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阅读复习卷
一、阅读理解
(一)
老 赵
刘立勤
老赵的麦子终于黄了,眼前是金灿灿的一片。浓浓的麦香冲破重重的混凝土气息在老赵的胸腔肆意地冲撞,他的脸上是说不出的悲伤。 为了这块麦田,老赵把人都得罪完了。 城市是条贪吃的狼,要吃掉老赵的村子,老赵的麦田也被卖了。老赵不答应,他任凭村干部磨烂嘴皮子,也不愿让出自己的土地,而且不顾劝说地在地里种下了一茬麦子,他想用一地的麦子来阻挡拆迁的步伐。可那又有什么用呢?土地是集体的,村长还是带着挖机“轰隆隆”开往麦田。谁想老赵却不知死活地钻进挖机的轮下,愣是不让挖机进地。 老板见多识广,以为老赵想讹钱,就拿来了大把大把的钱。那些钱够老赵盖三间大瓦房,也够买老赵种了一辈子的麦子呢。村里人眼红得不得了,都劝他见好就收。老赵还是不答应。有人不明白一向和善的老赵怎么会是这样,还有人骂他心重得像是吃了秤砣。老赵依然不管不顾,还是躺在轮子下面不出来。 还是镇长出面,当了一辈子顺民的老赵才松了口,答应让出自己的土地。老赵也不要老板的青苗补偿,老赵的条件是等到夏天麦子黄了,他要收回自己那一季的麦子。 老赵说,这也许是我这辈子能收获的最后一季麦子了。 老赵是种庄稼的好手。只要有土,他就会撒下一把种子,或苞谷,或麦子,或黄豆,种下就是生机一片,让人眼气得恨不能挖了砍了拔了,却又让人喜欢得下不了手。就说老赵那一地的麦子吧,真是一地的好麦子呀,绿油油,齐壮壮,看一眼就会想到黄亮亮的麦粒、白胖胖的蒸馍、筋道道的捞面,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镇长讪讪地走了,村干部气愤愤地走了,老赵的亲戚来了。亲戚也舍不得那块麦子,可亲戚更关心老赵的日子。亲戚知道老赵是一根筋,亲戚就帮老赵算账。一笔一笔算,算到最后,亲戚说一根麦草都值两块钱了呢!老赵还是咬住那句话:我舍不得那一地的麦子。 亲戚不高兴地走了,老赵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儿子不喜欢种地,初中毕业就去了南方打工,打了几年都是穷光蛋,混得远不如他这个种地的,臊得几年都不好意思回家。老赵不明白儿子为什么舍不得回家,不明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往城里跑。 儿子不喜欢种地,也不喜欢地里的麦子,可儿子喜欢地里麦子换来的钱。儿子逼着老赵让了土地好去领钱。儿子说,拿了钱可以在城里买房,可以在城里开店,可以买车,还可以给老赵娶一个儿媳妇生一个孙子。但任凭儿子说得天花乱坠,老赵就是不答应。儿子急了,就和他吵,和他闹,而且嚷嚷道要把地里的麦子割了去喂牛。儿子混,老赵不胜其烦,只好把攒的钱都给了儿子,把儿子赶进了城里。 老赵好不容易保住了那一地的好麦子。他和老伴就在麦田的尽头搭了一个窝棚,守护着那一地的麦子。晴天里,老赵忙着给麦子拔草,杀虫,施肥;雨天了,就看麦子洗澡,喝水。四周的拆迁工程已经开始了,村里的人高兴地大呼小叫,麦田边的老赵呢,心里是一片宁静,安心等待着一田的麦子。 麦子终于黄了,该割麦子了。镇长来了,村上的干部来了,老赵的邻居亲戚也来了,他们想看看老赵的麦田,想看老赵的麦田收割的是金子,还是银子。 早先的挖机也来了,等着老赵收完了麦子,好在那块田里种上一座楼,或是一间厂房,或是一条街道。 谁想到,老赵只割了三把麦子就离开了,挥手让挖机开进了麦田。 挖机好像对麦田有仇一般,老赵的手还没有放下,就“轰隆隆”冲进了麦田。立马,麦田便是一片狼藉。片刻之间,麦田就没了。 那天,我恰好在村里,我想问问老赵为什么要那样。 老赵说,想留个念想。 我说,留个什么念想? 老赵一声叹息,然后领着他的老伴儿头也不回地走了。 老赵去了更远的乡下。那里,有老赵喜欢的麦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通读全文,回答1~7题。
