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我们居住的地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情感目标:
(1)利用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的例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和宇宙奥秘的兴趣。
(2)利用身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认识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3、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2)通过观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和比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值,阐明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球体。
难点:地球形状的证明。
三、教学器具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用工具:篮球、直尺、铅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生活在哪里?
生:土墩塘、牛鼻洞、地球……
师:从一个大环境来说,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既然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节课就来学习我们居住的地球。
(二)新课
1、现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师:根据你的现有知识与生活经验,请你谈谈有关地球的知识;这些知识你是怎么获得的?
生:地球是一个圆的球体……
师:俗话说用事实说话,那你有什么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圆的球体呢?
(全班分两大组讨论,竞争看谁讲的例子更多,更有说服力。教师在黑板上把他们的例子记录下来)
探究活动
实验器材:篮球,直尺,铅笔
观察铅笔在篮球和直尺上的运动:把篮球和直尺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在篮球、直尺上移动,当铅笔远去的时候,观察铅笔的长度和铅笔头的位置的变化。
(学生演示后再用多媒体展示)
实验一探究铅笔在直尺上移动的情况:一个同学移动铅笔,另一个同学观察,最后口头表述实验结果。
结论:铅笔在直尺上移动时,铅笔长度和铅笔头位置不会随移动发生变化;移动的铅笔在我们的视线中不会消失
实验二探究铅笔在篮球上移动的情况:一个同学移动铅笔,另一个同学观察,最后口头表述实验结果。
结论:铅笔在篮球表面移动时,铅笔长度和铅笔头位置随移动发生变化;移动的铅笔在我们的视线中慢慢的从下到上开始消失。即铅笔头先消失,铅笔的笔身才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思考:为什么铅笔在平面、篮球上移动,铅笔的长度和铅笔头位置的变化会不同?
(直尺的表面是平面,篮球的表面是曲面——球面)
设问:这个现象与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是同一个道理?
(这个现象和帆船消失远去的原理一样,总是看到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会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因此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多媒体展示帆船远去的动画)
思考:还有那些证据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多媒体展示)
“麦哲伦环球航海路线”
1519年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一直向东航行,最终又回到了西班牙,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西班牙——大西洋——南美洲南端——太平洋——大西洋——西班牙
“月蚀现象”
为什么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的边缘总是圆弧形的?
遮住月亮光辉的那个黑影就是地球的影子,是个圆的。
从太空拍摄的图片、动画
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2005年神六的发射成功都给我们带来了地球的照片,从太空拍摄的图片来看,地球是圆的。
穿插人类探测宇宙的历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苏联首次发射载人宇宙飞船
1960年中国发射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1969年美国第一次登月成功
2003年中国发射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
2005年神六的发射成功
(图片展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神五火箭、杨利伟等)
思考:
1 在语文中怎样解释成语“南辕北辙”?
从科学角度解释成语“南辕北辙”。
(即使南辕北辙,但因为地球是圆的,只要朝着一个方向不停地走下去最终会到达目的地,只是距离远了。)
②“站得高,看得远”这句话有没有科学依据?
(有。站的越高,人的视角就越大,对于圆形地球,可视面就越大,因为站得高,人眼视线同地球这个球体相切的切点就越远,即“地平线”就越远。简单来说,因为地球是圆的,站的高,人的视线圈就越大,所以看得远。)
2、地球资料库(多媒体音频资料)
⑴看地球外貌,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地球。
过渡:既然地球是个球体,那么这个球体是什么样子的呢?
根据各种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讨论地球的外貌特征:形状,颜色,陆地,海洋和大气。
(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白色的云、蓝色的海、黄色的陆地、绿色的森林,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1/4,海洋约占3/4,地球外面围绕着厚厚的大气层。)
⑵有关地球的一些数据:
经过精密的计算,我们发现地球实际上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一个椭球体,并不是正圆的。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半径6357千米,仅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左右。
拓展:
形成原因:地球的自转。
实验:弄一个木杆,然后在上面装上两个像纸风车一样的纸片,然后旋转,发现上下两端变扁。地球的形状也是因为同样的原理形成。
思考:现代科技测量显示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为什么看到的地球照片,地球还是很圆的?
(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半径6357千米,仅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左右,仅差0.33%,肉眼看不出,因此看上去是圆的。)
通过计算理解4万千米的长度:
计算:①由地球的赤道半径算出地球的赤道周长是多少?
(2×3.14×6378千米=40053.84千米≈ 4万千米。)
②如果小朋友们手拉手从赤道上把地球环抱起来,问需要多少个小朋友?
(假设一个小朋友两只手伸开的长度为1.5米。)
(4万千米=40000000米,40000000米÷1.5米≈ 26666667)
3、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过渡: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借助于各种精密的仪器设备,我们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已经明确知道地球是圆的,但如果你是古代人,没有走出过地球,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你对地球形状有哪些认识?
(1)古代中国人——盖天说:天圆地方;浑天说,
(2)古代印度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三头大象(民族的象征)驮着,站在乌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大地是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山头,大陆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魂天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4)古代埃及人——宇宙女神夜晚将太阳吞下去,早晨再吐出来。
思考: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的古人会对地球形状产生那样的观点。
(人体感觉器官的局限性:单凭人体的感觉器官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
4、爱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过渡:多媒体展示环境污染图片 我们的地球怎么了?
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已经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虽然我们已经开始探索外太空,但这个探索的时间是相当长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地球、保护地球、爱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三、总结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基本上做到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新的思维火花、激烈的讨论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新课程理念:
1、注重科学探究:
让学生确立科学探索大致分为提出问题,设计并开展实验,形成结论三步。在观察铅笔在篮球和直尺上运动这个探究实验中,开展实验、形成结论体现的尤其明显,我们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得出实验结论,继而引出帆船远行消失这个例子。
2、面向全体学生
本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合作学习──深刻体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课上人人都有参与学习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有的学生善于动手操作,有的善于笔记,有的善于语言组织……这些特长都可在课堂上得到发挥。由于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就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3、鼓励交流与合作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今后工作中,交流与合作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本节课初就将全班同学分为两大组进行讨论、竞赛,以及后来两组学生的演示实验,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本节课做大的亮点是贯穿于整节课中问题的回答,我们都是通过同学之间的补充、互助解决问题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真正让学生做到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本节课中,探究实验可观性不好,只局限于前排和做实验的同学。原先考虑过学生分组实验,但由于不好在多媒体阶梯教室开展实验,而且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实验结果有一个感官认识即可,所以安排了学生演示实验。
此外,由于该堂课中学生动手实验花的时间比较多,而且学生思维很活跃,突发性问题多,学生讨论多,教学时间尚嫌不足,以后的教学中应具备全局观,合理分配时间,在提问人数、讨论时间、完成实验个数上适当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