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教案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色;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3、分析老人形象,理解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分析、鉴赏本文人物对话的主要特色;
4、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
教
学
重
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
2、分析课文中老人的形象;
3、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
学
思
路
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分析老人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鉴赏人物对话的特色——分析本文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应用拓展,巩固所学知识
主要
教学
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教辅资料和网络资源进行预习、自主思考探索;
2、鼓励学生交流探讨、合作探究,共同解决疑难;
3、指导学生结合莫泊桑《项链》进行比较阅读;
4、老师适当讲授、点拨。
教
学
资
源
预习资料:背景知识、作者的生平及主要作品简介;
课文《桥边的老人》;
录音机及《桥边的老人》朗读磁带;
分析课文的多媒体课件;
莫泊桑《项链》的有关文段。
教学过程预设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
1、导入:由简单介绍《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及海明威本人的硬汉形象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3、作品背景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阅读老师印发的预习材料和自主搜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老师的简介,了解作家作品的主要特点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1、引发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理清思路
(1)、指定一名同学谈谈他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2)、老师归纳明确: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1、听课文录音;
2、先独立思考,然后互相讨论,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课文,为后面课文内容的分析和写作特色的探讨打下基础。
三、
分析老人形象,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1、设计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1)、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
2、归纳明确:
问题(1)——文中刻画了一个 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问题(2)——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
3、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独立思考;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看法;
3、学生阅读参考答案,对照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问;
4、学生听老师释疑。
1、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2、引导学生学会在交流中解决疑难,进一步发现疑难;3、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大胆发言,大胆质疑。
四、品析本文的人物对话和叙述视角
1、提问: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2、督促学生展开讨论,然后老师明确:
问题一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
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
(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
(3)、对话看似简洁,却蕴涵大量的信息。如: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
问题二
1、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最常用第一人称。
1、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
2、学生推选代表发言;
3、其他学生作补充。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本文的人物对话特点,了解小说的有限叙述视角及其作用。
五、指导学生结合莫泊桑《项链》的有关文段进行比较阅读,拓展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1、结合莫泊桑《项链》的有关文段简介小说中的全知视角。
(1)、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2)、这段文字就是以全知视角来展示人物形象的,试分析这两种视角的区别。
2、学生自由讨论后,老师归纳总结:
全知视角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一部分内容隐藏起来了。
这两种写法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在写作中应结合具体情况来选择运用。
1、学生阅读莫泊桑《项链》的有关文段,与《桥边的老人》的叙述视角行比较。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两种叙述视角的区别。
3、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同时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表达技巧都有它的具体适用环境。
六、学生练习,巩固运用所学知识
布置练习:《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互相交流意见。
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训练学生牢固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