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同一时期所创作的三首诗,此首诗处于篇首,其基本格调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这也是杜诗诗作特色主题之一。所以在赏析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深入文本,发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品古诗之精华。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
2.问题探究:训练学生思考力,树立问题意识;
3.启示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注重老师的引导;
4.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诗仙”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诗圣”杜甫的作品。初中时我们学过杜甫的《望岳》,知道了杜甫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过他的《春望》,体会了杜甫被困守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么,当杜甫流落他乡,又对暮逢秋时,他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杜甫晚年的作品——《秋兴》。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播放视频,配乐自读。在此过程中确立感情基调。
愁 悲伤凄凉
2、品味诗歌意象。
A、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B、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C、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 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D、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E、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F、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生平
意境:阴沉萧森 黯淡萧条
萧杀凄凉 动荡不安
凄凉清冷
三、再读文本
1、由诗题秋兴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有哪些景起兴来抒发自己的什么情感?
景: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
萧瑟 凄凉
雄浑 壮丽
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
2、知人论世。
创作背景:秋兴》八首是杜甫永泰元年(766)离开成都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重新割据的危险,在这样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完成此组诗。
杜甫的诗风: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诗人的情怀:故园之思 羁旅之感 漂泊之愁
家国之忧 秋士迟暮之悲
三、文本拓展,诗歌中的秋天
诗经中蒹 葭 苍苍观沧海(曹操) 天净沙.秋思(元朝 马致远 秋 词 刘禹锡
学会鉴赏写景类诗歌的方法
1、感情基调
2、题目
3、诗眼
4、意象和意境
5、知人论世
四、总结
今天,当我们穿越1200多年的历史,重温诗圣杜甫所带给我们的深沉情怀的时候,我们内心不由得心生敬意,让我们带着这分敬意去重读一遍这首诗歌吧!
五、作业
1、背诵默写此诗。
2、预习后两首诗。
略。
课件34张PPT。学习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导入
当杜甫流落他乡,又对暮逢秋时,他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听读文本 整体感知 初读文本(配乐)感情基调?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悲伤凄凉诗眼诗的情感扩展联想
孤舟一系故园心。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谢榛说“景乃诗之媒”。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诗对意象推重,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
意象意象玉露凋伤枫树林 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巫山巫峡气萧森 “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山。暗指国家。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 残
菊盛开的菊花 “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一系故园心 “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
“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
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再读文本阴沉萧森
意境动荡不安凄凉清冷
黯淡萧条萧杀凄凉 景: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萧瑟 凄凉雄浑 壮丽承接自如,纵情开合情:触景伤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 明·陈继儒:“云霞满空,回翔万状,天风吹海,怒涛飞涌,可喻老杜《秋兴》诸篇。 清·贺裳:以‘秋兴’命篇,乃因秋起兴,非咏秋也。其言忽而壮丽,忽而荒凉……正所谓哀伤之至语言失论。 清·无名氏: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遭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慨悲歌,遂为千古之绝调。景 情 知人论世 《秋兴》八首是杜甫永泰元年(766)离开成都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重新割据的危险,在这样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完成此组诗。
创作背景 沉郁顿挫语壮境阔
寄慨遥深 杜甫的诗风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深读文本杜甫的情怀1、故园之思2、羁旅之感 3、漂泊之愁4、家国之忧5、秋士迟暮之悲拓展文本 诗歌中的秋天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歌中的秋天天净沙.秋思
(元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诗歌中的秋天 文人对秋的感受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写景类诗歌的方法1、感情基调
2、题目
3、诗眼
4、意象和意境
5、知人论世总结 今天,当我们穿越1200多年的历史,重温诗圣杜甫所带给我们的深沉情怀的时候,我们内心不由得心生敬意,让我们带着这分敬意去重读一遍这首诗歌吧!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诵读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此诗。
2、预习后两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