很感兴趣。课 时 授 课 计 划
编写:陈建平 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题名称 2.3大气压强(一)
学习目标 1、能列举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2、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和测量大气压的工具3、能说出气体和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并能用这一关系解释有关现象。
重、难点 重点: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难点:气体和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授课思路与方法 启发式,以及在学生做以前让学生充分的练习.
实验用具、教具
课件内容
教学流程及策略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1、实验引入并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一:覆杯实验教师演示:在纸杯里盛满水,在杯口覆盖一张硬纸片。先用手托住纸片,将杯子倒转过来。教师提问:当手拿开后,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学生甲回答:会掉下来。学生乙回答:不会掉下来。教师演示:当手拿开后,纸片没有掉下来!教师提问: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学生回答:可能纸片被水吸住了。教师演示:让一个学生用针在杯底刺孔。纸片掉下来。教师提问:由此可见,纸片没有掉下来并不是因为被水吸住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力托着纸片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纸片下面除了空气并没有什么,不可能有其他物体对纸片产生托力。原来是大气对纸片有向上的压力,存在大气压强。(学生可能会疑惑)实验二:可乐罐抽空后变瘪实验演示:把空可乐罐用橡皮塞塞住罐口,用抽气枪抽出罐中的空气时,可乐罐变瘪。教师提问:可乐罐为什么会变瘪?学生回答:可乐罐是被压瘪的,是被可乐罐周围的大气压压瘪的。教师总结:大量现象表明,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这个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1)饮料是怎样进入口中的?教师提问:饮料是怎样进入口中的?学生回答:是因为嘴巴吸力的作用。教师提问:只是因为嘴巴吸力的作用吗?实验演示:准备一只清洁的玻璃瓶,装满凉开水,瓶口紧塞钻有小孔的橡皮塞,让一根吸管紧密地穿过橡皮塞插到水中。让一力气较大的男生上来吸瓶内的水,发现并不能将水吸出。然后将橡皮塞打开,这时瓶内的水可以很容易被吸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通过实验对比,饮料进入口中,关键不是嘴巴的吸力,而是大气压把饮料压进嘴里的。2)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会滴落下来?教师提问: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会滴落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用滴管吸液体时,总是先挤压橡皮头,把空气挤出去,使滴管内的空气压强变小。学生回答:滴管内的空气压强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是外界的大气压强将液体托住了。3)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教师提问: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学生回答:是大气压把挂钩压在墙上的。教师提问:怎样才能使挂钩更牢固地贴在墙面上?学生回答:墙面光滑,并尽量挤出里面的空气。4)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在插进一个针头?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在插进一个针头?教师提示:药滴滴出后,瓶内的空气压强会变小的。学生回答:药滴滴出后,瓶内的空气压强会变小的。如果压强太小,药滴就不能继续滴出。插入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二、大气压的大小1、标准大气压教师讲述: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有很多现象可以由大气压的知识得到解释。早在1654年,德国马得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就在马得堡市公开表演了马得堡半球实验。学生演示:马得堡半球实验教师提问:马得堡半球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大气压强存在,而且大气压强很大。教师讲述:大气压强很大。在海平面附近,大气压的数值接近于1.01x105帕。通常把这个大气压成为标准大气压。讨论:一块砖平放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00帕。已知一块砖的厚度约为5厘米,则1标准大气压相当于叠多高的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学生经计算回答:约5米高教师讲述:这么大的压强,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到受压?这是因为人对环境的适应。2、大气压的大小随高度而变化教师讲述:到了高山地区,人会出现高山反应。高山反应是因为高山地区空气稀薄,气压偏低引起的。教师提问:大气压强的大小是不变的还是要变化的?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大气压大小随高度变化而变化,离地面越高,大气压越小。3、大气压大小的测量工具实物展示:空盒气压计和水银气压计教师讲述:空盒气压计上有两行刻度,一行以百帕为单位,一行以毫米汞柱为单位。1毫米汞柱约为1.33百帕。教师讲述:水银气压计内有一支细玻璃管,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会随着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水银柱的高度为多少毫米,大气压即位多少毫米汞柱。4、练习1)1标准大气压约等于多少毫米汞柱?2)若屋顶面积为60米2,大气对屋顶的压力有多大?这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没有把屋顶压塌?
