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桥边的老人》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桥边的老人》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21 23:4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桥边的老人》习题
分层训练与单元检测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轮辐(fú)   眺望(tiào)  咀嚼(jiáo)  露面(lòu)
B.脚踝(huái) 陡坡(dǒu) 烘焙(bèi) 禆益(bì)
C.撑起(chēnɡ) 疲惫(bèi) 果脯(pǔ) 小巷(xiànɡ)
D.岔路(chà) 瞅着(qiǔ) 麾下(huī) 玩弄(nònɡ)
解析 A项“嚼”应读jué。C项“脯”应读fǔ。D项“瞅”应读chǒu。
答案 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搭着  炮制  落枕  涌过
B.蹒珊  精湛  浮桥  辐射
C.陶俑  娇阳  侥幸  稽查
D.后缀  踊越  胚胎  契机
解析 B项“珊”应为“跚”。C项“娇”应为“骄”。D项“越”应为“跃”。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你没家?”我问,边________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②我的任务是过桥去________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③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________。
A.注视 侦查 暴发 B.凝视 侦查 爆发
C.凝视 侦察 暴发 D.注视 侦察 爆发
解析 ①“注视”指注意地看,“凝视”指聚精会神地看,表示十分投入,根据语境“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来分析,应当选用“注视”。②“侦察”是指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侦查”是指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有罪而进行调查及采取有关的强制措施,根据语境“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来分析,应当选用“侦察”。③“爆发”适用于“火山”“革命”“战争”“活动”“情绪”“力量”等词语,“暴发”指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或指突然发财得势,根据语境“遭遇战”来分析,应当选用“爆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 D
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桥边的老人》用含而不露的叙事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
B.课文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C.课文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残酷的战争把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21教育网
D.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望其项背。21cnjy.com
解析 A项,“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B项,“楚楚动人”形容美好的样子引人怜爱,与语境不符。C项,“生灵涂炭”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与前面“人民”重复。D项,“望其项背”比喻赶得上,语境中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和海明威有着很大的差距,故此处使用不当。21·cn·jy·com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迷惘的一代”这个称呼的来历,出自侨居巴黎的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之口。
B.人们普遍希望,美国作家应该以美国人的身份和精神来写作,这样才能对世界文坛的竞争和繁荣作出他们自己的贡献。www.21-cn-jy.com
C.批评家称海明威是一个手持板斧的人,将附在文学身上的没有必要的那些“乱毛”统统砍伐掉了。
D.海明威在19岁时被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自愿到意大利去做救护车司机,结果在皮亚韦前线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弹片击中了他,负了重伤。2·1·c·n·j·y
解析 A项,句式杂糅,应删去“的来历”。C项,有歧义。D项,不合逻辑,“负了重伤”缺少主语,应加上“他”,或改为“被弹片击中”。2-1-c-n-j-y
答案 B
6.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21*cnjy*com
联系小说,细读下面两句话,你还能更多地感受出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吗?
(1)“政治跟我不相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老人远离政治,却遭遇了战争。这句话表明老人对战争的反感,以及他的无辜。
(2)复活节是西方的重大节日,仅次于圣诞节,它代表着重生和希望,这就使得小说更具悲剧性。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7~9题。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7.倒数第三段主要对老人进行了动作描写,找出运用得比较典型的几个动词,并说说运用这些动词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撑、摇晃、仰、坐,这一连串的动作,突出了老人的疲惫不堪、行动艰难。形势非常危险,而老人行动不便,在战乱中老人的命运实在让人担忧。【来源:21cnj*y.co*m】
8.请分析小说结尾处“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中“只是”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中重要词语的理解。首先从词语的表面意思来思考,“只是”有“仅仅、只不过”的意思;其次把它放入文章的具体环境中理解。老人善良质朴却又孤苦无依,所做的只是好心地饲养了几只可怜的动物,战争并非由他引起,但他却受到了战火的迫害。这个“只是”一词充满了老人的疑惑与愤怒,是对战争的无声控诉。【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 “只是”一词在这里意味深长,这里面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言简意深的话语中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使小说充满了力量。【版权所有:21教育】
9.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最后一段表达了“我”对老人真切的祝愿,但愿老人能安然无恙,这也从侧面表现了战争的罪恶和残酷。
二、课外拓展
(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未婚妻》
[法]奥杜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把头伸在篮子外面。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我犹豫了好一会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对我说:“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把它们从这里拿开。”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21*cnjy*com
我坐下以后,坐在对面的旅客问农民是不是把家禽带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后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鸡鸭带来送给儿子。”
他脸上显出幸福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表达自己的快乐。另外的旅客都留心倾听,他们听了之后都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个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正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
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阅读报纸,这时农民对他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职员,将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
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问道:“未婚妻美丽吗?”
