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第二节 液体压强综合测试及答案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第二节 液体压强综合测试及答案详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2-18 11:35:53

文档简介

液体压强滚动训练(三)
如图船闸中,仅阀门A打开,上游和闸室组成___________;船从闸室驶向下游时,需要阀门_______(选填“A”或“B”)关闭。
如图所示中的两把茶壶,在使用时有缺陷的是_______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在烧杯内装有某种液体,A为两端开口的玻璃管,B为轻质塑料片。B在液面下的深度为15
cm。向A管内缓缓注入水.当塑料片恰好脱落时,A管内水柱高12
cm,则烧杯内的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_g/cm3。
如图所示,将两端开口的玻璃筒下端扎上橡皮薄膜,竖直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橡皮薄膜向上凹进,此现象可证明液体_____________,然后向玻璃筒内缓慢注入某种液体,当橡皮薄膜变平时,测得橡皮薄膜在水中的深度为11
cm,筒内液体的深度是10
cm,则筒内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kg/m3。
如图所示,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A、B,SA>SB(容器足够高),放在两个高度不同的水平面上,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两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若在A容器中倒入或抽出甲液体,在B容器中倒入或抽出乙液体,使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正确的判断是(  )
A.倒入的液体体积V甲可能等于V乙
B.倒入的液体高度h甲一定大于h乙
C.抽出的液体体积V甲可能小于V乙
D.抽出的液体高度h甲一定大于h乙
在水平桌面上放着两个质量相等、底面积不同的柱形容器。容器中装有深度相同的液体。如图所示,A、B分别为两种液体内部的两个点,且hA=h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两种液体的质量相等,则液体对两容器底部的压强一定相等
B.若两种液体的质量相等,则两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一定相等
C.若两种液体的密度相同,则A、B两点的液体的压强可能相等
D.若两种液体的密度不同,则A、B两点的液体的压强可能相等
如图所示一个容器重4.2
N,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上部是边长为5
cm的立方体,下部是边长为10
cm的立方体,若向容器内注入1.075
kg的水(g取10
N/kg),则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力为(  )
A.14.95
N
B.13
N
C.14
N
D.15
N
有一个装有部分水的不规则的容器,如图所示。容器上端小圆柱瓶颈的横截面积为S1,容器的底面积为S2,且,现向容器内缓慢注入30
N的水(不溢出),求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增加了多少?
液体压强滚动训练(三)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连通器
A
详解:当阀门A打开,上游和闸室连通,形成连通器;当船从闸室驶向下游时,需要阀门A关闭,阀门B打开,下游和闸室连通,形成连通器。

无法装满水,水面只能到达壶嘴的位置
详解:茶壶的壶身和壶嘴构成连通器,甲的壶嘴和壶身是相平的;乙的壶嘴比较低,因为不流动时,水面高度总是相平的,所以乙壶中水只能到壶嘴的位置,无法装满水。
0.8
详解:当玻璃管内外压强相等时,塑料片B恰好脱落,
所以由p=ρgh可得:ρ水gh水=ρ液gh液,
则烧杯内的液体的密度:
ρ液=ρ水=×1.0×103
kg/m3=0.8×103
kg/m3=0.8
g/cm3。
向上有压强
1.1×103
详解:将两端开口的玻璃筒下端扎上橡皮薄膜,竖直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橡皮薄膜向上凹进,此现象可证明液体向上有压强;因为橡皮薄膜变平,所以橡皮薄膜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相等,又因为受力面积相同,所以p向上=p向下,ρ水gh水=ρ液gh液,
两边约去g后代入数据:1.0×103
kg/m3×0.11
m=ρ液×0.1
m,解得ρ液=1.1×103
kg/m3。
C
详解:因为p甲=p乙,可得ρAghA=ρBghB,由hA<hB,可得ρA>ρB。
因为p甲=p乙,可得:,又因为SA>SB,所以FA>FB,
由于F=G=mg可知:m甲>m乙;即原容器所装的甲液体质量大于乙液体,
由此可知:使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则:
(1)倒入时要使得乙液体装入B瓶的质量多一些,才符合题意,即:Δm甲<Δm乙;
由于Δm=ρ×ΔV,则ΔV甲<ΔV乙,故选项A错;
由于Δm甲<Δm乙,SA>SB,根据p=可知:Δp甲<Δp乙;
根据Δp=ρgΔh可知:Δh甲<Δh乙,故选项B错。
(2)抽出时要使得甲液体抽出的比乙液体抽出的多一些,才符合题意;
