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构成》听课笔记
浙江省台州初级中学 金京生(浙江省基本功比武一等奖获得者)
1、 引入新课:
故事:山上、庙里,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砍柴、念经,日复一日,但两个小和尚各遇到了问题:挑水的小和尚在想为什么每天挑满的水缸到第二天会少一点点呢?劈柴的小和尚也在想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
师:我们先一起来思考劈柴的小和尚的问题: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
生:可能会劈成许多小木屑
生:可能会劈到手
生:可能劈到没有了
生:可能劈到只有一个个的细胞了
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构成了解最后到底会成为什么?
2、 新课教学:
观察方糖:用放大镜观察它,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是由很多小方糖组成
生:它是由亮闪闪的不颗粒组成的
师:这些小颗粒可以再分吗?
生:肯定可以再分的。
师:怎么分呢?
生:用高科技的仪器把它切成更小
生:把它对磨碎变成粉末
生:把它溶于水中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器材,我们两个实验都要做,方糖只有一块怎么办?
生:分两块做
生:先磨后溶于水中
学生实验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第一个实验我们组磨成了像精盐一样的小颗粒,粉末状的比原来方糖的小颗粒还要小。
师:你认为磨成的粉末还是方糖吗?
生:是,因为它还是甜的
生:是,它只是变小了,没有变成其它东西。
师:第二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糖看不到了
师:它没有了吗?
生:有,它分散到水中去了
生:水变甜了
师:用放大镜还能观察到它吗?
生:不能了
师:看来水中的糖比刚才磨碎后的糖还要小,这种微小的颗粒我们称它为分子。方糖是由无数个微小到眼睛看不到的分子构成的。
氧气、酒精、水、二氧化碳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吗?
视频:水分子的自述
在自述中你了解到了分子的哪些特点呢?
生:分子很小,一滴水中有十的二十六次个水分子
生:水分子比成近乒乓球,则乒乓球相当于地球那么大
生:自然界中还有原子、离子也能构成物质
师: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日常生活中我们吃的盐就是由离子构成的,而铁、铜等金属则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师:这些分子是怎么排列的呢?紧密的?还是有空隙的?
生:有空隙的。
师:为什么?
生:分子在运动,要活动就一定有空间
生: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小了所以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生:物质有密度,水和油同样的质量,油的体积大,可能油和油之间的空隙大一些
生:刚才水分子自述中讲到大分子和小分子,分子慢慢变大,要生长,所以一定有空间,否则就不能长大了
生:方糖我们看得见,而放到水中看不见了,如果紧密排列,我们应该还能看到它们,而实际上它们分散到水中了,它们是有空隙的
师: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小和尚的故事:老和尚让小和尚去把一个碗装满,小和尚装了一满碗的石头回去了,老和尚问装满了吗?小和尚说满了,老和尚抓起一把沙子放到碗里沙子流入了石头缝隙里,小和尚恍然大悟原来应该装沙子才算满,小和尚又装了一碗满满的砂子回来了。老和尚问满了吗?小和尚说这次满了。老和尚勺了一些水倒到砂子中水马上渗到砂子中去了。这下小和尚明白了,他打了一碗水回到老和尚身边,这回一定是满了。老和尚抓起一把盐放入水中,盐不见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生:水分子之间也是有空隙的。
师:你能利用手头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并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吗?
生:在这根玻璃管中装满水和酒精混合后,摇一下看水少下去了吗?
师:这样的实验时间会比较长,我们可以怎么改进呢?
生: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混合
师:这样操作后,看到液面下降能说明液体总体积变小了吗?
生:不能,玻璃棒中沾了水珠,导致实验误差,不能说明问题了
师:这里有一根橡皮筋,它有什么作用?
师:如果允许实验存在一点点误差的话,我们用手指摁住玻璃管的一端上下翻动几次。但是在翻动时要注意什么?
生:水不能漏出,否则实验就失败了
学生实验
师:说说你的实验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们将水和酒精倒入玻璃管内,原来它们是分开的,我们用手指摁住玻璃管的一端上下翻动几次后它们混合了,但总体积少了四格。
师:看到体积下降的举手
师:为什么总体积比原来的少呢?
生:水分子有空隙,混合进入空隙中,体积变小了。
师:水是液体,酒精也是液体,这个实验说明液体之间有空隙那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吗?哪些现象中可以看到呢?
生:气体是可以被压缩的
师:给你一个针筒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它吗?
学生实验
师: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是拉开针管使里面充满空气,用手堵住针孔,用力推气体被压缩了。
师:水能被压缩吗?
生:能压缩,但后来压不动了,只压缩了一点点
师:比起空气来怎么样?
生:难压缩
师:你猜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可能空隙比空气小
师:气体之间有空隙,液体之间也有空隙,那你们猜想一下固体之间是否有空隙呢?
生:有
师:这是一个猜想,生活中有固体之间有空隙的例子吗?
