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桥边的老人》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桥边的老人》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21 21:0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桥边的老人》习题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撇下  憋闷  敝帚自珍  瓮中捉鳖
B.创伤 沧桑 满目疮痍 怆然泪下
C.落榜 落枕 丢三落四 稀稀落落
D.挨边 尘埃 哀兵必胜 唉声叹气
解析:D项都读āi;A项分别读:piē,biē,bì,biē;B项分别读:chuāng,cāng,chuāng,chuàng;C项分别读:luò,lào,là,luò。【来源:21cnj*y.co*m】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蹒姗  脚踝  驾驭  委屈求全
B.轮辐 骡车 富饶 轻歌曼舞
C.陡峭 忿然 秘密 疲惫不勘
D.寂莫 眺望 必竟 涌上街头
解析:A项,“姗”应为“跚”,“屈”应为“曲”;C项,“勘”应为“堪”;D项,“莫”应为“寞”,“必”应为“毕”。21cnjy.com
答案:B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    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
②我的任务是过桥去    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③“我”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    。?
A.注视 侦查 暴发   
B.凝视 侦查 爆发
C.凝视 侦察 爆发
D.注视 侦察 暴发
解析:①“凝视”和“注视”都有“集中眼力看”的意思,但“凝视”的对象多是具体的事物,“注视”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又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运动、局势、潮流等。都用于具体的事物时,“凝视”指心中有所思地较长时间地注意看;“注视”是十分关注地看,看的时间可长可短。②“侦查”与“侦察”都有查明、查清之意。但前者为法律用语,侧重暗中调查嫌疑人、罪行或罪证等,多用于检察、公安等司法部门;后者是军事用语,侧重秘密地看,弄清敌情、地形等,多用于军事行动方面。③“暴发”与“爆发”都有“突然爆发”之意。但前者涉及的对象多为具体事物;后者涉及的对象基本为抽象事物,如战争、革命、起义、力量、情绪、巨大的声响等。
答案:C
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迷惘的一代”在艺术上各有特色,他们的主要成就闪烁于20年代,之后便分道扬镳了。
B.课文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C.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第一次走进高中校门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们已临近高三了。
D.在艺术上,海明威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令许多欧美作家只能望其项背。
解析:A项,“分道扬镳”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B项,“楚楚动人”多形容美好的样子引人怜爱;C项,“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D项,“望其项背”是能看见他人的脖子和后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式。
答案:A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记者近日发现,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中流行一种由松树精华做成的“神仙茶”,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B.挪威国宝级乐队“神秘园”将再度来京演出,实现了外国演出团在京演出超过7次的纪录,在其演出的艺术历程中也是唯一的一次。21·cn·jy·com
C.连年亏损的美国《新闻周刊》正待价而沽,境内外华人都鼓动中国人出手收购,将这份引以为豪的美国期刊经营权收入囊中。2·1·c·n·j·y
D.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www-2-1-cnjy-com
解析:A项,偷换主语,“对这种带点儿树皮味的绿色茶剂赞不绝口”的主语应是“公园晨练的老年人”。B项,搭配不当,动词“实现”与宾语“纪录”不搭配,“了”也应该删除。C项,表意不明,在“引以为豪”前加“美国人”,在“经营权”前加“的”。www.21-cn-jy.com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则”。
B.“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C.我们能分辨出这是出自一个作家之手吗?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小说里,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腔调说话。
D.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解析:D项,第一个逗号改为顿号。“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那副钢丝边眼镜”构成并列短语,作了“瞧着”的宾语。“问道”后面的逗号改为冒号。
答案:D
二、延伸阅读
(2011·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这是你的战争!”
宗 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要有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21·世纪*教育网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出处:21教育名师】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中文系的,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地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版权所有:21教育】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7.文中第③段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
解析:本题特别要注意题干的要求。①答题的区间是第③段,是这段中的“师生问答”的内容;②从内容的角度,分析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的关联。21*cnjy*com
参考答案:(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
(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来源:21·世纪·教育·网】
8.文中对手帕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解析:细节描写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手帕这个细节在文本的第④段。答题需要注意“人物”应包括老师和学生们,要说明的是“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是答题的重点,只要求“说明”,不需要结合描写内容分析。2-1-c-n-j-y
参考答案:(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对他们的嘉许和关爱。21*cnjy*com
(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契合。
(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9.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解析:从对比的手法入手,提示答案的两个角度:既要分析人物形象的不同,又要分析两个场景的不同。前一个角度比较简单,后一个角度是全新的问法。需要仔细揣摩文本和命题者的考点指向,这两个场景确实各具特色,准确表述,难度很大。
参考答案:(1)学生形象:同是高才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
(2)对话情境:前者先平和交流后尖锐冲突,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曲,蕴涵诗意。
10.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解析:第①段和第⑤段都是以雪起笔,腊梅林出现在第⑤段和第⑥段的结尾。解读小说中自然环境这一要素的作用,必须联系小说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特征。第一问正是要求从这两个方面阐述深刻寓意的。第二问明确要求,从刻画人物的角度来解读自然之景。不能忽视的是,必须结合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孟老师和几个不同类型的学生。
参考答案:(1)深刻寓意:
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2)表现人物:
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
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对彼此之间的理解更深了。
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其坚贞人格。
三、语言运用
11.仿照示例,以海明威为对象,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大致相同,字数可以略有增减。
示例:向您致敬,冰心。您的《寄小读者》教育了我。从此,什么仇恨也不能把我推入深渊,唯有童心的引导能把我带入爱的天国。21教育网
解析:首先注意句式与例句保持一致,后面的内容应与作品相符。
参考答案:向您致敬,海明威。您的《老人与海》教育了我。从此,什么困难也不能使我消沉颓靡,唯有乐观的心态能载我驶向成功的彼岸。
12.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
材料二 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字)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解析:要综合两则材料进行概括并作出分析评价。
答案示例: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书目存在较大差异。
①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砺意志,传承文化。但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
②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一些书;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于全面发展,所以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的同时,还要扩大阅读面,加强对经典的阅读。(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