自主发挥 让学生到操场上体会一下大气压的存在,
教学反思 大气压的确是很难体会的,学生也的确难以理解.只有先让学生体会大气压的存在,才能让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意义.课 时 授 课 计 划
编写:陈建平 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题名称 2.3 大气的压强(第1、2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2. 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说出测量大气压的工具:水银压强计和空盒压强计。3.能说出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之间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并能用这一关系解释有关现象。
重、难点 重点:1、气压的观测 2、大气压存在的证明 3、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难点:1、大气压的大小2、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授课思路与方法 启发式,以及在学生做以前让学生充分的练习.
实验用具、教具
课件内容
教学流程及策略 一、大气压的存在【实验引入】1、器材:一杯水(染成红色),一个空杯,一个胶头(或橡皮套),一根玻璃管(两端开口,粗细均匀,长20cm,内径约5~10mm均可)2、演示过程  1).出示玻璃管,将空杯置于管的正下方,然后向管内倒水,可看到水从管底流出。  2).左手拿管,并且用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的下端,仍然向管内注入水,至满。  3).教师提问: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  学生微笑,齐答:因为管底被手指堵住了。笔者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由于管底被手指堵住,所以手指对管内的水产生向上的压强,支承住了水柱。接着置疑:若此时将管倒拿,使其开口端朝下,水会不会流出?学生纷纷猜测,形成悬念。  4).左手拿管不变,同时用右手中指抵住玻璃管的上口,然后将管倒置,(倒置过程中,手指不要松开)。  5).接着故意缓慢移开右手指,使下面的管口露出。这时可见红色水柱并没有流出来!   学生大吃一惊!教师自言自语:咦,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呢?(可用左手倒拿着管,夸张地放到眼底瞧一瞧)难道管里的水突然没有了重力吗?难道是老师会气功,‘发功’将管内的水吸住了吗?  学生轻笑,同时产生了想获知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  6).启发: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管口附近是不是任何物体都没有呢?  学生茅塞顿开――有空气存在。因势利导:在管口四周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大量空气,这些气体起到了手指的作用,堵住了管口,使管内的水竟然无可奈何地呆在里面。这说明了这些大气对管底的水面有向上的压强,支承着水柱。  7).这时,仍有学生半信半疑,可进一步说明:因为现在管内的水只有下面受到了大气压强的支承作用,所以很难流出;但如果同时有大气作用在管的上水面,那么上、下作用的气压相互抵消,水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  8).松开左手食指,水应声落下。(学生开始相信大气有压强)  9).改用胶头,套住玻璃管的一端,再做一遍,同样获得满意效果。——大气压强确实存在.液体在各个方向上存在压强,气体是否也一样呢 【学生实验】探究大气压强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    ①向上.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挡住,倒立玻璃杯,纸片不脱落,如图1.说明向上有大气压.    ②向下.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塞住刚烧过酒精棉球的广口瓶口,很快鸡蛋就被压进广口瓶中.说明向下有大气压.    ③猜想向左、向往是否也有大气压,如何证实?(让学生自己证实)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及日常生活经验得知——在气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解释】图2-14、2-15、2-16(学生动手实验体会吸盘的作用)倘若没有大气压强作用在液体的表面,各种液体就不可能被抽吸起来。从这个含义上讲,一切抽吸液体的过程,其实都是大气压强将液体“压”上来的过程. 【演示实验】抽出可乐瓶中的气体 实验现象:可乐瓶变瘪实验结论:气体向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设问】大气压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那么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 【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实验现象:两个半球需用很大的力才能拉开提出疑问:是什么力使两个半球合得那么拢?