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单元测试卷】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学生版)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对于圆的周长公式C=2πR,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π、R是变量,2是常量 B.R是变量,π是常量
C.C是变量,π、R是常量 D.C、R是变量,2、π是常量
2.重百大楼的销售量随商品价格的高低而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 )
A.销售量 B.顾客 C.商品 D.商品的价格
3.在以x为自变量、y为函数的关系式y=2πx中,常量为( )
A.2 B.π C.2π D.πx
4.人的身高h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t都是不变量 B.t是自变量,h是因变量
C.h,t都是自变量 D.h是自变量,t是因变量
5.如果每盒圆珠笔有12枝,售价18元,那么圆珠笔的销售额y(元)与圆珠笔的销售枝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21cnjy.com
A. y=x B. y=x C. y=12x D. y=x
6.函数y=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 )
A. x> B. x≠ C. x≠且x≠0 D. x<
7.如图,△ABC中,过顶点A的直线与边BC相交于点D,当顶点A沿直线AD向点D运动,且越过点D后逐渐远离点D,在这一运动过程中,△ABC的面积的变化情况是( )
A.由大变小 B.由小变大
C.先由大变小,后又由小变大 D.先由小变大,后又由大变小
8.根据图所示的程序计算y值,若输入的x的值为时,则输出的结果为( )
A. B. C. D.
9.“龟兔赛跑”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领先的兔子看着缓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终点、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t为时间,则下列图象中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是( )
A. B. C. D.
10.如图,向高为H的圆柱形空水杯中注水,表示注水量y与水深x的关系的图象是下面哪一个?( )21·cn·jy·com
A. B. C. D.
11.下列图象不可能是函数图象的是( )
A. B. C. D.
12.甲、乙两人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沿同一路线从A地出发前往B地,两人行驶的路程y(km)与甲出发的时间x(h)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得到如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
A. 甲的速度是60km/h B. 乙比甲早1小时到达
C. 乙出发3小时追上甲 D. 乙在AB的中点处追上甲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3.下岗职工购进一批苹果,到集贸市场零售,已知卖出的苹果数量x(千克)与售价y(元)的关系如下表:21教育网
则y与x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14.某商店进了一批货,每件进价为4元,售价为每件6元,如果售出x件,售出x件的总利润为y元,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www.21-cn-jy.com
15.将杨辉三角中的每一个数都换成分数,得到一个如图所示的分数三角形,称为莱布尼茨三角形,若用有序实数对(m,n)表示第m行,从左到右第,n个数,如(4,3)表示分数,则(9,2)表示的分数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6.甲、乙两人以相同路线前往距离单位10km的培训中心参加学习.图中l甲、l乙分别表示甲、乙两人前往目的地所走的路程S(km)随时间t(分)变化的函数图象.以下说法:
①乙比甲提前12分钟到达; ②甲的平均速度为15千米/小时;
③乙走了8km后遇到甲; ④乙出发6分钟后追上甲.
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填所有正确的序号).
三、解答题:(共52分)
17.小欣外出办事,先以12km/h速度骑自行车前进半小时,再乘公共汽车以40km/h速度行驶20min,接着以6km/h速度步行30min,休息10min后,又以5km/h速度步行20min,到达目的地,在这个过程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画出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图像.
【答案】时间是自变量,速度是因变量.
18.如图,梯形ABCD上底的长是4,下底的长是x,高是6.
(1)求梯形ABCD的面积y与下底长x之间的关系式;
(2)用表格表示当x从10变到16时(每次增加1),y的相应值;
(3)x每增加1时,y如何变化?说明你的理由.
19.一个水池有水60立方米,现要将水池的水排出,如果排水管每小时排出的水量为3立方米.(1)写出水池中余水量Q(立方米)与排水时间t(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20.甲骑摩托车从A地去B地,乙开汽车从B地去A地,同时出发,匀速行驶,各自到达终点后停止,设甲、乙两人间距离为s(单位:千米),甲行驶的时间为t(单位:小时),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有下列结论: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①出发1小时时,甲、乙在途中相遇;②出发1.5小时时,乙比甲多行驶了60千米;
③出发3小时时,甲、乙同时到达终点;④甲的速度是乙速度的一半.
其中,正确结论的有哪些?并说明理由
21.如图为一位旅行者在早晨8时从城市出发到郊外所走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图.根据图回答问题:(1)9时,10时30分,12时所走的路程分别是多少千米?21·世纪*教育网
(2)他中途休息了多长时间?
