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蒹葭选自《国风?秦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旧知巩固:“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1、《诗经》六义:
2、《诗经》三大内容:
3、《诗经》表现手法:导:旧知巩固:风、雅、颂; 赋、比、兴风(民间歌谣)雅(宫廷正乐)颂(祭祀歌辞)赋(对事物直接陈述)
比(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一、题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的时候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正式奉为经典,称为《诗经》。其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诗经》以其卓越成就,开启了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其中的《蒹葭》篇,更是一篇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
解题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皆生于水边。《秦风》“芦苇”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 葭 苍 苍 ,白 露 为 霜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道 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宛 在 水 中 央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从:追寻
阻:艰险
溯 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蒹 葭 萋 萋 ,白 露 未 晞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宛 在 水 中 坻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升,高,意思是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坻:水中高地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未止。这里指露水没有全干
涘: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你头脑中的展现的画面。 本文着力写主人公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诗意粗解 全诗三章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二、《蒹葭》结构内容结构分析蒹葭:苍苍—凄凄—采采,秋景愈加萧瑟。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时间变化,体现诗人焦急和惆怅的心情。
道路:长—跻—右,追寻道路越来越艰险。
伊人所在:方—湄—涘、央—坻—沚,空间推移,伊人身影更加模糊、扑朔迷离。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讨论以下问题:2、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不重复,三章采用章节复沓的形式,反复写“可见不可求”的企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展,这样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呆滞之弊,诗篇语言朴质,接近于口语,但于朴质中有醇味,这就使人深感其朴素美。三章中句数相等,字数相同,只变换其中的几个字,这使诗篇又有一种整齐的形式美。 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特点是什么小组讨论 描写艺术形象 一、蒹葭、霜露、秋水
二、伊人在水中央
三、上下求索的青年——凄清的秋景(渲染气氛)——可望不可及——执著追求特点三、主旨解读《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深入思考: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历来对“伊人”的解读:四、“意在言外”(主旨升华)我们抛开对伊人具体形象的分析,上升到人生境界的把握。
1、表现意义——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况
2、再现意义——人生的悲剧处境和心态
3、哲理意义——人类对美好的事物、理想的执着追求精神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钱钟书在《管锥篇》中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喜欢呢就去追求,但又可望不可即追求不到,而恰恰是这种距离更加重了追求者的慕悦之情)的观点,解说了《蒹葭》的这一艺术情境。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五、艺术特色1、含蓄美
(1)语言含蓄(2)形象可感(3)余音绕梁
2、意境美
(1)深秋萧瑟、烟水迷离景象与惆怅失意心情浑然一体。?
(2)诗人的执著追求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融合为一。
(3)“伊人”高洁气质与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相互映衬。3、朦胧美
(1)写法上,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远距勾勒。
(2)意向上,主人公、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的不确定,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美感。六、体式特点1、四言句式,重章叠唱。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表达情感愈来愈强烈。
2、起兴手法的运用。营造气氛,协调韵律。 ·展:
1、《蒹葭》中点明季节的诗句 , 。
2、《蒹葭》写清秋萧瑟景象(环境)的语句是
。
3、《蒹葭》中以秋景作为发端,给人以凄凉之感的诗句是 。
4、《蒹葭》中表现男子对所爱之人不畏艰难险阻的追求的诗句是: 。
5、《蒹葭》中借交代对象与地点表现相望所爱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情思的诗句 。
6、《蒹葭》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含执着、炽烈的相思之情的句子是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印度诗人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④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 不是———————
而是—————— 而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