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墙上的斑点》导学案1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墙上的斑点》导学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2-22 18:4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本文的重要词语,了解意识流小说及伍尔芙的创作风格。
2、体会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主要手法及语言特点,分析心理描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作用。
二、课前准备
1、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伍尔芙(1882—1941), 国女作家、批评家, 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女性文学的先驱。她出生在伦敦一个文学世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批评家、传记家和出版家,家族成员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在这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受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自然形成她高贵的气质。快乐过后,接踵而至的是一连串的打击,从1895年起她最亲近的人相继死亡,这使她经历了多次不同的程度精神崩溃。精神病症折磨了她一生。1941年3月,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投河自尽。
伍尔芙被誊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作品摒弃传统小说结构,采用意识流手法,注重心理描写,对现代西方小说影响很大。1917年写作的短篇小说《 》是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实验小说。1927年,伍尔夫又发表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品《 》,堪称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又一次极为成功的实践。伍尔芙与其他男性意识流作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她的小说往往富有诗意,在语言上更像是诗体散文,富有唯美主义的情调。但其小说内容的晦涩难懂却和其他意识流作家的作品别无二致。她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女性主义及同性恋运动的影响,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
(2)追溯背景
伍尔夫强调“内心真实”,创造了意识流这种心理小说的样式。她认为,现代小说创作,不应像传统小说那样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是要描写生活的内在真实。这种内在真实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按照那些微尘坠落到人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
(3)相关知识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一词是小说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者借用该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詹姆斯·乔伊斯和多罗西·理查逊等。意识流小说是唯我论在文学上的体现,其哲学信条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东西都是虚的。这一信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像的途径,借助这一途径,我们可以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哪怕是虚构的),以此摆脱以往那令人心虚的假设。
2、基础积累
(1).字词注音
簇拥 芜菁 赝品 古冢 怂恿 箭镞 湛蓝 鸟窠 鳍翅 噩梦 凛冽 一哄而上
(2).字形区别
赝品/义愤填膺 巢穴/不落窠臼 清洌/凛冽 簇拥/箭镞 木铎/演绎  天篷 /蓬勃
(3).词语解释
悬而未决: 妄加非议:
怂恿: 古冢:
赝品: 达观:
褶皱:
3、课文鉴赏
作品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以一个支点向四周辐射,“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实世界,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作品中的人物从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许多联想,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
主人公对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主人,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看到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红色的圆形物体或夏天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伦敦的星期天。看到斑点是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及学者。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象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和树的生存。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是一只蜗牛。
三、课后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褶皱(zhě) 铁裙箍(gū) 鸣啭(zhuàn) B.比拟(nǐ) 赝品(yīng) 噩梦(è)
C.鸟窠(cháo) 芜菁(jīng) 箭镞(zú) D.湛蓝(zhàn) 古冢(zhǒng) 怂恿(cǒ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惊愕 僻静 和睦共处 大吹大擂 B.怠惰 静谧 天逐人愿 无可质疑
C.泥淖 罹难 首曲一指 莫然置之 D.湮灭 跋涉 老态龙肿 循循善诱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像。 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
B.呆滞:迟钝,不活动。   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或传说。
C.恭维:为讨好而赞扬。   适逢其时:恰巧碰上了那次聚会。
D.凛冽:刺骨地寒冷。   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上校本人对于就这个问题的两方面能否 到证据则感到愉快而达观
②或者使它变得和 太不相像以至于人们不相信它。
③国际社会在反恐合作中要 恐怖主义产生的动机和根源,以更好地对其进行综合整治。
A.搜集  原型 探究 B.收集 原型 探究
C.搜集  原形 探求 D.收集 原形 探求
5.下列各句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广大青年企业家在参与“青年企业家西部行”活动过程中,不仅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拓展了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B.一些地方产生“电荒”是有原因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除了冬季取暖用电量上升、江河缺水等原因之外,更与地方煤炭、电力行业长期存在的体制弊端有直接关系。
C.为了缓解初中毕业生的升学压力,满足广大初中毕业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市政府研究决定创办育英高级中学。
D.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刊物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能否为读者献上丰富、新鲜、优质的精神食粮。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
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我当时看见了些什么。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一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我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雪白的墙壁上呈暗红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6.这段文字介绍墙上的斑点,按照什么结构来叙述?在叙述的顺序上与传统的一般文章有什么不同?
7.第二段写由墙上的斑点引发的遐想。作者的思绪有很大的跳跃性,仔细分析他想到的人、事、物,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两种? 
8.文是划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生活怎样的感悟?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题目。
最美好的礼物
这一年的圣诞节,保罗的哥哥送给他一辆新车作为圣诞节礼物。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他的办公室走出来时,看到街上一名男孩在他那闪亮的新车旁边走来走去,触摸它,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小男孩,从他的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属于自己这个阶层。就在这时,小男孩抬起头来,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是啊,”保罗说,“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小男孩睁大眼睛:“你是说这是你哥哥给你的,而你不用花一角钱?”
保罗点点头。小男孩说:“哇!我希望……”
保罗认为他知道小男孩希望的是什么,有一个这样哥哥。但小男孩说出的却是:“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哥哥。”
保罗深受感动地看着这个小男孩,然后他问:“要不要坐我的新车去兜风?”
小男孩惊喜万分地答应了。
逛了一会儿之后,小男孩转身向保罗说:“先生,能不能麻烦你把车开到我家前面?”
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小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大而且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但他又想错了。
“麻烦你停在两个台阶前面,等我一下好吗?”
小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入屋内。不一会儿他出来了,并带着一个显然是他弟弟的小孩,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跛着一只脚。他把弟弟安置在下边的台阶上,紧靠着坐下,然后指着保罗的车子说:“看见了吗?就像我在楼上跟你讲的一样,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不用一角钱!将来有一天我也要送你一部和这一样的车子,这样你就可以看到我一直跟你讲的橱窗里那些好看的圣诞节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走下车子,将小弟弟抱到车子前排座位上,他的哥哥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爬了上来。于是三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之旅。
在这个圣诞节,保罗明白了一个道理: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9.第一段文字中,写男孩在保罗“闪亮的新车旁边走来走去,触摸它,”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联系全文思考,男孩此时内心在想些什么?(不超过20个字)
10.文中划线的句子含义有什么不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①希望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②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11.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最美好的礼物”的含义?
12.从保罗和作为哥哥的小男孩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同课章节目录