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2-17 21:2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课题1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一、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
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几种重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合金。在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氧气、氢气和碳三种非金属单质,在此处又学习金属材料,使整个初中的化学教材,既有一定的非金属元素知识,又有一些金属元素的知识,这样,使整个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内容就比较完整了,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习的全面性
学情分析
从教材内容与初中衔接上看,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延伸至课外,深挖课外教学资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认识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重点探究导电、导热性等)。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查阅合金的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养成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2、通过调查考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开发新材料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方面的重大意义和贡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引导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在交流学习中认识常见的合金并了解其广泛的用途。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
仪器药品
教师用具:投影仪、金属材料制品、金属制品的图片、铁架台、铁片、酒精灯、焊锡、铅、火柴等。
学生用具:大小形状相同的铁、铜、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合金的资料等。
演示文稿
ppt课件
其他资源
网上资料、金属材料使用的视频
二、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与时间
导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引导学生通过看录相、上网查资料等了解人类发现金属、认识金属、使用金属的历史,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 
在教师指导下观看录像、有目的的查阅资料,展示他们收集到的金属制品,如:铜钱、硬币、纪念章等。
设置背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突出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金属的物理性质
实验探究
让学生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①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②用力试试是否可以弯曲、折断;③用小刀割一下;④用铁锤锤一下;⑤用酒精灯加热;⑥用电池、小灯泡测试它们的导电性。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与人交往的方法。
讨论交流
通过让学生讨论,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
让每组的学生代表说出实验和讨论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正确表达实验结论和分析结果的能力。
归纳总结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和部分重要金属的特性。
阅读课文第2~3页。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性质很大程度决定用途
设疑讨论,联系生活实际
利用课件给出讨论题: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3、为什么灯炮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会出现什么情况?4、为什么有的铁制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代表陈述讨论、交流结果,其他同学作补充。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有密切的联系,得出“物质用途是由其性质决定的”这一重要结论。
使学生学会将生活现象与学科学习有机结合的科学方法、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提问:结合你在生活中看到的其他现象回答: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物质用途的唯一因素?
思考、查资料、讨论及总结,独立或集体回答问题。
思考后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存量、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求实态度。
合金的定义与特点
创设情境,方法是结合生活,引导学生发现所见到的合金制品
提问:1、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金属是不是纯金属?
2、什么是合金?常见的合金有哪些?
3、合金与纯金属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阅读课文第4~5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自主探究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总结出合金比纯金属的硬度大、韧性强、熔点低的特性。
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实验,观察黄铜片和铜片、焊锡和锡的光泽和颜色;将它们互相刻划、比较硬度,比较焊锡,锡、铝的熔化温度。
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合金的定义、合金与金属的区别等知识。
常见的合金
拓展视野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常见合金,钛和钛合金等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
学生阅读课文第6页
激发学生兴趣和学好化学的决心,培养学生把知识用于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
通过上网、进图书馆等渠道查找资料,了解一些新型金属,写一篇科普小论文与同学交流。
思考
知识拓展,激发学生求知欲。
课堂练习
夯实基础:
1、下列各种用途利用了金属的哪些物理性质,填写在横线上:
(1)家用铁锅是利用了铁的 性;
铁可以拉成丝、压成箔是利用了铁的 性;
油罐车内石油震荡可以产生静电,容易引起火灾,所以油罐车尾部常可见一条拖地的铁链,是利用了铁的 性。
(2)焊接金属时常要用到焊锡,这是利用了锡的 性质。
(3)铅球的铁壳内填充的金属是铅的 性质。
2、某种新型“防盗玻璃”为多层结构,每层中间嵌有极细的金属线,当玻璃被击碎时,产生电信号,与金属线相连的报警系统就会立即报警,这利用了金属的( )
A 延展性 B 导电性 C 弹性 D 导热性
3、铜常被用来制造导线,这主要是因为它具有( )
A 良好的导电性 B 良好的导热性 C 金属光泽 D 较高的硬度
4、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纯铁质软,可用来制造机械 B. 金属在常温下都是固体,有金属光泽
C. 铜的导电性在金属中仅次于银 D. 钛具有极强的耐腐蚀性,可用来制造轮船外壳
5、下列物质不属于合金的是( )
A 不锈钢 B 18K黄金 C 黄铜 D 氧化铁
6、下列关于合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只有金属之间才能形成合金 B. 金属形成合金后没有金属光泽
C. 铁的合金比纯铁应用范围广 D. 合金不能导电、传热
7、下列关于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纯铁有银白色光泽,铁属于黑色金属 B 生产和生活中用到的“钢铁”多为铁合金
C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氧化铁 D 地壳中的铁均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8、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9、为什么灯泡理的灯丝用钨丝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出现什么情况?
10、选择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至少写出两条)
.能力提升
11、我国首开“湿法炼铜”之先河,西汉刘安所著《淮南万毕术》中已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试回答些列问题:
(1)青铜属于 (单质、化合物、高分子材料、合金、复合材料)
(2)“湿法炼铜” 的原理可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12、已知生铁和钢的区别在于含碳量不同(钢比生铁少)。炼钢的主要原料是生铁,在古代人们在高温下把烧红的生铁反复捶打,最终使生铁转化成钢。这也是“百炼成钢”和“千锤百炼”的来历。
(1)在高温下,反复捶打的主要作用是( )
A. 适当降低含碳量 B.改善表面的结构性能 C.除去硫磷等杂质 D.掺进一些合金元素
(2)请你写出上述转变中最关键的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课堂小结
金属的物理性质、合金
课后作业
课堂学案
三、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 物理性质
1. 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2.特性:
二.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用途
三.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体验从已知到未知再回到已知的过程,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来完成。金属材料在其他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以致用,让化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且使学生从情感上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化学世界,只是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基础理论的高度,教学中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让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熟悉的实际问题,如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实物性质的讨论入手,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学会区分金属和非金属;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金属制品材料选择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以下认识: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通过实验比较黄铜片和紫铜片、焊锡和锡及铅的多种性质,认识加入其他金属可以改良金属特性,以及合金具有更广泛的用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