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让我们启航3测量的历史—长度的测量 (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教育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让我们启航3测量的历史—长度的测量 (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2-13 13:4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 测量的历史1. 中心的两个圆哪个的面积大?2.你的感觉可靠吗?测量有必要吗?测量的目的:就是进行可靠的定量比较。
归纳知识:单凭人的感觉来比较、判断事物间的差异,有时既不准确也不可靠,所以我们要进行准确的测量。比如:古埃及人常用腕尺作为长度单位,但腕尺的标准常常是不一样的。测量的基本要素:(1)测量要有一个公认的比较标准,叫做单位。国际单位制长期以来,世界上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代)选定的测量标准各不相同。如:长度我国使用尺来做单位,美洲国家用英尺来做单位。同一个长度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国际间交流不方便。人们逐渐认识到,确定测量标准时,应当选取自然界中比较稳定的世界各国人民都能接受的事物为标准。鉴于这种认识,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我国法定单位用国际单位制。1. 长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 m。
国际单位制中的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一.长度的测量例1:给下列测得的数据补上适当单位:
(1)一支钢笔的长度约为140______;
(2)小王同学的身高为1.65_______;
(3)一个初中生的中指指甲宽约为1_____;
(4)门把手离地面高度约为1_____;
(5)一支铅笔的直径为8_____;
(6)双人课桌桌面的长度是12_____;毫米米厘米米毫米分米2.长度的换算1分米(dm)=0.1米=10-1米 1千米(km)=1000米=103米 1厘米(cm)=0.01米=10-2米1毫米(mm)=0.001米=10-3米1微米(μm)=0.000001米=10-6米 常用单位换算规律:103 103 103 103
10 10 10 千米 米 毫米 微米 纳米
km m mm μm nm
分米 厘米
dm cm单位换算的格式500m=_______μm500m=500×106μm=5×108μm42m=_______mm42m=42×103mm=4.2×104mm
2.长度单位换算例:下列数据分别表示六个物体的长度,其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相同的?
(1)0.0004m ;(2)40um;(3)4×10-4 dm;(4) 4×104 mm;
(5) 4×10-6 km;(6) 4×10-3 cm分析:单位不统一不能直接比较物体的长度,应该把单位各数据统一用一个单位,然后再根据长度大小分析答题.
解答:
解:①0.0004m=4×10-4m; ②40um=40×10-6m=4×10-5m; ③4×10-4dm=4×10-4×10-1m=4×10-5m; ④4×104mm=4×104×10-3m=40m; ⑤4×10-6km=4×10-6×103m=4×10-3m; ⑥4×10-3cm=4×10-3×10-2m=4×10-5m;单位较大的,其数字较小;
单位较小的,其数字较大。
例1: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32厘米=32×(1/100)=0.32米
B.32厘米=32厘米×(1/100)=0.32米
C.32厘米=32×(1/100)米=0.32米
D.32厘米=32厘米×(1/100)米=0.32米 例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152厘米=______米;
(2)23.1千米=______厘米
(3)70毫米=_______厘米=________ 米
(4)3×103米=_______厘米C学生活动
●如果没有任何测量工具,怎样测量教室的高度?●门把手到地面的高度为1米,以此作为标准,目测教室的高度,将你估计的结果说出来。想一想,估测的结果用“厘米”作单位有意义吗?
测量的基本要素:(2)测量要有合适的测量仪器或工具。3、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1)、正确使用刻度尺六会:选 认 放 看 读 记会选: 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尺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例如:现有卷尺(分度值1cm)和卡尺(分度值0.1mm)根据需要选择测量下述物体所用的工具:
1、测量跳远长度需用_________.
2、测量铜丝的直径需用_________.
相比精确度高的是 卡尺分度值越小的,精确度越高。卷尺卡尺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分度值.2、会认:单位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3、会放: 4、会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 5、会读: 读数时,读到最小分度值。若标记物或视线正好与某刻度对齐,就应按该标度读数。若标记物或视线位于两条刻度之间,不需要估读,方法是按所靠近的那条刻度读数。若看起来正好位于两条相邻刻度中间,可按两边任一刻度读数。2.7cm 或 2.8cm不要估读分度值 ;物体长度 . 分度值 ;物体长度 . 5、会读1mm2.7cm或2.8cm1cm3cm此时物体长度为: 。2.7cm或2.8cm6、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数值和单位组成。例1:图中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那一个正确?( ) D二、长度的测量特殊方法: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
将细铜丝在铅笔上密绕n圈(如50),用刻度尺测出铅笔上铜丝排列的长度l,铜丝的直径为l/50
测纸厚,细丝直径1.累计法:例1:某学生测得一本有280张纸的书的厚度是2.80厘米,则每张纸的厚度是_______毫米。0.1例2:将金属细丝在圆木棒上紧密地绕了28圈,然后用毫米刻度尺测得其宽度为5.6厘米,由此可知该金属丝的直径为______厘米。0.2 如何测圆锥体的高度、硬币直径?2.辅助法(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例1:如下图,能正确测量出硬币直径的是: D3、化曲为直法
适于测较短的曲线,例如地图册上的铁路线长
适于测较长的曲线例如运动场的跑道1、用不同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物理课本的长度。
2、两人分别用同一刻度尺测量课桌的长度。动手实验比较测量结果,对同一个测量值,其结果相同吗?若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测量者不同、所选工具不同。
1、定义: 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就叫误差。 2、误差的来源:
(1)测量工具本身的精密程度
(2)测量方法的完善程度等客观因素
(3)测量者主观因素四、误差3.误差不是错误:1.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2.减小误差的办法: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注意: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测量工具本身的精密程度、
测量方法的完善程度
等客观因素
测量者主观因素方法不正确、
仪器使用不正确、
读数不正确等不可以可以 例1:关于误差,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B 无论用什么精密的测量仪器,都不可能没有误差。
C 选用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减少误差。
D 误差是难免的,所以减少误差是不可能的。 D算一算
1.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 2.5 m = 2.5 m×100 = 25 cm
B. 2.5 m = 2.5×100 cm = 250 cm
C. 2.5 m = 2.5 m×100 cm = 250 cmB2. 以下哪个物体的长度接近 8 mm( )
A. 物理课本的长度
B. 乒乓球的直径
C. 木铅笔的直径
D. 图画纸的厚度C3. 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 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 使用精密仪器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 误差可尽量减小,不能够绝对避免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