即:Δm甲>Δm乙;由于Δm=ρ×ΔV、ρ甲>ρ乙,所以体积关系可以是:大于,小于,或者等于,因此C选项可能甲体积小是对的,即ΔV甲<ΔV乙,故选项C正确;
由于ΔV甲<ΔV乙,SA>SB,由V=Sh可知,Δh甲<Δh乙,故选项D错误。故选C。
BD
详解:若两种液体质量相等,由公式G=mg知,液体重力相等,由图知:容器粗细均匀,所以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都等于重力,所以也相等;而底面积不同,由公式p=知: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不同。A选项错误;若两种液体质量相等,由公式G=mg知,液体重力相等,又已知容器质量相同,即重力也相同,所以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都等于容器和液体的重力之和,也就是两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一定相等。B选项正确;
由图知:A点的深度小于B点,如果液体密度相同,由公式p=ρgh知:A点液体的压强小于B点。C选项错误;由图知:A点的深度小于B点,如果液体密度不相同,且左面液体密度较大时,由公式p=ρgh知:A、B两点产生的压强可能相同。D选项正确。
故选BD。
B
详解:1.075
kg的水体积为V===1.075×10﹣3m3
容器下部容积为V下==(0.1
m)3=1×10﹣3
m3
容器上部水的体积为V上=V﹣V下=1.075×10﹣3m3﹣1×10﹣3m3=0.075×10﹣3
m3
容器上部水的深度为h上===0.03
m
整个容器中水的深度为h=h上+h下=0.03
m+0.1
m=0.13
m
水对容器底的压强为p=ρgh=1.0×103
kg/m3×10
N/kg×0.13
m=1300
Pa
水对容器底的压力为F=pS=1300
Pa×0.01
m2=13
N。故选B。
90
N
详解:由G=mg=ρgV=ρgSh得,加入30
N的水后,液面升高的高度:Δh=,
水对容器底增大的压强:Δp=ρgΔh=,
由p=得,水对容器底部增大的压力:ΔF=ΔpS2=×S2=3×30
N=90
N。
PAGE液体压强滚动训练(一)
如图所示,A、B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管内盛有同种液体,当A管竖直,B管倾斜放置时,两管液面等高,则(  )
A.A、B两管中液体的质量相等
B.A管中液体对管底的压强比B中大
C.A管中液体对管底的压强比B中小
D.A管中液体对管底的压强和B中相等
如图所示,甲、乙两容器分别装有同样深度的不同液体,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p甲<p乙,比较两容器中液体密度ρ甲和ρ乙的大小(  )
A.ρ甲>ρ乙
B.ρ甲=ρ乙
C.ρ甲<ρ乙
D.不能确定
如图所示,甲、乙两容器的质量和底面积都相同,在它们中分别装有质量和深度均相等的水和酒精,则(  )
A.甲容器底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大,压力也大
B.乙容器底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大,压力也大
C.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大,压强大
D.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大,压强大
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容器底受到压力相等
B.距杯底高度相同的a、b两点液体压强相等
C.盛水容器底部受到压强较大
D.盛水容器底部受到压强较小
如图所示,一密封的圆台形容器内装满某种液体,若把它倒置,则液体对容器底面的(  )
A.压强增大,压力增大
B.压强减小,压力减小
C.压强不变,压力减小
D.压强不变,压力增大
如图所示,有三个质量相同、形状不同的容器A、B、C,它们的底面积相同,盛上同一种液体并使液面在同一高度。若不计容器所受的重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和压力都相同
B.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相同,压力不同
C.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和压力都相同
D.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同,压力不同
液体压强滚动训练(一)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D
详解:由图知,两玻璃管中液体的体积:VA<VB,根据m=ρV可知,管内装同种液体,密度相同,所以A、B两管中液体的质量:mA<mB;根据p=ρgh可知,管内装同种液体,两管液面等高,实验A、B两管中液体对管底压强:pA=pB。故选D。
C
详解:甲乙两容器的深度相同即h甲=h乙,液体压强不同p甲<p乙,由根据公式p=ρgh变形为ρ=进行解析,分母相同,分子小的分数就小,因p甲<p乙,h甲=h乙,g是相同的常数,所以液体密度ρ甲<ρ乙。故选C。
A
详解:(1)∵p=ρ液gh,h水=h酒精,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对容器底的压强:p甲>p乙,∵p=,S甲=S乙,
∴由F=pS可知: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F甲>F乙。故A正确,B错误。
