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3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3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2-19 15:4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东晋和十六国形式376年
前秦苻坚
征服了
拓跋部,
建立前秦
氐族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381年统一了黄河流域二、淝水之战
1、时间:
2、交战双方:
3、有关成语、典故:
4、结果:
5、影响: 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383年前秦──东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二、淝水之战6、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史海冲浪: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383年,淝水之战
使前秦的统治
土崩瓦解。
(1)时间:386年,
(2)建立者:拓跋珪
史称北魏。鲜卑族建立的北魏439年2、统一北方3、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467—499),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北魏皇帝。471—499年在位。即位时仅5岁,太皇太后冯氏当政。490年冯氏死,开始亲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小故事:
迁都受阻,巧化难题( 1 )迁都洛阳论从史出请结合图片和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材料一:平城遗址平城,地处今山西大同盆地内,四面环山,海拔1000米。土地资源有限,气候偏于寒冷。材料二:洛阳,位于今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环境,使洛阳成为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之地。材料三:平城洛阳北魏洛阳复原图北魏疆域及迁都示意图 (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记》
(翻译:孝文帝在公元495年正式命令:“不能在朝廷中说鲜卑话,如有违反的,就罢免他的官职。” )语言论从史出《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服饰姓氏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
1、魏主指谁?
2、本诏书提出了哪项具体的改革措施?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婚姻孝文帝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孝文帝还延用了汉族的门阀制度。他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按门第分成4等,并按照门第等级,来确定官职的高低。政治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反映了孝文帝的哪一项改革内容? 礼仪风俗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礼仪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图说历史北魏的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全城居民中有上万户来自各地的商人,其中包括来自远方异国的商人。……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组图一:扬场农耕组图二:组图三:两名汉族士大夫正在食用烧烤食品仔细观察三组图片,思考孝文帝改革的作用?魏碑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合作探究有人认为,由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消失了,所以,孝文帝这个人以及他所进行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不赞同。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孝文帝使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改革家。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背景:
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定居生活。图说历史 观察图片,思考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民族融合成为趋势请你谈一谈你理解的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拓展延伸2、民族交融的表现(1)经济习俗方面:①内迁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②汉族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学习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
(2)政治方面:十六国政权采用汉族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方面:①内迁各族使用汉语;
②西北民族乐器、歌舞手汉族人民喜爱。
(4)民族心理:“胡” “汉” 观念淡薄,隔阂偏见减少。3、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关系时有矛盾激化、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4、民族交融的影响(1)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北魏
386—5345、北朝的更替南北朝的并立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DB比试比试你能做对吗CC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对祖国各族人民的美好祝愿!共建共享和谐新家园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