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学期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之《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设计含教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秋学期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之《再别康桥》公开课教学设计含教后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20 23:0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从文学史地位来说,这是名家名作,不能不讲。但是,因为新诗未被列入高考范围,所以它又常被简单化处理。然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敏锐地捕捉到诗歌蕴含的特有的美——画面美、意境美,并可以以意象为突破口进行处理,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教会学生通过意象来品味诗歌美感的方法,再由美的感受去领悟作品的“爱和自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和意境。
(2)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掌握诵读技巧,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本诗感情与景物在诗歌中的融合,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
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我所知道的徐志摩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再别康桥》怎样打动了你这两个问题进行预习,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询徐志摩生平资料、志摩与康桥的渊源、徐志摩的代表作品及人生理想等来更好的理解问题;
3.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互动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走进诗人
导入新课
(约8分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此外,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 http: / / www.21cnjy.com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介绍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徐志摩的代表作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深入文本
整体感知(约15分钟)
古语有云:“情是诗之胚,景是诗之媒”。
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提示: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
( http: / / www.21cnjy.com )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三、美点评读
重点理解(约8分钟)

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四、走出康桥
课堂小结(约5分钟)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初到伦敦,康桥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这在徐志摩《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得更为清晰、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首诗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但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诗却地位崇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五、课后作业
展示寄语
1、背诵全诗
2、课后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聆听《再别康桥》歌曲
回味诗情
师展示寄语:
在干涸的嘴唇上我引歌浇灌,
在心灵的稻田里我用诗歌插秧,
在碧蓝的心湖里歌声悠扬,
在心灵的广场上诗歌回荡。
年轻的你,走进诗吧!
给她春风
, 梦会起航。
给她翅膀
, 她将飞翔!








【板书设计】

(快乐)
泛舟寻梦图

清潭虹影图

(眷恋)青荇招摇图

金柳夕照图
沉默康桥图(低沉)

(惆怅)作别云彩图
挥别云彩图(无奈洒脱)

【教学反思】(约5分钟)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歌的钥匙。在备课时,我首先把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读”上,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再从作者的情感变化来指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然后进行展示,先懂得了作者情感的变化之后,再让学生按照这种变化再来诵读诗歌。
本课亮点我认为有二:其一形式新颖,课堂氛
( http: / / www.21cnjy.com )围轻松愉悦,学生很容易调动起学习兴趣。其二课堂把学生作为教学的推动者,学生具有很大的主动性,很能激发起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与文本情感交流的潜力。
稍显不足的是,这种课堂形式对学生的综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素质,还是有较高要求的,因为是讨论的形式,时间不太好驾驭,时间掌握得不够到位,学生分析部分有些过于仓促,引导不够,同时由于时间的关系,也缺少必要的练习巩固环节,特别是对意象分析方面的拓展和牵引也做得不够到位,是最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