(2)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容器与它所装液体的重力,由于甲、乙两容器的质量相同,它们中装的水和酒精的质量相等,则两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F相等,已知两容器的底面积S相等,由压强公式p=可知,两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相等,故CD错误;故选A。
A
详解:水和酒精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本身的重力,因为水和酒精质量相同,根据公式G=mg可知重力也相同,所以两容器底受到的压力相等,故A正确;读图可知,a、b两点距容器底面的距离相同,由公式p=ρ液gh可知,两点以下部分,液体产生的压强大小关系为pa下>pb下,由A选项的解答可知,两容器中液体对底面的压力相同,底面积相同,故压强也相同,则a、b两点的实际压强:p水﹣pa下<p酒精﹣pb下,故B错误;C、D两容器底面积相同,压力相同,根据公式p=可知两个容器底部所受压强相等,故CD错误。故选A。
C
详解:圆台形容器内部装满水,容器倒置后,水的深度不变,因为p=ρgh,所以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也不变;容器倒置后,水对容器底部压力的受力面积变小,据p=,所以F=pS,由此可知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变小。故选C。
C
详解:A、B、C三个容器的底面积S相同,液面高度h相同,由图知,液体的体积关系是VA>VB>VC。同一种液体,密度ρ相同。质量m=ρV,则三容器中液体质量关系为mA>mB>mC。液体和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mg,由于mA>mB>mC,则FA>FB>FC;液体对桌面的压强p=,所以pA>pB>pC,故A、B错误;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ρgh,由于ρ、h都相同,所以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同。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pS,由于p、S都相同,所以压力都相同。故C正确,D错误。故选C。
PAGE液体压强滚动训练(二)
如图是实验用的锥形瓶,将锥形瓶放在面积为S、质量为m的水平桌面中央,已知锥形瓶的质量为m1、底面积为S1,当锥形瓶中倒入密度为ρ、质量为m2的液体后,液面高度为h,则(  )
A.锥形瓶中液体对瓶底的压力为m2g
B.倒入锥形瓶中液体的体积为m2/ρ
C.水平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为(m+m1+m2)g
D.瓶底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为(m1+m2)g/S
在如图所示底面积为S的锥形瓶内,装有密度为ρ的液体。将质量为m、体积为V的小球放入瓶内,瓶内液体未溢出,瓶内液面上升Δh。则(  )
A.小球所受浮力大小为ρgV
B.瓶底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增加量为ρgΔhS
C.锥形瓶中的液体对瓶底的压力增加量为mg
D.锥形瓶中的液体对瓶底的压强增加量为ρgΔh
如图所示的水桶,质量为2
kg,底面积为500
cm2,高为50
cm。将此水桶放在水平地面上,向水桶内倒入30
kg的水,此时水面到桶底的距离为40
cm。当小明用竖直向上的力F提水桶,但没有提起来时,水桶对地面的压强减小了3000
P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10
N/kg)(  )
A.F的大小为170
N
B.提水桶前,水对水桶底的压强比水桶对地面的压强小2400
Pa
C.提水桶前,水对水桶底的压强比水桶对地面的压强小400
Pa
D.提水桶后,水对水桶底的压强比水桶对地面的压强大600
Pa
如图所示,质量是2
kg的平底水桶的底面积为800
cm2,放在水平地面上,桶内装有深50
cm、体积是45
dm3的水。(g=10
N/kg)求:
(1)水对桶底的压强;
(2)桶底受到的水的压力;
(3)地面受到的压强;
(4)小萍用竖直向上的力F提水桶,但是没有提起来。这时,如果水对桶底的压强和水桶对地面的压强相等。求小萍同学提水桶的力。
液体压强滚动训练(二)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BC
详解:液体对瓶底的压强p=ρgh,压力F=pS=ρghS1,大于液体重m2g,故A选项不正确;倒入锥形瓶中的液体的体积V=,故B选项正确;水平地面受到的压力F=G=(m+m1+m2)g,因桌子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水平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为(m+m1+m2)g,故C选项正确;瓶底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为F
′=G
′=(m1+m2)g,瓶底对水平桌面压强的受力面积为S1,所以对桌面的压强为,故D选项不正确。选BC。
D
详解:现在不能确定小球的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不能确定小球在液体中的状态,无法确定小球受到的浮力大小,但是有个取值范围,小球所受浮力:F浮≤ρgV,A错误;小球放在液体中,液体没有溢出,瓶子和液体这个整体增加的重力为mg,所以瓶底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增加量为mg,B错误;液体增加的深度为Δh,锥形瓶中的液体对瓶底压强增加量为:Δp=ρgΔh,锥形瓶中的液体对瓶底的压力增加量为:ΔF=Δp S=ρgΔh S,C错误;液体增加的深度为Δh,锥形瓶中的液体对瓶底压强增加量为:Δp=ρgΔh,D正确。故选D。