1、(2016·海南省海口市高考模拟)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开头突出了文章的矛盾冲突,即麦子终于黄了,而田地也会失去;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小说第二段总领下文,然后用似《诗经》里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写了老板、镇长、村干部、亲戚和儿子对老赵的劝说。 C.“讪讪”写出镇长被驳了面子后尴尬的样子,“气愤愤”写出村干部因威信受损的气恼, “不高
兴”写出老赵不给情面后亲戚的神态。 D.在对待土地的感情方面,老赵的儿子与老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借此表达对农村青年渴望过
玉环市六年级语文阅读复习卷 编写者:命题组 审核者:命题组 编号:Y1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上城市化生活的批评。 E.小说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城市是条贪吃的狼”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城市的发展之快,侧面反映出社会变化之大。21教育网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
3、请评析下列两句话。
(1)浓浓的麦香冲破重重的混凝土气息在老赵的胸腔肆意地冲撞,他的脸上是说不出的悲伤。
(2)麦子终于黄了,该割麦子了。镇长来了,村上的干部来了,老赵的邻居亲戚也来了,他们想看看老赵的麦田,想看老赵的麦田收割的是金子,还是银子。4、第七段运用了什么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21·世纪*教育网
5、小说在刻画老赵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www-2-1-cnjy-com
7、(2016·海南省海口市高考模拟)这篇小小说最初发表时,题目是“老赵的麦田”,其他刊物转载时改为“老赵”。你认为哪个题目恰当些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2-1-c-n-j-y
(二)(节选)
任大星
“好,你们娘舅买不到咸誊鱼,特意买了三个铜板豆腐,就请两个小外甥吃豆腐吧。”外婆高高兴兴地说着,立即动手从这碗陌生的和饭碗底里,用筷头挑起了两大块白生生的东西,颤巍巍地夹到我和小毛饭碗上。“小妹,你大哥难得买了豆腐,你就自己动筷头吧。尝尝,尝尝。”外婆对妈妈也客气着。 什么叫豆腐,我以前听说过,却没亲口尝过。豆腐好吃吗?看那模样,白生生,软耷耷的,有点像……像什么,一时还找不出个比方来呢。至少说,有点儿怪。21*cnjy*com
我仔细端详了一番饭碗上的那块豆腐,又抬头用疑问的眼光望了望妈妈。小毛比我爽气,他已经大声嚷嚷地对妈妈央求着了:“我不要吃豆腐!我要吃咸鲞鱼!” 我相信,幸而我们那一带有个“雷公也不打吃饭人”的惯例,妈妈这才勉强忍着不再给小毛吃巴掌。她立即用筷头把小毛饭碗上的那块豆腐卡碎了,挑了一小点放进自己嘴里,做出了个榜样给小毛看,然后,又挑起一块大点的,硬塞进了小毛的嘴巴。 小毛开头哇哇乱喊着,拼命想把嘴巴让开;但等到豆腐终于被塞进了嘴巴,他便瞪着两只眼睛辨起味来,突然不再做声了。我看他急急忙忙把那块被卡碎了的豆腐全部掷进了嘴巴,有滋有味地吞下肚里去了。 这一下,我可看出个名堂来了,放心了,便挑起整块的豆腐,大胆地放进了嘴里。