讨论后得出:是大气的压力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的,进而让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因为地球周围的大气受到地球的吸引,即大气也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大气对浸在其内的物体就有压力、压强。如果半球内为真空,那么要拉开半球需要的力约为7065牛。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说明大气压是很大的。【阅读】人体中的“马德堡半球” 二、大气压的大小大气压的大小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应该知道大气压的测量方法。1、大气压的大小可以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出示】空盒压强计(或叫金属盒压强计、无液压强计)观察:其上有两行刻度,一行以百帕为单位,一行以毫米汞柱为单位。说明它的原理和构造。【出示】水银压强计补充实验:托里拆利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说明、数据读数和分析,大气压支持着玻璃管中的水银柱。当大气压发生变化的时候,水银柱的高度会发生变化。从中说明水银压强计的原理。【简单比较】:两种压强计的优缺点 2、大气压的变化:1) 大气压的大小与大气的密度有关--解释:大气压的产生是由于大气有重力。2) 大气压的大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解释: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而减小。实例:高山上气压很低。有些登山运动员在进入高山地区后,会发生高山病。高山病的症状差别很大,包括: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脉搏和呼吸加速、四肢麻木等。每个人的反应随一系列的条件而不同,主要决定于训练的程度和海拔高度的转变速度等。登山运动员初次迅速攀登很高的山峰时,会出现以下现象:睡眠不好,全身感觉不舒服,软弱无力,懒散和情绪低落,动作协调性差。呼吸系统的症状是:气喘,时常感到空气不足,睡眠时发生周期性的呼吸停顿,夜间感到窒息发闷。由于心脏血管系统机能状况变化引起头晕、鼻出血、耳鸣和血管跳动的感觉,皮肤和粘膜变得青紫或苍白,常常恶心和呕吐。严重的会陷入昏迷、甚至死亡。高山病的主要原因是高山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压低,人们呼吸时吸入的氧气的分压也低,造成肺泡中的氧分压降低,血液中含氧量减少。平原地区的青年人在高山地区居住一段时间后,对高山气候的适应能力和缺氧的抵抗能力都会提高。一般地说,高山病的急性症状就会逐渐减轻,以至消失。身体健康的人和训练有素的登山运动员对高山气候的适应能力也强。3)在海平面附近,大气压的数值接近1.01×105帕(760毫米汞 柱)规定:这个大气压值称为标准大气压。【讨论】要求简单地运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计算。并与砖的压强进行比较。【问题】这么大的压强,我们为什么没有受压的感觉 --解释:人对环境的适应,人的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自主发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引入很有意思,学生真的被深深地吸引。虽然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出现,但往往平时没有注意。通过教师的渲染,学生更能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只不过是平时习以为常罢了。本节内容分3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为大气压的存在,补充一些实验;第二课时主要讲大气压的大小测定,补充托里拆利实验。第三课时: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具体见后面的教案。课 时 授 课 计 划
编写:陈建平 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题名称 2.9 中国东部的季风与西部的干旱气候(2)
学习目标 ⒈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和分布⒉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⒊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⒋知道气候变化雨动物行为的关系⒌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流对气候资源的利用⒍知道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和危害⒎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初步建立人地和谐的气候资源观。
重、难点 重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雨洪水;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难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 人类活动与洪水
授课思路与方法 启发式,以及在学生做以前让学生充分的练习.