BD
详解:拉力F的大小为:F=ΔpS=3000
Pa×500×10﹣4m2=150
N,故A不正确;
水对水桶底的压强:p水=ρ水gh=1×103
kg/m3×10
N/kg×0.4
m=4000
Pa,
水桶对地面的压强:
p地==6400
Pa,
所以提水桶前,水对水桶底的压强比水桶对地面的压强小:
p地﹣p水=6400
Pa﹣4000
Pa=2400
Pa,故B正确,C错误;
提水桶后,水桶对地面的压强:p地′=p地﹣3000
Pa=6400
Pa﹣3000
Pa=3400
Pa,
水对水桶底的压强比水桶对地面的压强大:p水﹣p地′=4000
Pa﹣3400
Pa=600
Pa,故D正确,故选BD。
(1)5×103Pa
(2)400
N
(3)5875
Pa
(4)70
N
详解:(1)水对桶底的压强:p=ρgh=1×103
kg/m3×10
N/kg×0.5
m=5×103
Pa;
(2)由p=得:桶底受到的水的压力F=pS=5×103
Pa×0.08
m2=400
N;
(3)水的重力:G水=mg=ρgV=1.0×103
kg/m3×10
N/kg×0.045
m3=450
N,
容器的重力:G桶=m桶g=2
kg×10
N/kg=20
N,
桶对地面的压力:F
′=G水+G桶=450
N+20
N=470
N,
地面受到的压强:p
′===5875
Pa;
(4)因为水对桶底的压强和桶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受力面积相同,所以桶对地面的压力等于水对桶底的压力,桶对地面的压力:F压=400
N,
小萍同学提水桶的力:F提=G桶+G水﹣F压=450
N+20
N﹣400
N=70
N。
PAGE液体的压强课后练习
题一:如图所示,用压强计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1)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a)所示的情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U形管左支管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_____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调节的方法是(  )
A.将此时右边支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2)小明再作图(b)所示的检查。当用手指按压(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c、d图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d、e图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进一步研究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关系是否相等,他应如何操作,说出你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莉同学在学了液体压强公式后,用公式对以上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g=10
N/kg),得出金属盒在30
mm深处水的压强是_________Pa,而从压强计测出的压强为___________Pa(压强计的液面高度差为28
mm),由此她发现按液面高度差计算的压强值小于按液体深度计算的压强值,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二:在做“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实验时,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方案,图(a)、(b)、(d)中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相同。实验测得几种情况下压强计的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的大小关系是h4>h1=h2>h3。
(1)实验中液体压强的大小变化是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来判断的,这种方法通常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用压强计前应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方法是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装置____________(选填“漏气”或“不漏气”)。
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形管内水面有高度差,应通过方法_______________进行调节。
①从U形管内倒出适量的水;
②拆除软管重新安装;
③向U形管内加适量的水。
(3)由图(a)和图____两次实验数据比较可以得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比较图(a)和图(b)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明通过图(c)和图(d)两次的实验认为图(d)烧杯中盛的是浓盐水,他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三: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以槽中液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两端开口、粗细均匀的玻璃管的下端贴一个比管口稍大的塑料薄片,并将玻璃管竖直插入液体槽中,然后顺着管壁从上端开口处向管内缓缓注水,如图所示,直至观察到薄片脱离管口下落。计算出管内水产生的压强p。改变深度h,重复实验。甲组同学还选用了粗细不同的玻璃管进行实验。所有数据均记录在下表。