(3)他从休息后直达目的地这段时间的速度是多少?(列式计算)
22.用一根长是20cm的细绳围成一个长方形(如图),这个长方形的一边的长为xcm,它的面积为ycm2.2·1·c·n·j·y
(1)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在这个关系式中,哪个是自变量 它的取值应在什么范围内
(2)用表格表示当x从1变到9时(每次增加1),y的相应值;
(3)从上面的表格中,你能看出什么规律
(4)猜想一下,怎样围法,得到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最大是多少
(5)估计一下,当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22cm2时,x的值应介于哪两个相邻整数之间
23.如图表示的是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多少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
(2)汽车在那些时间段保持匀速行驶?时速分别是多少?
(3)出发后8分到10分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
(4)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这辆汽车的行驶情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单元测试卷】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解析版)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对于圆的周长公式C=2πR,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π、R是变量,2是常量 B.R是变量,π是常量
C.C是变量,π、R是常量 D.C、R是变量,2、π是常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常量就是在变化过程中不变的量,变量是指在变化过程中随时可以发生变化的量.
解:R是变量,2、π是常量.
故选D.
2.重百大楼的销售量随商品价格的高低而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 )
A.销售量 B.顾客 C.商品 D.商品的价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销售量随商品价格的高低而变化,结合函数的定义,分析可得答案.
解:根据题意,销售量随商品价格的高低而变化,
则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商品的价格,
故选D.
3.在以x为自变量、y为函数的关系式y=2πx中,常量为( )
A.2 B.π C.2π D.πx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常量的定义解答即可,常量是指在某一个变化过程中,固定不变的量.
解:在以x为自变量、y为函数的关系式y=2πx中,常量为2π,
故选:C.
4.人的身高h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t都是不变量 B.t是自变量,h是因变量
C.h,t都是自变量 D.h是自变量,t是因变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函数的定义中,因变量y随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利用这一关系即可作出判断.
解:因为人的身高h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所以t是自变量,h是因变量;
故本题选B.
5.如果每盒圆珠笔有12枝,售价18元,那么圆珠笔的销售额y(元)与圆珠笔的销售枝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www-2-1-cnjy-com
A. y=x B. y=x C. y=12x D. y=x
【答案】B
【解析】 ,故选A.
6.函数y=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 )
A. x> B. x≠ C. x≠且x≠0 D. x<
【答案】B
【解析】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等于0,故分母2x﹣3≠0,解得x的范围.
解:根据题意得:2x﹣3≠0,解得:x≠.
故选B.
7.如图,△ABC中,过顶点A的直线与边BC相交于点D,当顶点A沿直线AD向点D运动,且越过点D后逐渐远离点D,在这一运动过程中,△ABC的面积的变化情况是( )
A.由大变小 B.由小变大
C.先由大变小,后又由小变大 D.先由小变大,后又由大变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得,这个过程中△ABC的底始终不变,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判断.
由题意得,这个过程中△ABC的底始终不变,则△ABC的面积的变化情况是先由大变小,后又由小变大,
故选C.
8.根据图所示的程序计算y值,若输入的x的值为时,则输出的结果为(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先判断x的值属于哪一个范围,再代入相应的代数式计算即可.
,
,
故选C.
9.“龟兔赛跑”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领先的兔子看着缓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终点、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t为时间,则下列图象中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S1一直增加; S2有三个阶段,1、增加,2、睡了一觉,不变,3、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增加;但乌龟还是先到达终点,即S1在s2的上方。故选D.21教育网
10.如图,向高为H的圆柱形空水杯中注水,表示注水量y与水深x的关系的图象是下面哪一个?( )21*cnjy*com
A. B. C. D.
【答案】A
【解析】由于圆柱形水杯中是均匀的物体,随着水的深度变高,需要的注水量也是均匀升高的。可知,只有选项A适合均匀升高这个条件。
故选A.
11.下列图象不可能是函数图象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根据函数的定义可得,当自变量在定义域内任取一个值时,都有唯一的一个函数值与之对应,故A、B、D是函数的图象.C不是函数图象.【版权所有:21教育】
故选C.
12.甲、乙两人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沿同一路线从A地出发前往B地,两人行驶的路程y(km)与甲出发的时间x(h)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得到如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
A. 甲的速度是60km/h B. 乙比甲早1小时到达
C. 乙出发3小时追上甲 D. 乙在AB的中点处追上甲
【答案】D
【解析】A.根据图象得:360÷6=60km/h,故正确;
B. 根据图象得,乙比甲早到1小时;
C.乙的速度为:360÷4=90km/h,
设乙a小时追上甲,
90a=60(a+1)
解之得a=2,故不正确;
D. ∵90×2=180km, ∴乙在AB的中点处追上甲,故正确;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3.下岗职工购进一批苹果,到集贸市场零售,已知卖出的苹果数量x(千克)与售价y(元)的关系如下表:
则y与x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y=2.1x
【解析】∵(2+0.1)÷1=2.1;
(4+0.2)÷2=2.1;
(6+0.3)÷3=2.1;
…
∴可知y=2.1x.