实验用具、教具
课件内容
教学流程及策略 三、寒潮、台风和洪水1、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2、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讨论】⑴台风天气的感受和自我防护知识⑵台风的利弊3、洪水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引发的原因:持续性的暴雨、台风,人类活动。【实验】植被护坡实验【为什么做】持续性暴雨和台风使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原因。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引发洪水或使洪水的危害增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洪水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譬如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使黄河中下游地区频频发生洪涝灾害。由于上游泥沙的大量流失,黄河在下游也成为了地上河,使位于黄河下游的城市时刻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中。让我们来做这个实验,初步而实在地体会一下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怎样做】1、实验前我们应准备好一下器材:一个一侧为玻璃,其它三个侧面为木头箱子,接水桶,洒水壶,泥土,草皮。2、在箱子内两侧按30。角堆好泥土,在其中一个土坡上种上草皮。在低处安上引水沟,放好接水桶。3、用洒水壶以相同的水量、同样快的速度对两个坡面洒水。4、观察两个坡面上,水的流动速度、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的差别。【应关注的问题】1、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使用的土壤应是非沙质土,土壤的紧密程度和湿度要与自然状态相似。2、如果能使草皮在土坡上种植一段时间后再做实验,或者直接实验整块的草皮,效果会更好。【学到了什么】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草皮的坡面有草的阻挡,水的流速慢,水的下渗就多,汇入水沟的水量就少。显然,如果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洪水的危害和发生频率增大。2、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进一步知道怎样对相关的实验条件进行有效的控制。【进一步的研究】通过以上的实验,你想进一步知道植被是怎样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的吗?植被的抗侵蚀作用是通过它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来实现的:一是植物的生长层(包括花被、叶鞘、叶片、茎),通过自身致密的覆盖防止边坡表层土壤直接遭受雨水的冲蚀,降低暴雨径流的冲刷能量和地表径流速度,从而减少土壤的流失;二是腐质层(包括落叶层与根茎交界面),为边坡表层土壤提供了一个保护层;三是根系层,这一部分对坡面的地表土壤加筋锚固,提供机械稳定作用。一般情况下,在植物生长初期,由于单株植物形成的根系只是松散地纠结在一起,没有长卧的根系,易与土层分离,起不到保护作用。同时护坡植被的存在也为各种小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四、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与气候关系密切。人类根据自然规律,改良局部地区的气候,使气候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自主发挥 多与学生有兴趣的事实联系起来,让学生对这些新鲜的事物有兴趣.产生一种探究欲,一种好奇心.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联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对这块内容很感兴趣。初二科学第九周(10.23---10.29)自主学习预习提纲
第3节 大气压强
教学目标:
1、能列举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2、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和测量大气压的工具
3、能说出气体和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并能用这一关系解释有关现象。
第4节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能说出晴朗的天气气压较高,阴雨的天气气压较低。
2、了解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气压变化过大会使人产生不良的反应。
3、了解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降低。并会用这一结论来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了解大气压在真空保存袋、吸尘器等生活用具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探究吸尘器内部结构的过程,学习黑箱问题的解决方法。
预习题:
1,用吸管可以把杯中的饮料吸到嘴里,这是由于( )
A、 人对饮料有吸引力的缘故 B、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C、液体压强的作用 D、吸管本身具有吸力的作用
2,到西藏去旅游的人,常出现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俗称“高山反应”,这主要是因为( )
A、 高山上空气稀薄、气压偏低
B、高山上二氧化碳含量高,而氧气含量低
C、高山上气温偏低,风力过大
D、上山时能量消耗过大,导致体能下降
3,下列现象或做法中,跟大气压没有关系的是( )
A、 炒海螺时要剪去尾部 B、塑料挂衣钩能贴在墙上
C、氢气球松手后会上升 D、茶壶盖上要开一个小孔
4,在制糖工业中,要用沸腾的方法除去糖汁中的水分。为了使糖在沸腾的时候不变质,沸腾的温度要低于100℃,下列方法中可以采用的( )
A、 用减少压强的方法除水 B、用增大压强的方法除水
C、添加催化剂 D、让太阳晒干
5,登上数千米高山的登山运动员,观察所带的温度计和气压计,从山下到山顶气压和温度的变化正确的是( )
A、 气压上升,气温上升 B、气压下降,气温下降
C、气压上升,气温下降 D、气压下降,气温上升
6,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____________帕,测量大气压的工具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_。
7,用嘴吸空的矿泉水瓶,瓶会变瘪,这是由于矿泉水瓶内的气压_________大气压。(填“高于”、“等于”或“低于”)