小组
槽中液体密度
ρ(×103kg/m3)
实验序号
深度h(m)
管口面积S(×10﹣4m2)
质量m(×10﹣3kg)
管内水产生的压强p(Pa)

0.8
1
0.05
5
20
392
2
0.1
5
40
784
3
0.2
5
80
1568
4
0.2
10
160
1568

1.0
5
0.05
5
25
490
6
0.1
5
50
980
7
0.2
5
100
1960

1.2
8
0.05
5
30
588
9
0.1
5
60
1176
10
0.2
5
120
2352
(薄片的重力、玻璃管的厚度忽略不计)
(1)此实验中,经分析得出,当薄片恰好脱离管口时,薄片处管外液体的压强_______管内水产生的压强(选填“等于”或“小于”)。
(2)各组同学分析了本组的实验数据和相关条件,其中乙组同学由实验序号_________初步得出: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甲组同学由实验序号3、4初步判断:玻璃管的粗细与本实验研究结论的获得____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3)三组同学互动交流,分析实验序号1、5、8的数据,发现液体内部的压强(p1
p5、p8)与密度(ρ甲、ρ乙、ρ丙)满足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相同深度,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成正比。
(4)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数据,经运算归纳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_______________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题四: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的研究过程如下:
(1)猜想:他们分别在粗细不同、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端扎上橡皮薄膜,并在管内注入不同液体,观察到橡皮薄膜分别向下凸出,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根据图(a)和(b),小明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质量_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根据图__________,小红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根据图(c)和(d),小华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____________有关。
(2)探究:该小组同学继续实验,将玻璃管扎有橡皮薄膜的一端浸入盛有液体的烧杯中,然后改变管内外液体的种类和深度,使橡皮薄膜分别向上凹进、保持平整或向下凸出,如图(a)(b)(c)所示,他们将有关的实验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序号
管外液体
管内液体
橡皮薄膜
密度(×103kg/m3)
深度(cm)
密度(×103kg/m3)
深度(cm)
1
0.8
10
1.0
8
保持平整
2
0.8
10
1.0
9
向下凸出
3
0.8
10
1.0
7
向上凹进
4
1.2
8
0.8
12
保持平整
5
1.2
8
0.9
12
向下凸出
6
1.2
8
0.7
12
向上凹进
7
1.1
7
0.7
11
保持平整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可验证__________的猜想是正确的(选填“小明”、“小红”或“小华”),而且可以得出:当液体的密度相同时,深度越深,液体内部的压强越大。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可验证小红的猜想是正确的,而且可以得出:当液体的深度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或7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题五:某地是水浸黑点,该路段处遇下雨尤其是强降水时容易严重积水。如果汽车落水或是遇雨被淹,乘客都应立刻开门逃生,越迟疑车门越难推开,因为车辆被淹越深,车门下部O处受到水的压强越_________。紧急情况下,应挥动逃生锤的________(选填“A”或“B”)端砸向玻璃窗的边角,这是因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减少,从而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少”)了对车窗压强,更容易破窗。
题六: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将管子换粗一点,仍用原来这么多水,木桶并未裂开,这说明了液体压强与___________有关。下列哪个不是这一规律的应用____________。
A.水坝的下部总比上部建造的宽一些
B.储油罐总是做成“矮胖子”