生:橡皮用力压会被压扁
师:橡皮被压扁的问题是橡皮颗粒之间有空隙,与我们讲的分子之间有空隙是有区别的
师: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之间有空隙,回到劈柴小和尚的问题:不断的劈下去柴最后会变成什么呢?
生:劈成木头分子
师:挑水小和尚的问题我们到下节课去研究。
金老师谈设计:
1、 本节课的知识点要求简单,而教参中要求两课时完成任务。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对操作的体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体会。本课的实验有三个,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方糖的实验我放开让学生做可以做一个实验也可以同时做两个;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我没有放开,让学生设计完成教师点拔后操作完成;而压缩空气的实验本来学生想讲,但我故意不让讲怕影响了其他学生的设计。我预计调皮的学生会抽水去玩,发现水不易压缩的问题。因为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我问水能被压缩吗?
2、 两个小和尚的故事,其中一个为后节课打下一个伏笔。
3、 时间上没有控制好,可能是实验现象的描述上时间用得多了一些
记录人:屠小琴2007年12月7日《物质的构成》听课笔记
施教者:诸暨暨阳初中 王铁锋
一、引入新课:
魔术:在玻璃罩中放入两小烧杯的无色液体,盖上盖子,罩上白布,一会儿时间,其中一小烧杯表层出现了红色。是两杯中的液体倒到一起了吗?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看看大家能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二、新课学习:
师:吃过甘蔗吗?它是什么组成的?
生:细胞
师:教师认为细胞是最小的,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应该还有更小的物质。
师出示方糖,它是由一颗颗的小糖组成的,这些小糖是最小的吗?
生:不是,磨成粉就更小了。
有没有比磨成粉更小的呢?
师:将半药匙蔗糖粉末溶于水,再用放大镜观察你还能看到蔗糖小颗粒吗?
(各小组先溶完的是优胜组,搅拌时不发出声音的小组是最好的)
师:大家还能观察到水中的蔗糖吗?
生:不能
师:那蔗糖是否还存在?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存在,因为水变甜了。
师:蔗糖以看不见的微粒形式分散到水中,这种看不见的微粒叫分子。也就是蔗糖由蔗糖分子构成。除了蔗糖外,水也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等。
观看录像:水分子
观看了刚才的录像后请大家说说感受
生:分子很小。
师:能用观察细胞的光学显微镜观察吗?
生:不能
师:这是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万倍后的分子。这些分子是密密麻麻的排列的还是有一定空隙的呢?
火眼金睛:
1、在玻璃管中先倒入水(近半),再倒入酒精。标记总体积。
2、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它们充分混合,观察总体积。
发现: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为什么会这样呢?
如果我们把水分子和酒精分子扩大成毛豆和芝麻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类比实验 帮你理解
1、在量筒中先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记下黄豆和芝麻的总体积: 厘米3
2、将量筒反复摇晃几次,使它们充分混合,记下总体积: 厘米3
结论:芝麻和黄豆混合后总体积 (大于、小于、等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解释实验现象:毛豆有空隙,芝麻进入毛豆的空隙里了。那我们怎么来解释水和酒精混合体积会变小的问题呢?
水分子之间也有间隙,酒精分子之间也有间隙。
结论:分子之间有空隙(间隙)
那大家猜想一下液体之间的空隙大还是固体之间的空隙大呢?为什么?
打火机内的液体是怎么进去的?
对比实验:针管中红墨水和二氧化氮气体哪个比较容易推(请学生操作说说体验)
气体、液体、固体的空隙比较:固体分子好比学生排列集合,液体分子好比学生广播操时的列队,而气体分子则就像大家自由活动时。
间隙怎么会有大小呢?
分子在运动。
空气清新气,如果气体是运动的,大家一会儿都能闻到气味。
期间观察一段录像:二氧化氮的扩散实验。为什么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氮气体会充满上面的瓶子呢?
大家闻到气味了吗?说明了什么?
分子在运动。
生活中还有哪些扩散现象?
生:烟慢慢向外散开
师:分子能看到吗?烟能被我们看到,烟是分子吗?它的扩散不是分子的扩散运动呢?
