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学习目标1.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 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的时间、性质。知识网络重工业建设人才1957工业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权力机关民主政治一、单项选择题1. 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与此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 土地改革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第一个五年计划 D. 三大改造C一、单项选择题2. 表格在历史教学中常常会用到,它分门别类,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对下表中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1952年和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表
A. 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迅速发展
B. “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
C. 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发展
D.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重工业迅速发展
D一、单项选择题3.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回顾历史,下面对联反映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的是( )
A.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 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C. 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D. 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C一、单项选择题4.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成就,可分为①重工业、②农业、③轻工业、④交通运输业等生产部门。下图中直接显示出的经济建设信息的有( )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A一、单项选择题5.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举办“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他们找到了以下的图片资料,你认为适合采用的是( )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6.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布局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集中力量发展( )
A. 轻工业 B. 重工业 C. 交通业 D. 农业
CB一、单项选择题7. 下列表格反映了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情况。对此理解不恰当的是( )
A. 我国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B.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中国的工业生产虽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基础仍然薄弱
C. 这是中国开始“大跃进”运动的背景,“大跃进”的目标是钢产量赶超美国
D. 这是中国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之一C一、单项选择题8.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卓越的成绩——“落后面貌变了样,社会迈向工业化”。你认为其原因有哪些?( )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②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③中国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 ④当时的中国拥有雄厚的工业化基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9.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 “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D. “热烈庆祝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AC一、单项选择题10.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指出“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 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C. 确定了我国的国旗与国歌D.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1. 1954年9月,王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他亲历的活动是( )
A. 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B. 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 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D. 讨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D一、单项选择题12. 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中国颁布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已有多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华民国约法》
C. 《共同纲领》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国家坚持( )
①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②人民民主专政 ③社会主义道路 ④没收官僚资本企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DB二、综合题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针对我国工业十分落后的国情,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 中国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十三五”时期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二、综合题(1)请写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
(2)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至少四项)
(3)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制定有什么新的特点。
1953—1957年。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或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或青藏、新藏)公路通车;宝成(或鹰厦)铁路建成等。提出“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深化改革等。二、综合题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二、综合题(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的内容作出简要评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这部宪法的颁布有何意义?
该内容肯定了人民的权利,用法律保证了人民的自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重要内容,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综合题(3)纵观我国宪法的变化发展,你得到什么启示?民主制度要不断完善;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之路,往往很曲折,其间要经过很多斗争等。(言之有理即可)强化训练1.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材料中的现象发生于20世纪( )
A. 50年代 B. 60年代
C. 70年代 D. 80年代
A强化训练2. 下图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这表明当时我国( )
A. 工业项目的均衡发展 B. 大力发展重工业
C. 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D. 完成了向工业化的转变B强化训练3. 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的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CB强化训练5. 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以下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的是(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②修建青藏、新藏等公路
③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B史海拾贝
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时距离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已经过去了将近50个年头。在此期间,历任政府对宪政都有所尝试,但均在内外交困中宣告失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立宪逐渐成为可能。1954年版的宪法由毛泽东亲自参与起草,历时2年,集中了国内各界专家意见,参与讨论者多达1. 5亿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中国人首次行使了制宪权,也首次分享了本应属于他们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