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二单元
·
阅读
琵琶行
学习目标
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导入
唐摭言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注:摭,
zhí,拾取。浮云不系、造化无为:浮云、造化也都无法挽留住他的生命了。
解题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碧鸡漫志》:“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本文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背景简介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诵读背诵
正音(文注外的补充如下)
迁徙xǐ
恬然tián
迁谪zhé
阑干lán
听示范朗读
疏通文意
本长安倡女
曲罢悯然
恬然自安
凡六百一十六言
枫叶荻花秋瑟瑟
琵琶声停欲语迟
主人下马客在船
倡女:歌女
悯然:忧郁的样子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凡:共
瑟瑟:拟声词
迟:迟疑
“互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然后上船。
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
弦弦掩抑声声思
间关莺语花底滑
秋月春风等闲度
梦啼妆泪红阑干
凝结不通声暂停
如听仙乐耳暂明
却坐促弦弦转急
座中泣下谁最多
掩抑:低沉抑郁
思:悲、伤
间关:婉转
滑:流畅
等闲:随随便便
暂:突然,一下子
暂:突然,一下子
转:更、越
泣:眼泪
疏通文意
解读“小序”
1、小序和诗歌的关系?
2、小序作用?
1、几乎所有内容都和下面的段落有对应关系……
2、A、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B、说明诗歌的成因;
C、奠定悲剧气氛。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归纳每段大意,明确以时间为序
梳理情节
整体感知
齐读三、四两段,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5、全诗的主旨句是?你怎样认识诗歌主旨?
1、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
整体感知
鲜明的对比
诗歌的第三部分:自诉身世苦是为了塑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门庭若市
年轻貌美
昔日欢笑
独守空船
今日辛酸
年长色衰
浔阳楼楹联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课文讲解
萍水相逢
心灵激荡
音乐共鸣
身世相通
课文讲解
4、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琵琶)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
留
江
上
别
离
情。
课文讲解
5、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歌通过琵琶女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也通过自身迁谪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直臣遭贬的社会悲剧。
课文讲解
合作探究
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琵琶声在文中有何作用?
三个回合:
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
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
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读第一段:一闻琵琶,感受如何?
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猜想到它的基调是悲凉哀怨。因为:
A、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B、“醉不成欢惨将别”,使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合作探究
3、读第五段: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而诗人却“泪湿青衫”?
一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二悲自己的谪居偏远。此时,两人感情已经相通相融。
合作探究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课文讲解
重点研读第二段
1、说说琵琶女在这里演奏的五个层次?
2、尾句有何作用?与此句有相同功能的句子,诗中还有哪两处?
3、找出八个比喻,体会妙处?
课文讲解
五个层次
前奏曲:出场含羞多庄重,掩抑似诉不得志,信弹说尽无限事。
欢乐曲:《霓裳》《六幺》落玉盘。急切欢快,似当年红火。
深思曲:从间关到幽咽到暂歇。幽愁暗恨,似如今商妇冷落。
悲愤曲:激越悲壮,似是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后缀曲:悄无言,秋月白。
余音袅袅,意味不尽。
余音绕梁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课文讲解
三段中都有关于“江”和“月”的描写:
第一段写诗人及其客人在“茫茫江浸月”的情境中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为之神往;
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弹完名曲后的外景;
第三段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目下的孤单、凄凉处境。
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读者能具体地想像出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生活。
课文讲解
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课文讲解
1.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心碎)
课文讲解
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生动形象,有了画面感,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课文讲解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课文讲解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课文讲解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以情绘声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课文讲解
5、小结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课文讲解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谁解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课文讲解
A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头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谁解风物意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课文讲解
C“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D
“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课文讲解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课文讲解
总结艺术特色
1、高超的艺术构思: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出色的音乐描写:尤以第二段的欢乐曲、深思曲、悲愤曲为甚,运用大量的比喻,兼以拟声、叠词等手法。
3、侧面烘托:三次写江和月,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读者能具体地想像出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生活。
比较《琵琶行》和《箜篌引》在音乐描写上的异同
拓展迁移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拓展迁移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的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拓展迁移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拓展迁移《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本诗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了“沦落天涯”的悲慨。此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