8,宋朝文学家范成大到海拔3700米的峨眉山旅游,发现在山上“煮米不成饭”,他认为是山上的泉水太寒冷,顾有“万古冰雪之汁”之说,现在用科学知识解释,其实这是由于高山上的气压_________(填“高”或“低”),导致水的沸点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9,科学家通过实验探究某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强p随温度t变化的规律,得到如下表所示的一组p和t的数据:
实验次序 1 2 3 4 5
气体的温度t(℃) 0 25 50 75 100
气体的压强p(千帕) 100 110 120 130
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推知当气体的温度为100℃时,气体的压强应为_____千帕。
10,气体和液体的压强会随流速的增大而…………………………………………(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不明显
11,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时, 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12,把杯子盛满水,用纸片盖住,用手按住纸片,将杯子倒过来,放开按住纸片的手发现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也流不出来,这是因为 ( )
A.纸被水粘住了 B.杯子对水有吸引力
C.地球对水的吸引力被纸挡住了 D.大气对纸片有向上的压力
13,如图所示为从不同高度处测得大气压值,从中可知( )
A.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增大
B.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C.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少
D. 大气压与高度无关课 时 授 课 计 划
编写:陈建平 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题名称 2.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能说出晴朗的天气气压较高,阴雨的天气气压较低。2、了解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气压变化过大会使人产生不良的反应。3、了解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降低。并会用这一结论来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了解大气压在真空保存袋、吸尘器等生活用具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探究吸尘器内部结构的过程,学习黑箱问题的解决方法。
重、难点 重点: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难点:探究吸尘器内部结构
授课思路与方法 启发式,以及在学生做以前让学生充分的练习.
实验用具、教具 实验、实物展示
课件内容
教学流程及策略 一、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1、大气压的特点: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2)、同一高度的不同区域,大气压的数值也不一定相同3)、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大气压也会不同2、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高气压多晴朗天气,低气压区多阴雨天气。(画图说明)二、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大气压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1、人的情绪、心情受气压影响较大2、人对气压的变化有逐步适应的过程(高山病的说明)3、减压实验说明:人体内也有压强。当体内外压强失去平衡后,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讨论】我们的周围的大气压大约有105帕,这么大的气压作用在我们身上,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觉?--猜测原因:可能时我们已经适应了,也可能时我们的体内也有压强,它跟体外的大气压相平衡。【阅读】宇航员为什么要穿上宇航服?三、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提出问题】为什么高山上用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实验】研究液体的沸点和气压的关系【现象】增大气压时原来沸腾的水不再沸腾 减小气压时原来不在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结论】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会降低。【练习】用该知识点解释现象:1、高压锅煮饭的原理2、低压锅的原理四、生活用品与大气压1、真空压缩保存袋;2、吸尘器吸尘器是怎样工作的【为什么做】吸尘器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一种清洁工具。你可能使用过它:当吸尘器接上电源工作时,外面带着尘垢的空气会从地刷的入口进入吸尘器,而净化的空气则从吸尘器的尾部排出。可是你知道吸尘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吗?恐怕很多同学和你一样不了解。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个任务来进行下面的探究活动吧!【怎样做】首先让我们提出问题:吸尘器要达到吸尘的目的,内部应有什么结构?说说各个器件在吸尘器中的作用。(要起尘,应该有地面刷;要吸尘,必须使地面刷前端的空气能进入吸尘器,这就需要有风机使吸尘器中的空气高速排出;滤尘,则需要滤尘器(袋))。那么,在吸尘器的工作过程中,大气压的作用又表现在哪里?(其实吸尘器靠电动机高速驱动风机叶轮旋转,使空气高速排出,而风机前端吸尘部分的空气不断地补充风机中的空气,致使吸尘器内部产生瞬时真空,和外界大气压形成负压差。在此压差的作用下,吸入含灰尘的空气,经滤尘器过滤,排出清净的空气,负压差越大风量越大,则吸尘能力也越大。)接着根据你和同学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你认为各个器件应该怎样连接呢?如长接管与地面刷、弯管、软管与吸尘器、吸尘器内部器件的连接等。最后,与其他小组交流,看看谁的描述更合理;并与老师出示的吸尘器内部结构实物或图,看看你的描述与实际情形是否相接近?【学到了什么】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你能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吸尘器就是利用大气压来工作的。你一定对你在探究中出现的偏差有了更深的认识,体验到了探索科学的道路是不平坦的。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也培养了我们探索科学的精神、科学素养、信息素养、技术素养。我们从问题的提出、证据的收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到解释的形成,检验和结论的得出等等都是我们的自主发现。【进一步的研究】知道了吸尘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你肯定很想知道使用吸尘器应该注意什么。下面就是有关吸尘器的使用及保养的小窍门,供你参考。
