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民俗文化 第五单元《圯上老人》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民俗文化 第五单元《圯上老人》课件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20 23:2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圯上老人[yí shàng lǎo rén]?? 圯上老人 指秦末授张良《太公兵法》于圯上的老父。事见《史记.留侯世家》。圯上老人即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汉时期下邳(今江苏邳州)人,被道教纳入神谱。 出处 圯上老人出自《史记·留侯世家》?
载:张良尝从容步游下邳圯上,遇一老父,受《太公兵法》。后因以"圯上"特指张良受《太公兵法》事。 原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疆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注释 1.良:张良。
2.圯(yí):桥梁。
3.下坯:地名,在今邳县南
4.坠:落下。
5.履:鞋子。
6.履我:把鞋穿到我脚上。
7.尝:曾经
8.履:鞋
9.遂:于是,就
10.期:约定时间译文 张良曾在闲暇时从容步行游玩到下坯桥上。有一位老翁,穿着粗布衣,走到张良的跟前,故意把自己的一只鞋扔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取来!”张良十分吃惊,想打他,(但)因为他年纪很大,便强忍(怒火),下去取回鞋。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为他取回了鞋,又何必计较,便跪下来替老人穿。老人伸出脚让他把鞋穿上,笑着离去。张良大为惊奇,随着老人的身影而凝视。老人离开大约一里,返身回来,说:“你这小子可以教导。五天后天亮时,和我在这里见面。”张良感到惊异,跪着说:“好。”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就去了。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家见面,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说:“五天后早点来见面!”五天以后鸡刚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到达,又发怒说:“这么晚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又说:“五天以后再早点来。”五天以后,张良晚上还没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笑着说:“就应该是这样。”老人说着,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离开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故事 圯上老人《史记》中又称之为黄石公。 传说他传兵法与张良,具体身世无人得知,可能是司马迁杜撰,也可能是民间传说被司马迁采撷入史来描写良大。在东阿镇驻地北一公里处,有一座黄石山,在此山的山顶上有黄石台。这个黄石台就是汉代张良和他的老师“圯上老人”相约见面的地方。《水经注》里是这样记载了这一传说的:“谷城北有黄石台,黄石公与子房(张良)期处也。”张良在圮桥下“拾履拜师”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就在张良拜师学艺之后,“圯上老人”就和张良相约:“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十三年之后,张良跟随汉高祖刘邦,路过济北谷城,也就是今天的东阿镇,曾遍访“圯上老人”而未见。后来,张良来到黄石台下,见一黄色巨石,恰似一位正襟危坐的仙翁,颇像当年的老师“圯上老人”,即认为这石头就是老师变化而成,于是,张良便在此地建了祠堂,将这块黄石供拜起来,以纪念老师授业之恩。因此,黄石台便成了东阿八大景之一的“黄石仙踪”。如今的黄石山上,依旧保留着黄石仙洞,该洞高深三米,洞的正面依崖凿壁雕有黄石公像一尊。左下为张良塑像,单膝而跪,双手捧履,面目恭敬,惟妙惟肖,令人起敬。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
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斗智鸿门 刘邦大军进入咸阳,看到那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珍宝异藏,使许多人忘乎所以,以为可以尽享天下。连刘邦也情不自禁,想留居宫中,安享富贵。武将樊哙冒死犯颜强谏,直斥刘邦“要做富家翁”。然而,刘邦根本不予理睬。部下的一些贤达志士对此心急如焚。在这关键时刻,张良向刘邦分析利害,劝道:“秦王多做不义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既然您已经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大军刚入秦地,您就沉溺在享乐中,这就是所谓助桀为虐了。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愿沛公听从樊哙等人的话。?”张良语气平和,但软中有硬,尤其是话中对古今成败的揭示以及“无道秦”、“助桀为虐”等苛刻字眼,隐隐地刺疼了刘邦近乎沉醉的心。这种紧打慢唱的手法,果然奏效。刘邦愉快地接受了这卓有远见的规劝,下令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霸上整治军队,以待项羽等路起义军。在此期间,刘邦还采纳张良建议,召集诸县父老豪杰,与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通告四方:“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安诸如故。凡吾所以来,非有所侵暴,勿恐。”另外,还派人与秦吏一起巡行各地,晓谕此意。结果,博得了秦民的一致拥戴,争先恐后用牛羊酒食慰劳军士。刘邦见状,又命令军士不要接受,传出话去:“军中粮食充足,不要劳民破费了。”秦地百姓听罢此言,越发高兴,惟恐刘邦不为秦地之王。
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采取的这一系列安民措施,争得了民心,为他日后经营关中,并以此为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轶事典故 运筹帷幄
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刘邦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并认为,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退隐黄袍山 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老师隐居之山命名为张师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西北)。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张良与道教 据《仙传抬遗》记载,张良曾遇黄石公授书,读后便能应机权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张良还以此修之于身,能炼气绝粒,轻身羽化。与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龙首原。赤眉军起义,有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
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又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又陈县(今河南开封东南)天授观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间封为“凌虚真人”。历史评价 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陈平:智足决疑,量足包荒,才足折冲御侮,德足辅世长民,皇帝从筹,百僚允若,炎汉万民之鸿庥;辟谷仙游,功成身退,乃平生心事之了了。元勋之首冠也。
冯玉祥: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芳,想那志士忠臣,千载犹存凭吊所;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
周恩来:项羽打了一百个胜仗,顶不住张良一个主意,优势变劣势,只好求和。后世地位 公元731年(唐开元十九年),唐玄宗设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祭。
公元760年(唐上元元年),姜太公被尊为武成王,以历代良将十人配享,其中就有“汉太子少傅张良”。
公元1123年(北宋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仍以张良配享武成王庙。
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张良亦位列其中。
公元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就有张良。
清朝康熙年间,遵循明朝旧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有张良。后世纪念 张良庙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柴关岭南麓,紫柏山东南脚下,距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相传张良激流勇退后,隐居于此。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风格,在此建庙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侯祠”,俗称“张良庙”。2006年5月25日,张良庙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18]?
张良庙有6大院,150余间殿宇,总面积14200余平方米,为陕西大型祠庙之一。总的布局是院院相连,亭阁星罗。庙内现存摩崖石碑100多块,木匾50多面,木、石刻对联30多副。
张良庙傍山依水,古朴典雅,终年云霭缭绕,颇有仙家灵气,它融名胜古迹、文物、风景于一体,现已是陕南著名的游览胜地。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