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民俗文化 第六单元《捉鬼》课件2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 中国民俗文化 第六单元《捉鬼》课件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21 20:1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请问:我是现代汉语中哪个字?鬼鬼鬼祟祟、鬼头鬼脑、
鬼话连篇、活见鬼……鬼话:指不可信的话。活见鬼:比喻离奇古怪。世上无鬼**你能举出几个有鬼字的词语吗?捉鬼文学常识 干宝:字令升,东晋蔡(今河南新蔡县)人。
《搜神记》是一本关于神奇怪异故事的书,它保存了我国古代许多有价值的民间传说,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给后世文学提供了许多素材,如《三国演义》、《天仙配》等。
课文生字:少 汝 诳
宛市 卿
唾 漕漼
著 咋咋少shào 汝rǔ 诳kuáng
宛yuān市 卿qīng
唾tuò 漕漼cáocuǐ
著zhuó 咋咋zé课文生字: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段意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写宋定伯途中遇鬼、装鬼,与鬼同行。写宋定伯骗鬼的情况。写宋定伯捉鬼、卖鬼。翻译:第一段:南阳有个叫宋定伯的,年轻的时候(年少),(一天)夜里走路(行),遇到(逢)了一个鬼。宋定伯问它(之,代鬼)话,鬼说:“我是鬼”。鬼又问宋定伯:“你(汝)又是谁?”宋定伯骗(诳)鬼说:“我也是(亦)鬼。”鬼问(宋定伯):“你想到(欲至)哪里去?”宋定伯答到:“(我)想到宛县的集市(市)上去。”鬼说:“我也想要到宛县的集市上去”。翻译:第二段:于是走了几里路后,鬼说:“咱们两个人这样步行太慢了,可以两个人轮流背着走,怎么样呢?”宋定伯说“很好”。鬼于是就先背着宋定伯走了几里路。鬼说:“您太重了,或许不是鬼吧?”宋定伯说:“我是个新鬼,所以身体重罢了”。宋定伯于是又背起鬼走,鬼几乎完全没有重量。像这样轮换了两三次。宋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有什么害怕忌讳的事。”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名词)。”于是又两个人一起走。路上遇到了一条河,宋定伯让鬼先过河。听鬼过河完全没有声音。宋定伯自己过河,发出哗哗的声音。鬼又说:“为什么有声音呢?”宋定伯说“我刚死,不熟悉过河的缘故罢了,不要埋怨我了。”翻译:第三段: 将要走到宛市(城市)的时候,宋定伯便把鬼背起来放在肩上,紧紧的捉住鬼不放。鬼大叫,声音非常惊恐。鬼要求放他下来,定伯不再听从他的话。这样一直走到宛县集市里,才把鬼放下地,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便把这只羊卖了。宋定伯恐怕羊再变化,便对着羊吐了口唾沫(动词)。卖了一千五百文钱,才离开宛市边读边思考:1、宋定伯害怕鬼吗?
2、宋定伯骗鬼一共骗了几次?他为什么要骗鬼?
3、你们认为宋定伯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战胜鬼靠的是什么?
不怕。因为他敢骗鬼、背鬼,而且敢捉鬼。三次:初遇鬼时;鬼背定伯时;渡水时。原因:为了能捉到鬼。大胆、沉着、随机应变、很有智慧的一个人。 靠的是勇敢和智慧。4、作者写《宋定伯捉鬼》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5、这个故事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6、本文有何写作特色?说明鬼并不可怕,人可以制服鬼。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在科学知识比较贫乏,迷信流行的时代
对破除迷信有着积极意义运用对话塑造人物;故事简短精悍、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看图讲故事,要求:1、认真观察图上内容,判断是故事中的哪一情节。2、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构想当时情境,可以加入适当的像声词以烘托气氛。3、讲话语调要生动,富有感染力。 景城有姜三莽者,勇而戆(zhuàng,莽撞,心眼直)。一日,闻人说宋定伯卖鬼得钱事,大喜曰:“吾今乃知鬼可缚(捆绑)。如每夜缚一鬼,唾使变羊,晓而牵卖于屠,足供一日酒资矣。”于是夜夜荷梃执绳(扛着棍棒,拿着绳子),潜行墟墓间,如猎者之伺兔,竟不能遇。即素称有鬼之处,佯醉寝以诱致之,亦寂然无睹。一夕,隔林见数磷火,踊跃奔赴;未至间,已星散去。懊悔而返。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盖鬼之侮人,恒(常)乘人之畏。三莽确信鬼可缚,意中已视鬼蔑如(没有什么了不起)矣,其气焰足以慑(震慑,使屈服)鬼,故鬼反避之也。(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八)1、姜三莽为什么要去寻鬼? 以为有真鬼,可以“唾使变羊”,借故以换取每天地洒肉钱。2、他是怎样寻鬼的?用原文的话回答。3、文中“素称有鬼”,许多人都见到鬼,为何姜三莽有意寻鬼却不见鬼? 夜夜荷梃执绳,潜行墟墓间;佯醉寝以诱之。 众人畏鬼,因惊怖而生幻像;姜三莽不怕鬼,所以不会产生幻像。 南皮许南金 ( 纪昀)
南皮许南金先生,最有胆。在僧寺读书,与一友共榻。夜半,见北壁燃双炬。谛视,乃一人面出壁中,大如箕,双炬其目光也。友股栗欲死。先生披衣徐起曰:“正欲读书,苦烛尽。君来甚善。”乃携一册背之坐,诵声琅琅。未数页,目光渐隐;拊壁呼之,不出矣。又一夕如厕,一小童持烛随。此面突自地涌出,对之而笑。童掷烛仆地。先生即拾置怪顶,曰:“烛正无台,君何处不在,乃在此间?海上有逐臭之夫,君其是乎?不可辜君来意。”即以秽纸拭其口。怪大呕吐,狂吼数声,灭烛而没。自是不复见。
先生尝曰:“鬼魅皆真有之;惟检点生平,无不可对鬼魅者,则此心自不动耳。”
另一则故事 句子    文言词   现代词 示例1、夜行逢鬼
2、定伯诳之
3、共递相担
4、大善
5、了然无声
6、不习渡水故耳
7、急执之
8、径至宛市 逢






径遇 旧友重逢欺骗轮流好全习惯、熟悉捉、拿直诳言惑众递增友善一目了然习以为常执笔径直课堂练习:(一)一词多义:欲:欲至宛市行欲至宛市(想)(将要)故:故身重耳(所以)不习渡水故耳(缘故)听听之不复听之(听)(听从)唾惟不喜人唾唾之(名词,唾沫、口水)(动词,吐唾沫)(二)词语古义复 曰 亦 至 将 执 了然
再三 去 略 非(三)虚词是我是鬼如是再三之急执之听之是这样他,代鬼助词,无义同学们,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