才一嚼动,我舌尖立即遇上了一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鲜美的滋味,把我本来已经相当旺盛的食欲,引得又增添了七八分。虽说由于豆腐是整块的,热气不曾散发,烫得我喉咙头也火辣辣地发痛,但我一下子就感觉到它是我曾经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成芥菜蒸豆板是最好吃的东西了;这一下,才知道原来还有比成芥菜蒸豆板更好吃的东西! “怎么样,豆腐还好吗?”外婆宽厚地微笑着,望着我们兄弟两个,问。 我们两个使劲朝外婆点点头,四只眼睛却一起牢牢地盯住了那碗咸菜蒸豆腐。小毛还不住用手摇撼着妈妈的臂膀,暗示着他还要。 【来源:21cnj*y.co*m】
接下来,在外婆的一再坚持下,饭桌上那八只碗的位置便作了一番调整,咸菜蒸豆腐被推到我和小毛
面前来了。这样,妈妈还来不及向我们假装生气地瞪第二遍眼睛,咸菜蒸豆腐已经在我和小毛的你抢我夺
之中碗底迅速朝了天。大舅妈出手还算快,才撩过筷头给坐在桌角里的小表哥争到了两小块。大人们可就谁也不知道这碗豆腐是咸了还是淡了。直到碗底里只剩下一小汪咸菜卤了,外婆这才郑重其事地端了过去,用舌尖舔了舔碗沿,然后滴了一半在自己的麦粞饭碗里,还有一半滴进了大舅妈的麦粞饭碗。 “好鲜!”外婆认真地赞美着。 “今天这两个小馋鬼的肚里,蛔虫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妈妈趁势说,及时对大娘舅的花费表示了感谢。 小毛早就吃饱了饭,但两眼溜瞅着外婆手里的空碗,不肯离开桌面;也许他放心不下那上面还会出现第二碗豆腐吧。这时候他就满怀热望地对妈妈说: “妈妈,回到家里,我们也吃豆腐……” 啪一声,妈妈到底给了他一下记在账上的那个巴掌,甚至把他打离了桌面。小毛掀动着鼻翼快要哭出声来了,却突然闭上了嘴扑倒身子猛地钻进桌子底下去了……他这是干什么去啊? 我很快看清楚了:原来凳脚边有一块不大不小的豆腐呢!不消说,那是我们兄弟不久前的争夺战中不留意落下的。难得小毛眼尖手快,他及时地在老母鸡的尖喙边抢了过来,一把抓起就放进了自己的嘴巴…… 这一切,外婆都听见,看见了,但她却装聋作瞎,只是一个劲儿眉开眼笑地说道: “今天这三个铜板豆腐,两个小外孙吃得有滋有味,我看着心里真高兴!大毛,小毛,等明年老天爷再来一个好年成,就再到外婆家来做客吧,还让大娘舅买三个铜板豆腐请客!好不好?作孽啊,作孽啊!你们这些个投胎错投到穷苦人家来的孩子啊!” 外婆本来好端端地一脸笑容,但这时候突然用手心往脸上一抹,竟抹下了两大滴眼泪,扑扑掉到了饭桌上。我吃惊地朝她仔细一看,可不是,一双慈祥的眼睛里早就变得红红的了…… 就这样,大娘舅好心好意地买了三个铜板的豆腐给我们吃,竟会吃得让外婆流眼泪!这件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成了一个百思不解的谜。我们临走的时候,出村已经很远了,外婆还隔着三条河在那儿对我们高声喊: “明年再来!明年再来!但愿明年老天爷再来一个好年成,叫大娘舅再买三个铜板豆腐请你们!” 【出处:21教育名师】
通读全文,回答8~15题。
8、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软耷耷:_______________ 雷公也不打吃饭人:_______________
19、补上一个题目:( )并说明理由。
A、难得一见的豆腐 B、三个铜板豆腐 C、我与豆腐
9、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10、写出对画线部分的赏析及理解。
11、为什么外婆在最后会流眼泪?
12、分析妈妈、“我”、外婆、小毛这四个人物的品质。
13、文中的豆腐有何含义?
14、联系文章和生活,写出读了这篇文章后你的感想。
15、读了下段话后,你觉得他们在有生之年能否再吃到豆腐?为什么?