1、吸尘器工作时应避免开关频繁启动以免启动电流冲击过大,烧坏电器设备。
2、注意墙壁电源及电源接线板插接牢固,以防止非人为因素电源开关的濒繁启动。
3、桶外软管部分及按口部分,应避免用力拉撞,防止这些部件损坏。
4、因吸尘器的轮子为万向轮,其运动方向有随意性,固在工作中拉动吸尘器时,应防止撞坏其他物品及自身轮子。
5、吸尘器的过滤网罩应及时清洗以防灰尘杂物过多堵死过滤网,增大电机工作负荷。
6、工作中,应将地毯上的较大杂物预先清理,以防止牙签、发卡、图钉等卡住软管及其他部位。
7、为使集尘箱内干净、整洁,建议使用吸尘袋(须另配)。
8、使用完毕后,应将吸尘器及尘桶内外、软管、扒头、电线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9、吸尘器如无特殊吸水功能,严禁用于吸水处理。10、除尘刷上刷毛如磨损严重,应及时更换。吸尘器的电机轴承,应定期加润滑油。吸尘器电机的炭刷,长期使用后如产生磨损,应更换新炭刷。吸尘器内的密封胶垫若老化,应更换新胶垫。11、如遇紧急情况出现故障时应马上停机,通报有关部门管理人员,找厂家及经销商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3、离心式水泵、活塞式抽水机(用图分析)利用大气压工作说明为什么在启动机器前要先灌满水以及工作的主要过程。
自主发挥 实验很成功。充分说明知识的呈现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来实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联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对这块内容很感兴趣。课 时 授 课 计 划
编写:陈建平 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题名称 第2节 天气和气温
学习目标 理解天气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学会测量气温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
重、难点 重点:气温的观测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
授课思路与方法 启发式,以及在学生做以前让学生充分的练习.
实验用具、教具
课件内容
教学流程及策略 天气是什么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读图】2-6、2-7感受天气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讨论题】1、判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2、说说当天的天气状况二、气温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叫气温。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分类】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复习】温度计的结构和制造原理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设问】一般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为什么?【探究实验1】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时间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温度(百叶箱内)温度(百叶箱外)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1)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 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探究实验2】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实验结论: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举例】1、人类的生产方面:春播、夏收;冬季作物的防冻;农作物有各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 2、人类的生活方面:空调、暖气;避暑疗养; 3、生物的行为:狗在高温时的表现;蛇的冬眠、蛙的产卵等。
自主发挥 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提了出来,但是教师真的很难搞懂,何况学生。
教学反思 限于学校的实验条件,气温的观测只能放在课后或者是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实验的难度较大,学生尽管测出了温度,但很难达到教学所要求的整理和比较能力。故而也难以得出结论。如果能够补充气候的有关知识,通过对比教学,学生更易于掌握天气的描述词语课 时 授 课 计 划
编写:陈建平 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题名称 2.9 中国东部的季风与西部的干旱气候(1)
学习目标 ⒈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和分布⒉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⒊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⒋知道气候变化雨动物行为的关系⒌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流对气候资源的利用⒍知道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和危害⒎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初步建立人地和谐的气候资源观。
重、难点 重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雨洪水;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难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 人类活动与洪水
授课思路与方法 启发式,以及在学生做以前让学生充分的练习.