C.在瓶内灌满水,用一张纸盖住瓶口,压紧后将瓶子倒置,水和纸都不会下落
题七:如图所示,将一圆柱体从水中匀速提起直至下表面刚好离开水面,此过程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p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大致如下列图中的(  )
题八:如图所示,往木桶中匀速注水直至注满。下列表示此过程中木桶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题九:将密度为ρA、ρB的液体分别装入容器A,B中(如图所示),设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A、pB,如果pA<pB,则(  )
A.ρA=ρB
B.ρA>ρB
C.ρA<ρB
D.无法确定这两种液体的密度大小
题十:四只同样的杯子,分别装有水银、煤油、水、盐水四种液体。若判断每只杯子中装的是哪种液体,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若质量相等,液面最高的是煤油,其次是水、盐水,液面最低的是水银
B.若体积相等,质量最大的是水银,其次是盐水、水、质量最小的是煤油
C.若液面一样高,无法确定是哪种液体
D.因液体的密度不同,质量一定,体积和密度成反比,根据体积的关系,就可以确定是哪种液体
题十一:一只试管装一定量的水,如果把试管倾斜一个角度但液体未流出,此过程中,水对管底的压强(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以上说法都不对
题十二:在图中,底面积不同的甲、乙圆柱形容器(S甲>S乙)分别装有不同的液体,两液体对甲、乙底部的压强相等。若从甲、乙中抽取液体,且被抽取液体的体积相同,则剩余液体对甲、乙底部的压力F甲、F乙与压强p甲、p乙的大小关系为(  )
A.F甲<F乙,p甲>p乙
B.F甲<F乙,p甲=p乙
C.F甲>F乙,p甲>p乙
D.F甲>F乙,p甲<p乙
液体的压强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题一:(1)大于
B
(2)橡皮管或橡皮膜漏气
(3)同种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4)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内部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5)取一杯盐水和一杯清水,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一深度处,观察U型管中的液面高度差来比较压强
(6)300
Pa;280
Pa;原因:橡皮膜由于发生形变,自身产生一个向外的压强。
详解:(1)如图(a)所示的情景:说明出现了液面差,即液面上的压强大;因此,要取下软管重新安装,使橡皮膜内外压强一样,选B;
(2)图(b)压强不变化。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液面差的大小不受压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是橡皮管或橡皮膜漏气;
(3)比较c、d图实验,说明同种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4)比较d、e图实验,说明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内部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5)他的操作方法是取密度不同的液体,深度相同,比较液面差的高低。即:取一杯盐水和一杯清水,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一深度处,观察U型管中的液面高度差来比较压强;
(6)p1=ρgh1=1.0×103kg/m3×10
N/kg×0.03
m=300
Pa;
∴p2=ρgh2=1.0×103kg/m3×10
N/kg×0.028
m=280
Pa;
原因:橡皮膜由于发生形变,自身产生一个向外的压强。
题二:(1)U型管中液面的高度差
转换法
(2)不漏气

(3)(c)
(4)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5)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
详解:(1)实验中液体压强的大小变化是通过比较U型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的,这种方法通常称为转换法;
(2)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装置不漏气;
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形管内水面有高度差,说明被封闭气体压强太大,对实验结果会造成影响,应拆除软管重新安装;
(3)a、c采用的都是水,液体密度相同,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越大,U型管中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说明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a、b探头在水中的深度相同,探头的朝向不同,可知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5)c、d两图,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所以无法得出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