不管怎么样,我和小毛回到家里,就背着妈妈天天扳手指头算日子,一边巴望老天爷再开恩给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成。叫人伤心的是,老天爷似乎并不理会我们心里这个可怜的愿望,却接二连三地做起灾害来了。先是山里做旱灾,又是山外发大水,接下去蝗虫啦、瘟疫啦什么的也都赶来凑热闹了。我十岁出头的那一年,好不容易盼来了个好年成,谁知山外大地方的官兵和官兵抢地盘,打起仗来了,你打我,我打你,一打就是好多年,遭殃的自然是老百姓。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不少地方造了反,官兵就拔出刀来杀老百姓。又过了几年,抗日战争发生了,汉奸、土匪也都纷纷出场做市面,老百姓更是没条生路好找。这样,我妈
妈也就没个回娘家憩夏的机缘和心思。她年年都叨念着外婆,年年都想发个心去看看她老人家。并且,原
本就害了鼓胀病的大舅妈早就故世不说,大娘舅也已病死,小表哥又被拉去当兵十年没有音讯。总之一句话,从我们兄弟两个那年走外婆家好不容易吃上了一碗豆腐以后,二十多个年头一转眼过去了,就是巴不到个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太平年月。21cnjy.com
(三)悬崖上的一课(节选)
莫顿·亨特
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觉到那种酷热。和我在一起的五个男孩子已经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等游戏,他们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
一脸雀斑的小内德说到:“嗨!我有主意了。我们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然后他们出发了,他们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
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8年的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21·cn·jy·com
“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我来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www.21-cn-jy.com
我们穿过公园,进入树林,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在很远的另一边,大概40-50英尺,隐约出现了一道悬崖,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其他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爬,在突出的岩石和土层上找到放手和脚的地方。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然后我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2·1·c·n·j·y
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悬崖然后摔到岩石上,我会摔个粉碎,然后被自己的血窒息而死,我会发出咯咯的声音,抽搐几次,然后断气,就像我几天前见到的被汽车碾过的猫一样。【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但是那些男孩子们正在我头顶上喋喋不休地议论我,他们已经爬到了距离悬崖顶部三分之二的岩脊上,那里大约有5-6英尺深,15英尺长。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近里面,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其他的孩子则站在靠近边缘的地方,甚至勇敢地向下面小便,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21*cnjy*com
几分钟后,他们开始继续往上爬。
“喂,等等我。”我哑着嗓子说。
“再见啦!希望能在(报刊上的)滑稽连环漫画上见到你。”他们中的一个说到,其他的则哄堂大笑。
“但是我不能。。我。。。”这句话刺激了他们,他们开始嘲笑我,发出嘘声,然后继续向上爬,这样他们可以绕道回家。在他们离开之前,他们向下盯着我看。
内德嘲笑说:“你可以留下来,如果你想的话。”“全看你自己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是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
我往下看,但是却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绝对下不去。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要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突然间,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我还惊讶地意识到,在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每当我遇到一个遥不可及、令人害怕的情境,并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应付——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自己上过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完成了自己想要完成的,达到了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回头看时,不禁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通读全文,回答16~27题。
16、解释意思。
恍惚:_______________ 喋喋不休:_______________
17、本文是作者对自己童年往事的回忆,请概括这段童年往事。
18、如何理解“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19、赏析题。
(1)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悬崖然后摔到岩石上,我会摔个粉碎,然后被自己的血窒息而死,我会发出咯咯的声音,抽搐几次,然后断气,就像我几天前见到的被汽车碾过的猫一样。
(2) 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
(3) 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20、文中三句划线句子表现了什么?
21、为什么爸爸不让“我”有机会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
22、最后一段中的“一小步”与脱险时的“一小步”有什么区别?表现了什么?
23、文中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和实际加以分析。
24、联系实际写写文中爸爸教育方法给你的启示。
25、作者的写作手法十分高明,在文中,他基本没有写到害怕,但却处处体现害怕。请你到文中找一句话证明,并加以评析。
26、文题“悬崖上的一课”取得好不好?为什么?
27、阅读这段话,回答问题。
1945年1月,东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今天上午,我发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黑板上,这意味着明天我必须到敌占区执行侦察任务。那一整天我的脑袋都在发胀,吃饭时我感觉好像随时都要吐出来。
我知道我需要好好睡一觉,所以吃了一片药然后早早地上床,但是我没办法让自己停止想象无休止的飞行,作为一位飞行员,我和领航员将明显驾驶着没有任何武器装备的双发动机蚊式轰炸机深入德军控制区。
我在床上辗转反侧,有时渐渐入睡,但立刻被可怕的梦境惊醒,大口地喘着气。当我一想到战场上的炮弹爆炸声,我的心就像一条搁浅在岸边的鱼一样怦怦乱跳。鲜血、让人难以忍受的伤痛、火焰、浓烟和溅散的汽油,我的飞机盘旋着,而我身受重伤、处于半昏迷状态,虚弱地没办法控制飞机或者让自己站起来走到逃生舱,飞机轰鸣着向下坠落。【版权所有:21教育】
第二天早晨,当我正在衣帽间穿飞行服时,我清楚地知道我就是不行。我的任务需要飞行1000英里,3个小时,必须穿越德国控制区和德国领土——太深入了,很难不被德军发现。我不太可能把自己交给那架毫无战斗力的小飞机,然后用我的手和脚,让它爬到5英里的高空,引导它飞过冬天的大海,然后进入欧洲大陆,那里布满了纳粹的防空大炮、雷达站和战斗机,最后再安全地返航。
甚至在我拉上靴子的拉链、戴上头盔时,我还是认为我不行。我会爬上飞机、加热、检查发动机,但是在跑道上我的手就会变得僵硬,无法控制飞机,也无法让飞机飞行。
(1)这是原文的一段话,试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有什么作用。
(2)模仿这段文字写一个小片段。
(四)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通读全文,完成28~41题。
28、第二段“祸不单行”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家中“惨淡”,指的是那些情况?文中交代“祸不单行”,“家中光景惨淡”,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9、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30、送车一事,父亲本已“说定不送”原因是_____,但终于决定还送,原因又是_____。
31、画线句中两次使用“踌躇”“终于”,有什么作用? “他再三嘱咐茶房”中的“再三”与“我再三劝他”中的“再三”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32、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3、试分析文题“背影”。
34、“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什么又赶紧拭干了泪?
