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掌握重点字词及作者相关知识。
2、理解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能分析文中老人的形象。
3、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尊重生命的美好感情。
课前准备
1、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海明威(l899~1961)
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于1899年生于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医生家庭。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
》
(1927)、《
》(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的《
》,长篇小说《
》。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
》1950)。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2)追溯背景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
的叛军展开激战。《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3)相关知识
①迷惘的一代
②硬汉性格
“硬汉性格”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而得名。他面对大风大浪的包围、鲨鱼的的袭击、85天的漂泊等危险和困厄,始终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保持“男子汉的风度”。
③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认为作家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2、基础积累
(1)正字音
蹒跚
轮辐
岔路
疲惫
踯躅
脚踝
瞅
(2)释词语
蹒跚:
踯躅:
木然:
疲惫:
神秘莫测:
稀稀落落:
(3)辨词义
“侦察”与“侦查”:
“侦察”常用于军事、作战等方面,“侦查”常用于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以及与破案有关的方面。“侦察”着重于察看,从观察中来了解情况;“侦查”着重于调查,从检查中来了解情况。
“爆发”与“暴发”:
“爆发”指因爆炸而发生,如“火山爆发”;“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疾病等。另,在用于社会事物时,“爆发”指像爆炸一样突然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又用于表示力量、情绪等。“暴发”指突然得势或发财,多含贬义。
“注视”与“凝视”:
“凝视”对象为客观景物,“注视”可以为景物,可以为抽象东西。如:“注视局势”而不为“凝视”。
3、自主思考
(1)小说在简短的篇幅中是如何来折射有意义的主题的?
(2)在不长的篇幅里,小说反复出现的情节是什么?作者意在强调什么?
三、课后巩固
(一)基础积累
1.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
)
A.骡(luó)车
蹒跚(shān)
看(kàn)管
B.脚踝(kē)
踯躅(zhú)
稀落(luò)
C.眺(tiào)望
凝(níng)视
撇(piē)开
D.岔(chà)路
瞅(qiǔ)着
疲惫(bè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陡坡
挨过
究竞
一副眼镜
B.撇下
茫然
倾听
嘎然而止
C.茫然
摇晃
挺进
毫不相干
D.催促
期待
踊现
神秘莫测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你没家?”我问,边______着浮桥的那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2)格鲁吉亚的一架______机被俄罗斯战机击落。
(3)据印度媒体10日报道,印度东北部最近______脑膜炎流行病,在过去一个月内造成至少165人死亡,2
000多人受感染。
A.注视 侦察 暴发 B.凝视 观察 爆发
C.凝视
侦察
暴发
D.注视
观察
爆发
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桥边的老人》用含而不露的叙事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
B.课文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C.“网上追逃”使那些潜逃犯在劫难逃,纷纷落入法网。[来源:&
^中教%网#]
D.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望其项背。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迷惘的一代”这个称呼的来历,出自侨居巴黎的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之口。
B.人们普遍希望,美国作家应该以美国人的身份和精神来写作,这样才能对世界文坛的竞争和繁荣作出他们自己的贡献。
C.批评家称海明威是一个手持板斧的人,将附在文学身上的没有必要的那些“乱毛”统统砍伐掉了。
D.一部现代小说的优劣高下,不在于它是否塑造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而在于它是否构筑了独特的心灵世界。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1929年,海明威发表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旧译《战地春梦》)使他跃入名作家的行列。
B.“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C.我们能分辨出这是出自一个作家之手吗?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小说里,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腔调说话。
D.《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7、下列有关课文及作者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凭《桥边的老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品还有《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
B《桥边的老人》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战争毁了他们的家园,使他们流离失所。对战争的谴责、对生命价值的珍视、对善良的人性的揭示是这部小说的主旨。
C《桥边的老人》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但“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不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这样就避免了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
D《桥边的老人》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细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和心理。如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啊。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中国%@
教^育出版网~]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8、小说一开头,便写那车队人流蜂拥过河的画面,写那个孤零零坐在桥畔的老人,写作效果如何?