实验用具、教具
课件内容
教学流程及策略 一、东部季风气候1、季风气候区是指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2、我国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度季风气候。【讨论】P91讨论题得出: 3、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4、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A、降水充沛,集中夏季,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B、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使我国洪涝和旱灾频发。C、冬季的低温又常形成寒潮、冻害、暴雪等恶劣天气。二、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⒈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稀少,为干旱各半干旱气候区。⒉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很大,但日照充沛。(形成原因的分析: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⒊干旱气候的利弊:气温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⒋干旱气候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上的适应性:如仙人掌粗大的茎和叶刺;抬尾芥虫在大雾的夜里抬起屁股的做法。
自主发挥 多与学生有兴趣的事实联系起来,让学生对这些新鲜的事物有兴趣.产生一种探究欲,一种好奇心.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联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对这块内容很感兴趣。初二科学第十三周(11.20---11.26)自主学习预习提纲
2.9 中国东部的季风与西部的干旱气候
教学目标:
⒈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和分布
⒉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⒊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
⒋知道气候变化雨动物行为的关系
⒌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流对气候资源的利用
⒍知道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和危害
⒎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初步建立人地和谐的气候资源观。
预习题:
1,莫干山是浙江省的避暑胜地,山顶的气温比当地市区的气温要低的多。形成这种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大气环流 B、地形 C、海陆分布 D、纬度位置
2,下列各种灾害最有可能在冬天发生的是( )季风形成的原因中,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 ( )
A、海水热风大 B.陆地比热小
C.海水比热比陆地比热大 D.海水比热比陆地比热小
A、 寒潮 B、台风 C、洪水 D、旱灾
3,,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一般特点是( )
A、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B、气温年较差大
C、全年降水量少,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随季节变化大 D、以上都是
4,寒潮在我国多发生在 ( )
A.初秋、冬季、春末 B. 春末、初夏
C.秋末、冬季、初春 D. 夏末、秋初
5,在下列地理现象中,主要是因为人为原因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 )
A.台风、寒潮 B.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空洞
C.地震 D.海啸
6,近年来,我国北京等地多次出现了沙尘暴天气,黄沙铺天盖地而来,市民叫苦不迭,造成此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 )
A.冷热空气对流,造成大风 B.降水太少
C.风来得早,草没有长好,植被条件不好,不能固定沙尘
D.北京等地周围常年乱砍滥伐,防护林不足,天然屏障被破坏
7,根据右面的天气图,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
A.我国大部分地区受高压控制,天气晴好
B.我国大部分地区受高压控制,处于阴雨天气
C.我国大部分地区受低气压控制,天气晴好
D.我国黑龙江、内蒙古北部地区受低气压控制,
天气晴好
8, 提倡使用绿色冰箱(指使用无氟制冷剂的冰箱)来保护臭氧层的目的是 ( )
A.防止地球变暖 B.减少大气中的尘埃
C.减少电器中二氧化碳浓度 D.避免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伤害
9,“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了新疆吐鲁番的气候,说明该地(  )
 A、风沙较大   B、气温较高
 C、降水量较少  D、气温日较差大
10,台湾的火烧寮降水丰富的原因是这里有(  )
 A、丰富的季风雨   B、丰富的地形雨
 C、丰富的台风雨   D、离海洋近受海洋影响大
11,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匀,使得纬度位置成为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尤其是对温度的影响,下列关于海洋表层平均温度按纬度分布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横坐标表示纬度,纵坐标表示温度)(  )
EMBED MSPhotoEd.3课 时 授 课 计 划
编写:陈建平 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题名称 第1节 大气层
学习目标 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重、难点 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授课思路与方法 启发式,以及在学生做以前让学生充分的练习.
