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12-02 22: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会:(1)声音的产生原因:
(2)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3)声音传播的快慢。
2、会学:(1)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会综合分析声音与光传播的异同;
(3)会把学到的知识解释各现象。
3。爱学: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把兴趣学习逐步提高主动学习。
二、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原因和声音如何传播。
三、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思路:
本节是初二物理“现象篇”的第二章(前一章“光”)。从知识上应该掌握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和声音的传播快慢三个问题。
但我认为教学不是为做题、解题,还必须使用权学生会学物理。为此我设计了综合分析声音的传播与光的传播在现象上的异同(不涉及本质),让学生翻书、对比、思考,动脑得出规律。在讲清声音传播需要物质一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要从气体、液体和固体全面考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学完“三态”中都会传播后,学生自然想到“真空中”呢?(因为光传播中已经学到真空)。为此我把在真空中传播情况放到最后,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在知识学习中,我安排从观察、实验着手,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在最后我又设计安排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为生产劳动服务。从而让学生理解物理学 的研究方法。这是我安排的第二个教学目的。
我安排的第三个教学目的使学生爱学物理。即从新课引入的放音兴趣又点明主题。教学中见的设疑、讲故事、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放幻灯片等,结尾时的二个兴趣题,特别是在月球上如何童话一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更爱学习物理。
另外我在整堂课的安排中,处处让学生思考、实验、复述、结实、小结、总结。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
笔者已经多次用这教案上课,效果较好。具体的教学思路、想法在教案中有详细的说明。
五、教案
(一)导入新课:
1.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2.我讲的话同学们都听到了吧 这些都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声音.
3.请学生翻开课本第24页,老师板书<<第四章 声>>接着请学生看第一段书,以了解本章学习的内容.
4.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今天先讲解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板书)
(二) 新授:
第一层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
1、老师先演示实验:(1)重新用收音机播放音乐,大家听到了音乐,同时请学生仔细观察机身及扬声器---振动。(2)拨动胡琴琴弦,听到声音,看到琴弦在---振动。(3)敲击锣时,听到声音,看到锣上放的纸片在---振动。(4)敲击音叉,听到---声音,将它放在水中---溅起水花---音叉振动。(5)请学生高声朗诵“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时摸住喉头,感觉到声带在---振动。
2、总结:“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板书)
3、再请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4、老师在总结的基础上讲:“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请学生回答刚才的观察与实验中哪些物体是声源。
第二层次:“声音的传播”
1、那么声源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入耳的呢?板书:“声音的传播”。
2、先研究扬声器的振动是如何传入我们耳朵:(1)请学生看课本25页,图4-4及一段文字解释,并请学生说明:
扬声器纸盆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引起波动---向远处传播。(2)老师解释:这好象铅笔敲击睡眠振动形成一串水波向外传播。(板书:传递声音的波叫声波)(老师讲解:我讲的话是由于声带的振动,引起空气疏密变化,传入入耳使鼓膜振动,听到声音)(4)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板书)
3、声音可否在水中传播呢?
请学生解释:(1)潜水员在水中可听见岸上人讲话;(2)鱼在水中可以感受到岸上风吹草动。
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板书)
4、声音可否在水中传播呢?(1)老师讲解 “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蹄声,人耳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2)请学生做几个实验:1将机械手表放在桌子一端,另一端耳朵贴在桌面上听一下有什么感受,说明什么?2展示“士电话”,请、学生演示,有什么感受,什么什么?3看课本---贝多芬听音乐的办法。(3)学生小结: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板书)
从以上事例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五十(板书)
5、问: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吗?
演示:“真空瓶”实验:请学生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说明什么?
学生小结:真空中不能传声(板书)
第三层次:声音传播的快慢(板书)
1、老师先提二个问题:(1)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谁先让人们感受到?(2)百米赛跑时以枪声还是冒烟作起跑标准?
(学生解答中可能正确,可能不全面)
2、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解释这里有一个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问题,因此我们一起来讨论声音的传播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问题,因此我们一起来讨论声音与光的传播的异与同,请学生可以看书(特别是前一章光的传播),让学生发表各人的看法,老师适当点拨。
3、打出幻灯片,列出它们传播情况的异同:
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中传播 光可以在空气、水、玻璃中传播(它们是透明物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在15摄氏度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约340米 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光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光速光在真空中每秒钟传播的距离是3╳105千米
声音传播的情况是:在15摄氏度空气中每秒钟传播距离为340米在25摄氏度的水中,每秒传播距离为1500米在钢铁中,每秒钟传播距离为5200米 光的传播情况是:在真空中每秒钟传播距离3╳105千米(空气中稍慢些)在水中每秒传播距离约是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每秒传播距离约是真空中的2/3
从以上列表中可知光的传播比声音的传播快得因而可以解释清楚以上两个问题(请二位同学再完整的解释一下)。
4. 再请学生看书,弄清在气体中声速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升高、声速增大,并且大约是每升高1摄氏度,声音每秒钟传播距离增加0.6米。
第四层次 运用本节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 老师提出两个思考题,请学生回答:(1)在一根长的钢铁管子中放满水,在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2)在月球上如何通话?
让学生们尽量发表各自的见解。
2. 老师在总结学生们的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情况如何?声音传播与光的传播情况的区别。
六、布置作业:1.看书;2.做练习册中同步训练。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 声 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3) 声音传播的快慢
声音在空气中(15摄氏度)每秒钟传播距离约为340米
(说明)
启蒙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要用简单的事例、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又点明主题。
物理教学的特点是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索、分析、总结。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然后指导讨论小结。
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来,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还要发现物理现象特征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分析的习惯,使学生领会到学习物理的方法。同时使学生学会物理知识,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总结规律,学会掌握有关的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它可以开发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从简单的概念出发,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推理方法概括总结,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都使学生处于动脑、动手、动口,真正起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
物理教学是以概念和规律教学为中心,通过掌握一定的规律再进一步动脑、动手去建立更深刻的观念,把学到的理论为实践服务。并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师本节课教学的评估。一节课的结尾是教学的“高潮”,好象戏剧结尾的高潮。要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尝试学习的乐趣,更激起学习后续知识的迫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