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她。”
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么办?”
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一个难看的妻子。”21·世纪*教育网
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再说,既然她使我们的儿子腓力普喜欢,她也会使我们喜欢的。”
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满着微笑。
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小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
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红耳赤,这时农民夫妇同声说:“嗳!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高兴。”
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这个旅客提醒他们,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什么人;又说我在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
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这个座位是我能够找到的唯一的座位。
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你非常使我喜欢。假如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
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妇最好能像你。”
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带着开玩笑的样子看了我一眼,对农民夫妇说:“你们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们到达巴黎时,你们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
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
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拿出了一块煎饼,她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
我辞谢了她的好意。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
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我看到这一对好人一心爱着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时,自己因不是他们的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的爱情使自己觉得多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
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
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子从车上搬下来,并领他们向出口处走去。
我看到一个身材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我就稍稍离开他们远一些。他热情地吻着他父亲,又吻着他母亲。
他们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
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乐,笑声爽快而响亮。
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这时,他们的儿子去雇一辆车子。
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是啊!假如我早知道……”
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人群走了。”
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长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一定是很幸福的。
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每一条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零零的我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谈过爱情。
          (选自《世界名人散文精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有删改)
10.“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看报纸的旅客”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作用不可忽视。正是他的玩笑让农民夫妇关注“我”,从而使后面的故事情节变得顺理成章。
答案 (1)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2)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www-2-1-cnjy-com
11.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表达技巧中的对比手法。首先应该准确判断小说中该技巧运用的对应内容,然后结合该手法的一般艺术效果和小说中的具体内容作深入分析。材料中的对比主要有:老媪与农民夫妇的对比、老媪与其他旅客的对比、“我”与未出场的“未婚妻”的对比。
答案 (1)老媪与农民夫妇形成对比,老媪的自私、冷漠更加凸显农民夫妇的善良、热情。(或:老媪与其他旅客形成对比,相互映衬,表现出老媪的冷漠和其他旅客的热情。)
(2)“我”与未出场的“未婚妻”形成对比,“未婚妻”的幸福,突出了“我”的孤苦处境。
12.文中两处画横线的文字对农民夫妇的描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后一处文字对深化作品主题有何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和对小说主题的理解。画横线处是对农民夫妇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送煎饼,送葡萄,买饮料,甚至想送“花母鸡”给一位素不相识的姑娘,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纯朴、善良和慷慨。后一处写农民夫妇对“我”的“爱”,是在误会消除之后,这就使这种“爱”具有了普遍意义,升华了主题。
答案 (1)这两处描写表现了农民夫妇纯朴、善良、慷慨的性格特点。
(2)后一处文字在描写农民夫妇误以为“我”是儿媳时表现出的亲情的基础上,写误会消除后仍表现出对“我”的关爱,由表现家庭亲情向表现人间温情拓展,深化了作品主题。
13.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文中提炼出与“我”有关的内容,从中分析“我”的思想感情。如:“他们的爱情使自己觉得多么温暖”“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谈过爱情。”
答案 (1)“我”从农民夫妇对“我”父母般的关爱中感到了温暖,同时产生了对自己身世和处境的伤感之情。
(2)看到农民夫妇一家的恩爱、和谐,“我”产生了羡慕之情。
(3)“未婚妻”的幸福,引发了“我”对亲情、爱情的期待和渴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