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19 15:05:25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本课的重点是要了解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 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3.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指导学生利用背景、上下文及体味语言的方法感知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把握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体会这种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1.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 总结掌握课文文言文知识;
3.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故事导入,引出“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一书现存七篇,共十四卷:《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二、研讨课文
1、初读课文,梳理疑难字词。
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章中的疑难字词,重点在标示读音,通假字。
好(hào) 曳(yè) 胜(shèng) 数(cù) 罟(gǔ)
彘(zhi) 畜(xǜ) 庠(xiáng) 悌(tì)
2、理解课文,分小组讨论翻译。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读一句,翻译一句,要求口译尽量做到字字落实,同时标注翻译的疑难之处。
教师解决根据翻译情况,解决翻译时的疑难问题。
三、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
通假字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第二课时
一、背景介绍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二、理清文脉,把握内容
1、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自诩“尽心”,岁凶:移民——移粟——治国胜于“邻国之政”。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实行王道政治。
2、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4段)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以例设喻,善诱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以战喻——以五十步笑百步——不可——是亦走
民不加多的原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3、第三部分(第5段至第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合理地发展生产——养生丧死而无憾——仁政开端——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连用“不可胜……也”排句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增加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王道之始——总结上文。
教养百姓,民心归顺——仁政主张——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及所产生的效果。
强调民富国强,安居乐业——养民教民
四组排句,层层铺叙,有声有色——美好的前景。
结论:不王者,未之有——呼应:王道之始
批评统治者的虐政,反面证明自己主张。
“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社会的不平等。
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言简意赅回答“民不加多”的疑问。
三、欣赏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和启发,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有力,极富音乐性。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四、思考
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五、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一)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
(二)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略。
课件57张PPT。学习目标 1.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 总结掌握课文文言文知识;
3.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导入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一书现存七篇,共十四卷:《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作者作品简介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思想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思想王好( )战hào弃甲曳( )兵yè数( )罟( ) 洿( )池ɡǔwū衣( )帛( )鸡豚( )狗彘( )之畜( )túnzhì庠( )序xiánɡ饿莩( ) piǎoyìcùbó然而不王( )者wànɡxù移其粟( )于河内sù申之以孝悌( )tì识读生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之:取独。
于:对于。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河内:黄河以北
凶:荒年,年成不好
察:观察
无如:不如,比不上
加:更
课文解析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就把百姓转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的谷子调往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也是这样(做)。考察邻国的当权者,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增多,(这是)为什么呢?”课文译文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请:请允许我。 兵:兵器。
喻:打比方。 而:连词。
填然:击鼓声。 走:逃跑。
鼓:击鼓,名→动。 或:有的人。
之:音节助词。 以:凭借。
曳(yè):拖着。 何如:怎么样?
课文解析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逃跑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么(你觉得这)怎么样呢?”课文解析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直:只是。
耳:罢了,语气助词。
是:这。
无:通“毋”,译为“不要”。
望:希望。
于:比,介词。
课文解析梁惠王说:“不行,(那些人)只是没(跑)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课文解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违:违背,耽误。
胜:尽,完。
数(cù) :密。
罟(gǔ) :网。
洿(wū)池:池塘。
生:活着的人。
丧(sāng) :丧事。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课文解析 (如果)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多得)吃不完;(如果)不用细密的网到池塘里捕鱼,鱼鳖之类的水产就(多得)吃不完;按一定季节带着斧头入山伐木,木材就(多得)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多得)吃不完,木材(多得)用不完,这样便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课文解析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树:名→动,栽种;
之:音节助词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
以:介词,凭借
衣:yì,穿,名→动
帛:丝织品;
豚:小猪; 彘:大猪;
之:代词,复指;
畜:动词,喂养
无:通“毋”,不要
失:错过;
食:吃课文解析 “五亩大的宅院,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蓄养的鸡、狗、猪一类的家畜,不错过它们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课文解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夺:耽误
谨:形→动,谨慎认真从事
庠、序:古代的学校
申:反复陈述;
孝:尊敬父母
悌:敬爱兄长;
义:道理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
颁:通“斑”
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东西
课文解析 百亩大的土地,不耽误农耕的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行走)了。课文解析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黎民:老百姓
然:这样
而:表转折,却
王:wà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课文解析 七十岁的人能够穿绸吃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做到)这样却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从没有过。课文解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食:第一个为动词,吃;第二个名词,食物
检:约束;
涂:通“途”,道路;
莩:饿死的人
发:开仓赈济
岁:年成
课文解析 (诸侯贵族家的)猪狗吃人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救济,百姓饿死了,就说:“‘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课文解析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是:这
异:区别
兵:武器
罪:名→动,归罪
斯:那么,就
至:到,归顺
焉:语气词,了
课文解析 是这种说法和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只要)大王不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回来归顺的。”课文解析语言现象总结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特殊句式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假字〖颁〗通“斑”〖涂〗通“途”〖无〗通“毋”(1)名词活用作动词
(2)动词活用作名词
(3)形容词作动词
(4)使动用法
(5)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 ①填然鼓之

②七十者衣帛食肉
③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词活用作动词打鼓穿称王词类活用动词活用作名词 ①请以战喻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战争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王无罪岁 意动用法使…迁移以…为罪词类活用①是亦走也
②非我也,兵也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判断句特殊句式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树之以桑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特殊句式 未之有也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①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②直……耳 直不百步耳。
译为“只……罢了。”
③是……也 是亦走也。
译为“这是……呀。”
④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固定句式(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兵器/战士,士兵)
(5)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
(6)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7)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
(8)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古今异义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背景简介一、(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疑问。
二、(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文章思路 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问题探究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课文解析 2、“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兵,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
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课文解析3、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出怎样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第二,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
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课文解析 4、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课文解析 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孟子的性格课文解析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
论辩艺术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和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有力,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课文解析在本文中论辩艺术有以下特点: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课文解析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第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孟子散文写作特点 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课文解析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讨 论 数
1、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命运)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4、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一词多义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3、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4、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课文解析 发
1、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3、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五人墓碑记》
(拿出) 课文解析 兵
1、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2、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4、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课文解析 胜
1、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课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