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
2、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2、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
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摭言》(zhí,拾取):“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二、解题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碧鸡漫志》:“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
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本文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三、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四、诵读背诵
1、正音。
迁徙xǐ
恬然tián
迁谪zhé
阑干lán
2、听示范朗读。
3、顺句(不必翻译)。
重点词语:
本长安倡女
倡女:歌女
曲罢悯然
悯然:忧郁的样子
恬然自安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凡六百一十六言
凡:共
枫叶荻花秋瑟瑟
琵琶声停欲语迟
迟:迟疑
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然后上船。
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思:悲、伤
间关莺语花底滑
间关:婉转
滑:流畅
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随随便便
梦啼妆泪红阑干
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
凝结不通声暂停
暂:突然,一下子
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突然,一下子
却坐促弦弦转急
转:更、越
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
4、朗读指导。
(1)第一段: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读最后两句,情绪应有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界中,忧伤暂被驱散。
(2)第二段: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3)第三段: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
(4)第四段:关于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恳切。
(5)第五段: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平缓些。中间两句转入抒情,当用低沉声调。最后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顿,然后徐徐作答,这是全诗抒情的高潮。
5、背诵第二段和名句。
名句填写:
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
______初为〈〈霓裳〉〉后〈〈六幺〉〉
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
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
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
。
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
今夜闻君琵琶语,_______
。
_______,逢何必曾相识。
第二课时
一、解读“小序”
1、小序和诗歌的关系?
2、小序作用?
——明确:
1、几乎所有内容都和下面的诗歌段落有着对应关系……
2、
(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说明诗歌的成因;
(3)奠定悲剧气氛。
二、梳理情节
归纳每段大意,明确以时间为序: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
3、歌女倾诉身世苦;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齐读三、四两段,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5、全诗的主旨句是?你怎样认识诗歌主旨?
明确:
1、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
人
物
对
比
悲剧情感
琵琶女
当年
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京倡商妇怨
如今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白居易
当年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官谪官恨
如今
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4、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主旨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歌通过琵琶女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也通过自身迁谪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直臣遭贬的社会悲剧。
四、合作探究,分析艺术特色
(一)、问题探讨
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琵琶声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读第一段:一闻琵琶,感受如何?
明确:
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猜想到它的基调是悲凉哀怨。因为:
(1)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2)“醉不成欢惨将别”,使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3、读第五段: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而诗人却“泪湿青衫”?
明确:
一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二悲自己的谪居偏远。此时,两人感情已经相通相融。
4、重点研读第二段:
(1)说说琵琶女在这里演奏的五个层次?
(2)尾句有何作用?与此句有相同功能的句子,诗中还有哪两处?
(3)找出八个比喻,体会妙处?
明确:
(1)五个层次:
前奏曲:出场含羞多庄重,掩抑似诉不得志,信弹说尽无限事。
欢乐曲:《霓裳》《六幺》落玉盘。急切欢快,似当年红火。
深思曲:从间关到幽咽到暂歇。幽愁暗恨,似如今商妇冷落。
悲愤曲:激越悲壮,似是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后缀曲:悄无言,秋月白。余音袅袅,意味不尽。
(2)三段中都有关于“江”和“月”的描写:第一段写诗人及其客人在“茫茫江浸月”的情境中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为之神往;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弹完名曲后的外景;第三段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目下的孤单、凄凉处境。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读者能具体地想像出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生活。
(3)八个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心碎)
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生动形象,有了画面感,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二)归纳总结
艺术特色:
1、高超的艺术构思: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出色的音乐描写:尤以第二段的欢乐曲、深思曲、悲愤曲为甚,运用大量的比喻,兼以拟声、叠词等手法。
3、侧面烘托:三次写江和月,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读者能具体地想像出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生活。
五、拓展迁移
比较本诗和〈〈箜篌引〉〉在音乐描写上的异同:
明确: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略。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