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课件+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寓言二则》课件+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11 23:06:39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课文导入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寓言,读出韵味。
2.过程与方法: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教学目标刻舟求剑(战国)《吕氏春秋》整体感知自读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词语注释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遽(jù):急忙,快。
契(qī):用刀刻(记号)。
是:这是。
吾剑:我的剑。
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
矣:了。
若:像。 此:这样。
行:(动词)运行。
之:指“剑”。
坠:落。
求:找。
于:到。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对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当然是找不到的。课文讲解 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世界在不断变化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只凭主观做事情。课文讲解讨论:
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怎么办?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这个楚国人的事情?课文讲解郑人买履(战国)《韩非子》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先读一读这则寓言的译文,然后根据译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则寓言主要写了什么。
这则寓言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课文讲解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忘而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课文讲解 请大家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想一想: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因为他死守教条,不会变通,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课文讲解 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课堂小结 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而不懂变通的人,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的确是有的。而且并不少。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容易碰壁。布置作业 阅读至少一篇课外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话写出寓言大意和揭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