实验用具、教具
课件内容
教学流程及策略 大气的重要性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补充】大气的成分: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物质组成。【讨论】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大气作用: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大气的温度【读图】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特点: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思考】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17千米)平流层(17-50千米)中间层(50-80千米)暖层(80-500千米)外层(500千米以上) 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对流层的特点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探究实验】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实验烧杯中加高锰酸钾或直接用对流实验装置。燃香的实验用实验室的现成器材,现象非常明显。结论: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空气下沉。【小结】想一想对流层的温度特点,对形成对流有利吗?――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所以,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拓宽】冷空调应该怎样装 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室的上部?――形成对流,达到制冷效果。
自主发挥 利用高锰酸钾来演示对流实验(用对流管),现象清晰明了。学生颇感兴趣,对于分析对流的成因非常易于接受。线香的实验也是在玻璃钟罩内进行,效果很好。
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来了解对流层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补充大气的作用,使学生对大气与生活的关系更了解。对于飞机和卫星在大气中的分布学生很难理解。其实,包括老师也能以理解。课 时 授 课 计 划
编写:陈建平 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题名称 第8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学习目标 ⒈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影响气候的因素⒉了解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⒊理解比热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比热的差异⒋理解陆地和海洋比热的不同对气温的影响⒌理解地形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⒍了解季风的概念,理解我国季风的形成举机理
重、难点 重点: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难点:比热的概念; 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季风的形成
授课思路与方法 启发式,以及在学生做以前让学生充分的练习.
实验用具、教具
课件内容
教学流程及策略 一、气候⒈气候的含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与天气的概念进行区别)【思考】天气与气候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 ⒉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二、纬度对气候的影响纬度位置不同的大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复习】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地球表面分成五个温度带。【讨论】我国的纬度位置跨五带中的哪几带?【分析】海南和漠河的气候特征三、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提出问题】夏天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相比要凉爽得多,夏天的内陆和沿海气温有较大的差异,为什么?【实验】探究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过程】1、实验器材:烧杯(质量要尽可能相同)一对,温度计一对,带铁圈、铁夹的铁架台一对,酒精灯(火焰大小要一致)一对,石棉网一对,天平;水和煤油等。2、把两个同样的烧杯放在天平的两盘中,分别向杯内倒入半杯水和半杯煤油,并使天平平衡,水与煤油的质量相等。按图2-50所示装配好装置,然后用相同的酒精灯(实验时,为了使酒精灯加热效果相同,必须把石棉网调到相同的高度)加热,使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里吸收相同的热量。两杯的初温应该是相同的。如果不同,可用酒精灯稍加热进行调整。3、经过一段时间加热后,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是水中还是煤油中的温度升高得快?【结论】1、实验表明: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快。也就是说,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要多加热一些时间,即水要吸收更多的热量。2、以上的实验反映了水与煤油这两种物质的不同性质。以此延伸,就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㈠比热: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使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㈡比热单位:焦/(千克.℃) 读作:焦每情千克摄氏度 符号:J/(kg.℃)㈢水的比热:4.2×103焦/(千克.℃)表示的含义是什么?㈣比热表的阅读:得出:⑴水的比热最大。(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⑵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⑶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思考】比较水和砂、土的比热大小,说说海洋和陆地会对气候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分析】我国一月和七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验证猜想【思考】海洋对沿海地区降水的影响【小结】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不同。海洋使得气温变化小,降水丰富。四、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⒈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⒉山地的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讨论】为什么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五、季风⒈季风是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和接近相反的风。【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填图。⑴同一纬度的大陆和海洋,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别是哪个高?(要求分析是什么原因所致:源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⑵这种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对气压高低分布有什么影响?⑶大陆和海洋高气压和低气压的变化对风向产生什么影响? ⒉世界上季风区域很广,以亚洲季风最盛行。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思考】P90的思考题【小结】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季风等。
自主发挥 多与学生有兴趣的事实联系起来,让学生对这些新鲜的事物有兴趣.产生一种探究欲,一种好奇心.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联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对这块内容很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