故答案为y=2.1x.
14.某商店进了一批货,每件进价为4元,售价为每件6元,如果售出x件,售出x件的总利润为y元,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__.
【答案】y=2x
【解析】根据题意可得:
∵每件进价为4元,售价为每件6元,
∴每件商品的利润为:2元,
∴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2x.
故答案为:y=2x.
15.将杨辉三角中的每一个数都换成分数,得到一个如图所示的分数三角形,称为莱布尼茨三角形,若用有序实数对(m,n)表示第m行,从左到右第,n个数,如(4,3)表示分数,则(9,2)表示的分数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观察题图可知以下规律:是第几行就有几个分数;每行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每行第一个分数的分母为行号,第n(n为大于2的整数)行的第二个分数的分母为n(n-1);每行首尾对称.21·cn·jy·com
故(9,2)表示第9行,从左到右第2个数,即.
16.甲、乙两人以相同路线前往距离单位10km的培训中心参加学习.图中l甲、l乙分别表示甲、乙两人前往目的地所走的路程S(km)随时间t(分)变化的函数图象.以下说法:
①乙比甲提前12分钟到达; ②甲的平均速度为15千米/小时;
③乙走了8km后遇到甲; ④乙出发6分钟后追上甲.
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填所有正确的序号).
【答案】①②④
【解析】①乙在28分时到达,甲在40分时到达,所以乙比甲提前了12分钟到达;故①正确;
④设乙出发x分钟后追上甲,则有:,解得x=6,故④正确;
③由④知:乙第一次遇到甲时,所走的距离为:6×=6km,故③错误;
所以正确的结论有三个:①②④,
故答案为:①②④。
三、解答题:(共52分)
17.小欣外出办事,先以12km/h速度骑自行车前进半小时,再乘公共汽车以40km/h速度行驶20min,接着以6km/h速度步行30min,休息10min后,又以5km/h速度步行20min,到达目的地,在这个过程中,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画出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图像.
【答案】时间是自变量,速度是因变量.
【解析】
试题分析:仔细分析题意,结合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即可得到结果.
时间是自变量,速度是因变量.
18.如图,梯形ABCD上底的长是4,下底的长是x,高是6.
(1)求梯形ABCD的面积y与下底长x之间的关系式;
(2)用表格表示当x从10变到16时(每次增加1),y的相应值;
(3)x每增加1时,y如何变化?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y= (4+x)×6=12﹣3x;(2)表格见解析;(3)由上表可得:x每增加1时,y减小3,理由见解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解析】(1)利用梯形面积公式得出y与x 之间的关系;(2)结合关系式列表计算得出相关数据;(3)利用(1)中关系式,进而得出x每增加1时,y的变化.www.21-cn-jy.com
解:(1)∵梯形ABCD上底的长是4,下底的长是x,高是6,
∴梯形ABCD的面积y与下底长x之间的关系式为:y= (4+x)×6=12﹣3x;
(2)表格如下:
x 10 11 12 13 14 15 16
y ﹣18 ﹣21 ﹣24 ﹣27 ﹣30 ﹣33 ﹣36
(3)由上表可得:x每增加1时,y减小3,
理由:y1=12﹣3x,y2=12﹣3(x+1)=12﹣3x﹣3=9﹣3x,
y2﹣y1=9﹣3x﹣(12﹣3x)=﹣3,即x每增加1时,y减小3.
19.一个水池有水60立方米,现要将水池的水排出,如果排水管每小时排出的水量为3立方米.
(1)写出水池中余水量Q(立方米)与排水时间t(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答案】(1);(2)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余水量就是总量60立方米减去排除的水量即可列出函数解析式;(2)根据水池中的水量不少于0,即可列出不等式求解.21cnjy.com
试题解析:(1)由已知条件知,每小时放3立方米水,
则t小时后放水3t立方米,
而水池中总共有60立方米的水,
那么经过t时后,剩余的水为60 3t,
故剩余水的体积Q立方米与时间t(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Q=60 3t;
(2)根据题意得:60 3t 0,
解得:t 20.
20.甲骑摩托车从A地去B地,乙开汽车从B地去A地,同时出发,匀速行驶,各自到达终点后停止,设甲、乙两人间距离为s(单位:千米),甲行驶的时间为t(单位:小时),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有下列结论: 21·世纪*教育网
①出发1小时时,甲、乙在途中相遇;②出发1.5小时时,乙比甲多行驶了60千米;
③出发3小时时,甲、乙同时到达终点;④甲的速度是乙速度的一半.
