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11 19:2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21cnjy.com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2-1-c-n-j-y
【过程与方法】
1.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的表达效果,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教具准备】
PPT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杂文的美,固然与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直接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来自于对敌人的恨和对祖国的爱。这篇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关于文化遗产的文章,不仅在当时具有当头棒喝、澄清思想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在指导我们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本文,一要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二要学习比喻论证的手法。2·1·c·n·j·y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拿来主义”是 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了华北,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21*cnjy*com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队伍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来源:21cnj*y.co*m】
二、整体感知,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1、分析课文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出处:21教育名师】
2、分析课文写作思路
明确:因果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分析说理方法。课文的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提示注意:前面所论,都属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版权所有:21教育】
因为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三、研习第一部分:
1、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明确: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1)送古董.“不知后事如何”——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2)送古画和新画。 “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 “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3)送梅兰芳。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3.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21教育网
4.如何理解“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句话的用意?
明确:这是欲抑先扬的笔法,表面上肯定,实质上否定。明明要批判,却先做肯定,然后揭示这种“肯定”的荒谬。这种欲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叫做“归谬法”,也叫“引申论证”。“丰富”“大度”在这里都是反语。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5.“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21*cnjy*com
四、小结:
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二部分:
1、如何理解作者运用“摩登”“吝啬”这两个词语的用意?
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把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强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了讽刺鞭挞。www.21-cn-jy.com
2、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明确:“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3、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
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害怕: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全盘否定: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投降主义)???废物
4.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5、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概括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2、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
明确:
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
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三、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21·cn·jy·com
2、讨论归纳写作特点。
(1)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2)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
(3)语言犀利、幽默。
四、拓展延伸:
本文中所列举“送去”“送来”“抛来”“抛给”等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是否存在?作者提出的观点,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想一想。
明确:
1、中国的宣纸制造工艺失密。
2、来自日本的访问学者庄严舜哉说,中国目前流行的日本动漫作品,很多在日本市场都是不出版、不播放的,因为其中充满了暴力、色情的成分;而真正好的作品在中国却看不到。21·世纪*教育网
3、东芝笔记本电脑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在美国及西欧,该产品被招回,而在中国,仅提供了一两个补丁软件。www-2-1-cnjy-com
4、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流产品出口欧美,二流产品国内用,三流产品送中国。(本田的安全气囊问题,三菱的排气管设计缺陷问题)
5、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