生:煤气泄露会被闻到
生:我闻到了妈妈的香水气味。
出示图片:饭菜香。
师:大家认为热腾腾的菜香还是冷菜香?分子运动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分子运动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可能与温度高低有关。
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说明分子的运动快慢确实与温度有关。
生:要一样多的水,温度不一样
生:同时操作
在两只相同大小的烧杯中,分别倒入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再同时倒入相同质量的高锰酸钾晶体,看哪只烧杯中的晶体扩散快。
实验:高锰酸钾的扩散现象。
1、2、3同时放高锰酸钾粉末,观察谁扩散得快。
结论: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扩散越快)
固体可以在液体中扩散,固体可以在固体中扩散吗?铅和金压紧较长时间后,中央会形成铅金的合金层。
小结:假如你是一个分子,你怎样向别人自我介绍呢?(展开你想象的翅膀,体现你最优美的语句)
愉快学习求真知:
八个金蛋中以组为单位任选一个,每个金蛋中都有一道题目。如果出现金花,先给你加20分。同时又答对了这个问题,再加30分。如果不出现金花则回答其中的问题,答对了加30分。(你们可以自己作答,也可以组内讨论)
听课人:屠小琴 2007.12.6平衡之韵
杭州文澜中学 胡柳蔚(全国基本功比武一等奖获得者)
1、 引课:
师:和谐的美人人向往,但是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存在。大家请看图片A小轿车不小心掉入水中了,有人用小吊车来起吊,但小吊车反而被拉进了水里;图片B大家又派了一辆较大的吊车来起吊,把小轿车吊了上来,可是在起吊小吊车时,较大吊车又被翻进水里了;图片C更大的吊车来吊了而当它起吊较大吊车时又被翻进了水里
大家笑了。
师:如果你是其中的经历者你还笑得出来吗?这里造成的损失、人员的伤亡可想而知。你能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吗?回忆杠杆的知识寻找侧翻时的支点、阻力、和动力
师:如果你是起重机的主人,你需要寻找哪些数据论证方案的可行性?
师:这样筒化是否影响研究?
生:不影响
师:通常我们在研究问题时会把事物简化,这是科学上常用的一种方法:模型。
师把学生的画图用实物投影分析:
1、 对动力和阻力进行分析:引起侧翻的动力是谁?
生:小轿车F1和F2应该交换一下
2、 与原来的图相比有什么区别?
生:F1和F2换了
师:对杠杆来说是杠杆受到力,而不是汽车受到力,现在把力画的汽车的重心可以吗?
生:应该往上移到吊杆处
教师出示正确的画法
师:回忆杠杆的分类,这个杠杆是什么杠杆呢?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是一个费力杠杆,因为L1大于L2
师:请大家看我画的图,你认为这幅图有问题吗?
生:F2应该画得比F1更长一些
师:如果杠杆满足了F1L1=F2L2是否可以成功起吊叫呢?为什么?
生:不行,应该要F1L1师:是啊,如果单满足F1L1=F2L2一阵微风也可能会把吊车侧翻
师:那如果F1L1生:不会,右边还有两个轮子呢?
师:看来发生事故的原因是F1L1≥F2L2,怎么可以避免了这事故的发生呢?
生:减小L1或增大L2
生:增大F2或减小F1
师:完成任务二:如果你是吊车的主人,你会收集哪些数据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呢?
生:收集小汽车的重力、吊车的自重、车宽长度、吊臂端点到轮胎之间的垂直距离等
师:你的依据是?
生:F1L1图片:与第一辆起重机相比,第二辆起重机有哪些方面的改进?
生:吊车变重了、吊臂变粗了(增大F2)
生:离河岸距离远了
生:旁边还伸出了几只脚
师:这有什么用呢?
生:增加了抓地能力,间接地增加了自重(增大了F2、使支点往左移,减小了L1)
师:在图中还可以看到在吊车时,一边吊一边钢索往右移(可以减小L1)
完成任务三:
假设图示状态大起重机自身重心离右支撑点水平距离为3米,挂钩离右支撑点水平距离为8米,已知大起重机的质量为20吨,小起重机质量为5吨,则能否起吊?
师:有需要老师帮助的吗?有的请举手
生:可以起吊
师:我们计算出可以起吊,可是事实上起吊还是失败了,你认为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生:小汽车里灌满了水,使F1比计算用的大
生:在水面下时汽车受到浮力,而脱离水面后浮力没有了,大起重机不能一下适应这样的变化而侧翻了
师:看来我们平时考虑问题时应该更全面一些,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师:老师非常欣赏知识型的人才,让我们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不要让事故再次发生了。
思考:搬重物时,哪种姿势更安全呢?
师:除了满足F1L1=F2L2外,还应满足什么呢?
生:F1和F2的翻转效果要相反
关爱自己1:
图片:人站在椅子上往高处拿物体,椅子侧翻了。
师: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安全呢?请同学来演示
师:你为什么这样做?
生:脚往椅子背站一点,减小动力臂
生:椅子背上用手扶住,避免椅子翻转
关爱自己2:
露台上有一根长为4米,重为600牛的木板,其中有1、5米露出平台,问:体重为400牛的学生可以走到木板的处端吗?
在实物投影仪上分析作业中的问题:单位、重心位置、动力臂、阻力臂
师:他最多能走到哪里?
生:0。75米
师:可以试一试吗?
生:不可以
师: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是否有新的东西学到)
生:杠杆画图时大力要画得长一些,力要画在杠杆上。
课外小实验:感受平衡(一支蜡烛中间支起,两边都点燃观察它的运动)
头脑风暴:
师:科学中我们还学到过哪些平衡?
生:运动平衡、人体产热散热平衡
生:受力平衡、生态平衡
生:能量守恒
师补充:电荷平衡、新陈代谢中同化异化平衡、晶体溶解析出的平衡等
记录人:屠小琴2007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