35、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有什么作用?
36、父亲的身体不好为什么偏要自己去买橘子?
37、有的同学认为作者的父亲没有遵守交通规则 ,随意翻越铁路线,有损于父亲形象的高大。你怎么看的?
38、有同学认为文中流露出一些“淡淡的哀愁”,请你结合课文作具体的分析。
39、赏析题。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40、联系生活实际写写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41、作者从平凡的“背影”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相信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请你模仿这段文字写一个小片段。
(五)
茅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通读全文,完成42~55题。
42、请为这篇文章取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43、“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现了什么?
44、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5、文中第二段的第一个和第三段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46、你怎样理解第三段?“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在文中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47、写白杨树外形的目的是什么?
48、本篇文章运用了什么的手法?表现了什么?结合文章谈谈。
49、赏析题。
(1)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50、如果把“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中的“虽”、“却”两字去掉,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51、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具体阐释白杨树象征的华北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52、你如何评价茅盾先生这种直抒胸臆的写法?
53、对第七段赞美白杨树的思路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
A.先扬后抑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B.先抑后扬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C.扬抑结合作铺垫,然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先扬后抑作铺垫,最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4、(2009·广西梅州)对上面文段内容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对黄土高原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对高原的赞美是所选文段的重点。
B、写高原的“雄壮”“伟大”是正面衬托白杨树,写“单调”是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C、“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改成“进”,意思相同。
D、“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改成“远远有一株,三五株,或一排”意思是一样的。
55、写一写读了这篇文章后你的感受。
(六)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
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 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三个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黑驴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直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地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份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的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路子跳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回家的路”。 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水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手比以前大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 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过。 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 (有删改)通读全文,完成56~65题。
56、(2017·江苏省高考)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
57、简要概括全文。(在40字以内)
58、“一个圣诞节的回忆”这个题目取的好不好?为什么?
59、(2017·江苏省高考)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60、赏析题。
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
61、“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将此句另起一段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什么?
62、(2017·江苏省高考)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63、请联系文章和生活写出本文的主旨。
64、下面的句子与划线句子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想象一下十一月底的一个早晨。二十多年前冬天来临的一个早晨。设想边远小镇上一座四散延伸的老房子里的厨房。黑色的大火炉是这个厨房的一大标志,但厨房里还有张大圆桌,壁炉前放着两把摇椅。今天壁炉发出季节到来的呼叫。
65、下面是未改动前文章的一段话,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但采购前,有个钱的问题。我们俩都没钱。除了家里人偶尔给点零花钱(给我们一角钱镍币他们就认为是给了笔大钱),或者我们自己干各种活儿赚钱:卖捐赠品,卖成桶采来的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桃酺,采摘花束供人家葬礼或婚礼。有一次,我们中了五块钱,是全国橄榄球比赛的第七十五奖。我们俩对橄榄球可一无所知。只不过我们听说什么比赛就参加:现在,我们寄希望于给新上市咖啡取名的大赛,要是中了有五千块奖金呢。老实说,我们唯一真正赚过钱的事业是奇趣展览,两年前在后院树荫下办的。所谓趣是幻灯,放华盛顿和纽约城市风光的幻灯片,那是一个去过这些地方的一个亲戚借给我们的(她发现我们借来的用处后大发雷霆);所谓奇是一只长了三只脚的鸡,我们养的一只母鸡孵出来的怪物。这附近人人都来看,我们收参观费,大人一角钱,小孩两分钱。等那富有感召力的展览物死去我们的奇趣展览馆被迫关门时,我们已经整整赚了二十块大洋。
(1)这段话表现了什么?联系前面的文章和生活举出两个例子证明你的观点。
(2)在上题的基础上,试分析为什么要删去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