9、“一丝笑容”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10、从“我一直在照管这些动物”的反复出现,能看出老人怎样的生活遭遇?作者写这些的意旨是什么?
11、请分析小说结尾处“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中的“只是”的表达效果。
12、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出老人的内心世界的?
四、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
奥利弗与其他鸵鸟
一天,一只具有权威、态度严厉的老鸵鸟向年轻的鸵鸟们讲演,认为他们比其他一切物种都优越。“我们为罗马人所知,”他说,“他们称我们为avis struthio(拉丁语:鸵鸟),我们称他们‘罗马人’。希腊人称我们为strouthion,意思是‘诚实的鸟’,好像是。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因此也是最好的鸟。”
所有的听众都大叫起来:“说得好!说得好!”但富有思想的驼鸟奥利弗没有欢呼。“我们不能像蜂鸟那样向后飞。”他大声说。
“蜂鸟向后飞是撤退,”这个老鸵鸟说,“我们向前飞是前进,我们永远向前进。”
“说得好!说得好!”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喊起来,除了奥利弗。
“我们生的蛋最大,因此也最好。”这个老学究继续说。
“知更鸟的蛋更漂亮。”奥利弗说。
“知更鸟的蛋除了生知更鸟什么都不生,”老鸵鸟说,“知更鸟吃草虫成性。”
“说得好!说得好!”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喊起来,除了奥利弗。
“我们用四个脚趾走路,而人需要十个。”这个老学究提醒他的学生说。
老鸵鸟先用左眼,又用右眼,严厉地看了看奥利弗,说:“人飞得太快。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很快后者就会赶上前者,发生相撞。人永远不会知道,从背后撞他的也是人。”
“说得好!说得好!”其他所有的鸵鸟都叫喊起来,除了奥利弗。
“在危险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头埋在沙子里,使自己什么都看不见,”老学究慷慨激昂地说,“别的物种都不能这样做。”
“我们怎能知道我们看不见人家而人家也不能看见我们呢?”奥利弗盘问道。
“胡扯!”老鸵鸟叫道。其他所有的鸵鸟也叫道:“胡扯!”虽然他们并不知道奥利弗的话是什么意思。
就在这时,老师和学生都听到一阵令人惊慌的奇怪的声音,这是一种惊雷般的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近。但是这并不是暴风雨即将来临的雷声,而是一群因受惊而狂奔乱跑的象所发出的雷鸣般的轰响。老鸵鸟与其他所有鸵鸟,奥利弗除外,都迅速地把头埋进沙子里。奥利弗躲在了附近一块巨石后边,直到这群狂风暴雨式的野兽过去。当他出来后,看到一片沙子、白骨和羽毛——所有这些就是那个老学究和他的弟子们留下的一切。然而,为可靠起见,奥利弗开始点名。可是没有任何回答,最后他点了自己的名字:“奥利弗。”
这是沙漠中仅有的声音,除了在远远的地平线渐渐消失的最后一阵隆隆的雷声。
选自《美国小小说百家精品》
13、小说中塑造的形象有老鸵鸟、奥利弗和其他年轻的鸵鸟,它们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14、奥利弗和老鸵鸟的形象是用什么方法塑造出来的?
15、文中画直线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来源%^:
中国~教育#出版网]
16、“除了奥利弗”这句话前后出现三次,出现的前提是什么?最后的划线处“奥利弗除外”与前三次的意思一样吗?说明了什么?
(二)、语言表达
17、西方一颇有影响的防务学者奉政府之命给“人道干预”作了如下解释。请将它们改为一个长句。
①人道干预是由一些国家采取的武力强制行动。
②人道干预不必得到被干预国的同意。
③人道干预的目的是预防或制止严重而广泛违反人权或国际人道法。
④人道干预的实施可以经过联合国授权也可以不经过联合国授权。
11、“只是”一词在这里意味深长,这里面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