其中,正确结论的有哪些?并说明理由。
【答案】①②④
【解析】由图象可得:出发1小时,甲、乙在途中相遇,故①正确;
甲骑摩托车的速度为:120÷3=40(千米/小时),设乙开汽车的速度为a千米/小时,
则12040+a=1,
解得:a=80,∴乙开汽车的速度为80千米/小时,
∴甲的速度是乙速度的一半,故④正确;
∴出发1.5小时,乙比甲多行驶了:1.5×(80 40)=60(千米),故②正确;
乙到达终点所用的时间为1.5小时,甲得到终点所用的时间为3小时,故③错误;
21.如图为一位旅行者在早晨8时从城市出发到郊外所走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图.根据图回答问题:(1)9时,10时30分,12时所走的路程分别是多少千米?2·1·c·n·j·y
(2)他中途休息了多长时间?
(3)他从休息后直达目的地这段时间的速度是多少?(列式计算)
【答案】(1)4km,9km,15km;(2)30分钟;(3)4千米/时.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图象看相对应的y的值即可.
(2)休息时,时间在增多,路程没有变化,表现在函数图象上是与x轴平行.
(3)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这段时间的总路程÷这段时间.
试题解析:
(1)看图可知y值为:4km,9km,15km,
故9时,10时30分,12时所走的路程分别是4km,9km,15km;
(2)根据图象可得,路程没有变化,但时间在增长,
故表示该旅行者在休息:10.5﹣10=0.5小时=30分钟;
(3)根据求平均速度的公式可得:(15﹣9)÷(12﹣10.5)=4千米/时.
22.用一根长是20cm的细绳围成一个长方形(如图),这个长方形的一边的长为xcm,它的面积为ycm2.【来源:21cnj*y.co*m】
(1)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在这个关系式中,哪个是自变量 它的取值应在什么范围内
(2)用表格表示当x从1变到9时(每次增加1),y的相应值;
(3)从上面的表格中,你能看出什么规律
(4)猜想一下,怎样围法,得到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最大是多少
(5)估计一下,当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22cm2时,x的值应介于哪两个相邻整数之间
【答案】(1)y=·x=(10-x)·x,x是自变量,它的值应在0到10之间(不包括0和10)
(2)
x 1 2 3 4 5 6 7 8 9 10
y 9 16 21 24 25 24 21 16 9
(3)可以看出:①当x逐渐增大时,y的值先由小变大,后又由大变小;②y的值在由小变大的过程中,变大的速度越来越慢,反过来y的值在由大变小的过程中,变小的速度越来越快;③当x取距5等距离的两数时,得到的两个y值相等.【出处:21教育名师】
(4)从表中可以发现x=5时,y取到最大的值25.
(5)根据表格:当x=22时,x应介于3和4之间或者6与7之间.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到结果,再根据常量的定义来判断自变量及其范围;
(2)分别把x=1变到9的值代入,即可得到结果;
(3)认真分析表中数据的特征即可得到结果;
(4)认真分析表中数据的特征即可得到结果;
(5)认真分析表中数据的特征即可得到结果.
(1)y=·x=(10-x)·x,x是自变量,它的值应在0到10之间(不包括0和10)
(2)
x 1 2 3 4 5 6 7 8 9 10
y 9 16 21 24 25 24 21 16 9
(3)可以看出:①当x逐渐增大时,y的值先由小变大,后又由大变小;②y的值在由小变大的过程中,变大的速度越来越慢,反过来y的值在由大变小的过程中,变小的速度越来越快;③当x取距5等距离的两数时,得到的两个y值相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从表中可以发现x=5时,y取到最大的值25.
(5)根据表格:当x=22时,x应介于3和4之间或者6与7之间.
23.如图表示的是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多少时间?它的最高时速是多少?
(2)汽车在那些时间段保持匀速行驶?时速分别是多少?
(3)出发后8分到10分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
(4)用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这辆汽车的行驶情况.
【答案】(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24min,它的最高时速是90km/h;(2)30km/h 和90km/h;(3)可能遇到了红灯或者障碍;(4)汽车出发2分钟后以3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了4分钟,又减速行驶了2分钟,又停止了2分钟,后加速了8分钟到9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了4分钟,最后2分钟停止了行驶。2-1-c-n-j-y
【解析】(1)汽车从出发到最后停止共经过了24min,它的最高时速是90km/h
(2)汽车大约在2分到6分,18分到22分之间保持匀速行驶,时速分别是30km/h 和90km/h
(3)出发后8分到10分速度为0,所以汽车是处于静止的。可能遇到了红灯或者障碍(或者遇到了朋友或者休息)。(答案不唯一,只要所说的情况合理即可)21*cnjy*com
(4)该汽车出发2分钟后以3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了4分钟,又减速行驶了2分钟,又停止了2分钟,后加速了8分钟到9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了4分钟,最后2分钟停止了行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