题三:(1)等于(2)5、6、7
无关(3)(4)液体密度和深度的乘积
详解:(1)当薄片恰好脱离管口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薄片上下的受力面积相同,根据p=,薄片处管外液体的压强等于管内水产生的压强。
(2)乙组同学实验5、6、7,=9800,保持不变,所以在液体密度一定时,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甲组同学实验3、4,液体的密度一定、深度一定,管的粗细不同,但是液体的压强相同,所以玻璃管的粗细与本实验研究结论无关。
(3)实验1、5、8,液体的深度一定,发现=0.49,保持不变,相同深度,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成正比。液体内部的压强(p1、p5、p8)与密度(ρ甲、ρ乙、ρ丙)满足关系。
(4)液体密度一定时,保持不变;液体深度一定时,保持不变。经过计算=9.8,保持不变为定值。
题四:(1)无关
(b)和(c)
液体的深度
(2)①小华
②4、5、6;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③液体的密度与深度乘积相同时,液体内部压强相同。
详解:(1)读图(a)和(b)可知,同种液体,深度相同,质量不同不会影响其压强的大小;图(b)和(c)其他条件均相同,只有液体密度不同,符合小红的猜想;图(c)和(d)中,其他条件均相同,只有深度不同,而压强也不同,所以液体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2)①实验1、2、3中,只有深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压强不同,所以可验证小华的猜想;②实验4、5、6中,液体密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而且可得出:当液体的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③实验1、4或7中,橡皮膜最终都保持平整,但液体的密度、深度均不同,但可总结出液体的密度与深度乘积相同时,液体内部压强相同。
题五:大
B
增大
详解: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车辆被淹越深,车门下部O处受到水的压强越大;由图知,B处比A处的面积小,所以用B端砸向玻璃窗的边角,在用力相同的情况下,受力面积小,产生的压强越大,玻璃更容易破碎。
题六:深度
C
详解:实验中,将管子换粗一点,仍用原来这么多水,木桶并未裂开,这是因为管子换粗了之后,水的深度变浅了,所以压强变小了,这说明了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
下列规律的应用:
A.水坝的下部总比上部建造的宽一些,是因为越往深处水的压强越大,所以建造的宽些可承受更大的水的压强,应用了上述原理;
B.储油罐总是做成“矮胖子”,是为了避免液体深度太大时对底部产生较大的压强,应用了上述原理;
C.在瓶内灌满水,用一张纸盖住瓶口,压紧后将瓶子倒置,水和纸都不会下落,是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没有应用上述原理。
题七:D
详解:将一圆柱体从水中匀速提起至其上表面刚好露出水面之前,水的密度一定,容器内水的深度不变,根据p=ρgh可知,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不变;从圆柱体上表面刚露出水面到圆柱体下表面刚好离开水面的过程中,圆柱体排开水的体积减小,容器内水的深度逐渐减小;由于圆柱体被匀速提起,容器的形状上粗下细,根据ΔV排=SΔh可知,水的深度减小得越来越快,根据p=ρgh可知,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逐渐变小,并且也是减小得越来越快,符合这个规律的只有D图象,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题八:C
详解:据图可知,木桶的形状是上宽下窄,所以在向木桶中倒水时,相同时间倒入相同质量的水,但水在木桶中的增加的高度越来越小,所以根据p=ρgh可知,木桶底部所受的液体的压强的增加量也会越来越小,故C是正确的。
故选C。
题九:C
详解:由p=ρgh,得pA=ρAghA,pB=ρBghB,∵pA<pB,∴ρAghA<ρBghB,∴ρAhA<ρBhB,由图中可知,hA>hB,∴ρA<ρB。故选C。
题十:C
详解:四种液体密度的关系:ρ水银>ρ盐水>ρ水>ρ煤油,
当四种液体的质量相等时,根据可知:V煤油>V水>V盐水>V水银,AD正确;当四种液体的体积相等时,根据m=ρV可知:m水银>m盐水>m水>m煤油,B正确,C错误;本题选错误的,故选C。
题十一:C
详解:在试管倾斜时,水的总量不变,水的深度逐渐减小,根据公式p=ρgh可知,水对试管底部的压强逐渐减小。故选C。
题十二:C
详解:由图可知,二容器内所装液体的深度:h甲>h乙,根据p=ρgh,二容器内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所以两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抽出相同体积的液体,所以抽取的深度关系为h甲1<h乙1;则抽取液体的压强:Δp甲<Δp乙,又已知原来它们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所以剩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p乙;又因为S甲>S乙;
根据公式F=pS可知F甲>F乙。故选C。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