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7张PPT。5 古诗词三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 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 卧月明。牧 童 [唐]吕岩弄: 逗弄。
蓑衣: 棕或草编的外衣。
用来遮风挡雨。弄蓑衣 吕岩 字洞宾,唐代人。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曾当过地方官吏。后来
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
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
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
读诗句: 1.自由读诗,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这是一个( )的牧童。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明诗意:读读说说: 我们来看看这个牧童在干什么?哪些句子是写景的?哪些句子是写牧童的? 讨论交流,说说诗句意思:
1.
2.
3.
4.风景:
野草 横铺—六七里
晚风 明月—黄昏牧童:弄笛卧表现出牧童的
天真.悠闲.
自在.无拘无束
优美
恬静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经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悟诗情: 自由读读,说说你从牧童这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童
年生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说说你对这种童年生活的感受。
小结: 《牧童》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童真、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无尽怀念,对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草原上,碧草茫茫,远处,几棵树挺立在草原上,像一个个守护草原的卫士。这时,一阵风萧萧地吹过,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时发出“刷刷”的响声,就像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的月夜奏上一曲动听的“夜曲”
????? 远处,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躺在草地上。原来那是一个牧童,刚刚吃完饱饭,就连身穿的那件蓑衣也没脱,一边吹奏着笛子,一边看着这美丽的夜景,那声声悠扬悦耳的笛子声传遍了整个草原,给原本只有自然气息的“夜曲”增加了一份幽雅……时间飞快地流逝着,原本明亮皎洁的月亮现在只剩下一点微弱的暗光,“精灵”们继续演奏着,但现在的速度比之前的更为幽雅了,而那位牧童,拿着他那支笛子,躺在草地上安然入睡了……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 停 坐船中。
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舟过[宋]杨万里安仁: 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安仁篙棹怪生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 “中兴四大家” 之一。 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
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
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我会读
收篙 停棹 遮头 舟过安仁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舟过安仁词句解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一叶小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童心与诚斋体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中国诗史上要算是一位
极具独创性的诗人了。他的诗被称为 “诚斋体”,这
一称谓本身就表明了其独创性。诚斋体在诗史上的
重要意义,借助文学批评家严羽的话来说,就是: “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 诚斋体的伟大,在于充溢其间的童心、童趣。还没有哪一位古代诗人像杨万里那样,写出过那么
多的生气勃勃的儿童形象,保存了那么多率真活泼
的生活气息。与这一本质特征相联系,诚斋诗融入
或借鉴了少儿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在诚斋体中,人
们还可以看到人类对大自然永不泯灭的童稚心态与对人生哲理之追求的高妙的艺术组合。这也正是诚斋体最高的艺术境界。清平乐 村居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平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村居》。词和词牌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
“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来的词,每首4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村居”—— 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 解题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南宋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持抗金,但不被采纳,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闲居。清平乐 村居 写作背景:
辛弃疾曾历任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任职期间,打击贪官,救济灾民,颇有政绩。淳熙八年被劾职,退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隐居长达二十年,他退居乡间,与山民野老打成一片,过着平凡质朴、恬淡安静的生活。此时,他一改过去壮大场面的描述和豪杰人物的刻画,转而饱蘸色彩去描绘田园风景画和俚俗乡情图。这首词题为“村居”,是词人晚年遭受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清平乐 村居翁锄莲老翁锄头莲花wēnɡchúlián清平乐 村居 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 相媚好,白
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村居[宋]辛弃疾清平乐茅檐吴音清平乐: 词牌名,“乐” 读 ?
茅檐: 茅屋的屋檐。
吴音: 吴地的方言。泛指南方的方言。 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 ,白
发谁家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 ,溪头卧剥莲蓬。 · 村居[宋]辛弃疾清平乐相媚好相媚好: 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 老翁、老妇。
亡赖: 同 “无赖”,“亡” 读?这里指顽皮、淘气。翁媪亡赖 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想想本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描写了农村美丽的风光,透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场景? 白发翁媪的谈话,大儿锄地,中儿织鸡笼,小儿剥莲蓬。 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练,内容很丰富。阅读时,不会像阅读一般的文章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地阅读、思考和吟诵。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句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这句描绘了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景色,将它们组合成一幅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有田园特色。(1)作者看到了什么?作者知道“白发翁媪”是谁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了白发翁媪,但是作者不知道他们是谁。从“谁家”两个字可以看出来。(2)这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干什么?作者知道他们在谈些什么吗? 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亲昵地交谈着。但是,他们是用方言——“吴音”交谈,作者根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上去询问而打断他们交谈,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 作者在农村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又有什么感受呢?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词中的第三、四句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 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和场面,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有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了三个儿子的行动,刻画了他们的可爱形象。26、清平乐 村居 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在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吴方言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翻译全词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刻画了一幅 清新奇妙的乡村农家素描图,表现了农家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轻松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欣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 江 月夜行黄沙道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展开合理的想象,将课文扩写成400字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